APP下载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2019-11-13董伯骏

参花(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大义气节苏武

董伯骏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流放到北海边地牧羊十九年,不向匈奴屈服,不辱汉使气节的故事尽人皆知。苏武忠于祖国,坚守使命和气节的精神千百年来为后人传颂和敬仰。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苏武出使过程中,在被匈奴流放前,还曾两度求死——第一次是副使张胜向苏武报告自己参与匈奴虞常叛乱事败时,苏武说:“见犯乃死,重负国!”因此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他才免于一死。第二次是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说着拔出佩带的刀刺向胸腹。这一次苏武伤势严重,奄奄一息,几乎丧命。

从苏武的话语中我们能体味其心理活动——苏武料定无论是屈辱被杀还是苟延残喘,自己的尊严都会受到侮辱,国家的名望都会受到玷污,心中充满了尊严受辱的愤懑和出使不力的羞愧,唯有求死才能保留尊严和表达爱国之心。中华文化历来崇尚名節,这也完全符合士大夫阶层爱惜羽毛的精神操守。用牺牲生命成就人格的高尚,捍卫名节的完美,是勇敢的,苏武做到了!

如果说两次求死的苏武,用牺牲生命成就人格的高尚,捍卫名节的完美是勇敢的,那么苏武为了民族的大义和利益,十九年忍辱负重,生不如死地求生,就堪称伟大了。

苏武为什么要求生?——求生是对国家大业的坚守,因为一旦求死,汉武帝交付的出使使命将不能完成;求生也是对国家荣誉的维护,因为一旦求死,个人名节虽然保全,但汉使参与匈奴叛乱的罪名便有口难辩;求生还是对民族利益的保全,因为一旦求死,刚刚和平的汉帝国与匈奴必将兵戎相见。——为名节操守去牺牲,是勇敢!而为民族大义牺牲,则是伟大!如果这种牺牲还不仅仅是死,而是生不如死且长达十九年,就尤为伟大!向死而生,苏武做到了。

一个人从平凡到勇敢,需要战胜对生死的恐惧——饿者“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项羽自刎乌江的英雄主义都是如此。而一个人从勇敢到伟大,需要战胜的是人性中对荣誉、财富、地位、权势等一切诱惑的贪恋——司马迁忍辱含垢著《史记》的不屈不挠,文天祥“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浩然正气都是写照。为了个人名节求死的苏武,是儒家勇敢的道德楷模;为了民族大义求生的苏武,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典范!苏武之前的求死和之后的求生是一脉相承而又升华的过程,苏武之所以千百年以来被广为称颂,我想正是因为苏武身上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于一身,并且真正做到了把个人的荣辱和生命完全交付给民族的大义和国家的大利,“小我”在“大我”中去实现与升华。苏武的两次求死、十九年求生,正应了林则徐那句脍炙人口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作者系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学生)(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大义气节苏武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竹外疏花
苏武牧羊
守护中华民族气节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来鸿
韦孝宽守玉壁
苏武守节
古岩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