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国产大豆供给问题研究

2019-11-13刘后平王雪梅邓浩月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影响因素

刘后平 王雪梅 邓浩月

摘要: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国产大豆市场萎缩,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笔者首先从理论角度对引起大豆供需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然后结合现实需求分析引起大豆供给变化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选取库存消费比、大豆种植面积变化率、乡村人口变化率、农业機械总动力变化率、进口大豆国内市场占有率等相关变量,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实证分析影响大豆供给的各因素。结果表明,在影响大豆供给的诸多因素中,种植面积的减少、劳动力短缺、机械化程度低、进口冲击是国产大豆绝对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而产需错配导致了国产大豆相对供给不足。精确把握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方向,进一步深化我国大豆供给的结构性改革,提高国产大豆自给率,是解决我国大豆供给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大豆供给;大豆需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7-0318-06

我国最早提出供给侧改革是在2015年11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2017年我国大豆产量1 494万t,进口大豆9 554万t,大豆进口量连续14年增长,全球超过60%的贸易大豆都是由我国进口,对美国大豆的依存度高达85%[1]。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日趋激烈,大豆供给国际依存度的急剧上升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较大的危机。

针对大豆供给问题,我国学者从价格、机械化、供给侧、需求侧、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姜长云等通过研究给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总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补贴政策的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产业融合[2]。刘静娴从农产品供给全局出发指出,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增加要素投入和降低供给成本[3]。进一步细化到大豆,肖琴等以转基因大豆冲击角度提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4]。谭林等分析了我国大豆供需平衡状况[5]。高颖等利用差异化的进口需求模型对我国大豆进口需求进行了研究[6]。赵红雷揭示了我国整个大豆产业所面临的问题[7]。乔金友等通过对大豆主产区农业机械化现状研究认为,机械化的发展并没有挖掘出大豆生产应有的效率[8]。张晶等以大豆目标价格为例,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基本实现了设计之初的政策目标,但仍需根据实际进行完善[9]。赵杭莉等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对我国大豆市场进行供求分析,预测我国在2015—2020年期间大豆的供给将大于需求,且进口量会逐年攀升[10]。

基于前述学者的研究发现,影响大豆供给的主要因素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相关学者多是选择供给、需求、价格等中的一个原因来进行研究。本研究以价值变化为基点,综合考虑供求双方,采用数据解析和实证分析,探寻国产大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1 大豆供给与需求变化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1.1 大豆供给与需求变化的理论分析

大豆作为市场中流通的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方面,大豆历来主要用于压榨、饲料、食品加工3个方面,并未出现巨变,真正发生重大改变的是大豆的价值。大豆的价值是凝结在大豆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大豆种植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比如机械化播种、联合收割机收割和免耕种植法种植等。萨缪尔森曾指出,技术创新是农业生产率增长高于其他产业的重要原因[11]。在大豆生产领域,正是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大幅度提高了国际市场的大豆供给量,从而导致大豆的价值下降、价格下跌。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表达的观点,市场价格变化说明着供求关系的变动。大豆生产费用的变化,引起大豆价值和价格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大豆需求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又牵动大豆供给变化,最后使大豆供求关系发生改变。所以,导致国产大豆供给出现问题、亟需调整结构、倒逼改革的反应链是国产大豆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值,导致国产大豆需求量减少,市场价格被迫降低,豆农利益受损,劳动力和资本被抽离,供给减少,进口量增加。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大豆供给侧改革绝不能照搬国外的理论。英美2国的供给侧改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2国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并存,他们的政策也主要是针对这3个问题,强调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诞生的经济环境与英美2国有很大的不同,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仍旧保持中高速增长,就业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针对“供需结构错配”的问题。因此,结合国情,国产大豆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应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侧的生产效率。

1.2 国产大豆需求变化现实分析

供给与需求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国大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方向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目前我国大豆主要需求包括压榨、饲料、食用3个方面。

在持续增长的大豆消费中,压榨用大豆需求量最高,在总需求量中的占比已超过85%。2000年国内大豆压榨需求量为1 890万t,2008年增加至4 103万t,增长1.17倍。2008—2012年4年间又增长了将近50%。至2016年,我国大豆压榨量突破8 490万t。究其原因是豆油和豆粕需求量的增加。从食用植物油历史来看,豆油相对于花生油和菜籽油价格更为低廉,2001年我国豆油、花生油、菜籽油消费量分别为 369.2万、214.5万、470.0万t,2016年豆油、花生油、菜籽油消费量分别为1 540.0万t、298.5万t、550万t,增长幅度分别为3.17、0.39、0.17倍,豆油的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花生油和菜籽油。另外,相关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豆粕在全价饲料中的添比日益增加,2014、2015、2016年的添比最高值分别为16.40%、17.71%、16.78%,2016年豆粕添加比整体略有下降,但2017年2月这一数值反弹为18.96%,与之相对应的是豆粕的国内消费量呈直线增长态势,1993年豆粕国内消费量为442万t,2016年上升至6 547万t,约增加14倍。由于豆油和豆粕消费量的增加导致大豆压榨量增加,从而导致大豆总消费量增加,国内大豆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

大豆加热处理后对各种牲畜有良好的饲喂效果,对某些动物来讲,其营养价值甚至超过了豆粕,所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大豆在饲料中的用量逐年递增。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供需报告,1964年,我国大豆饲料用量是77.3万t,1993年突破100万t,2014年达到250万t,特别是2007—2016年之间增加了1.55倍,至2017年5月,大豆飼料用量已经达到360万t,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大豆作为食品直接食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标准的提高,大豆食品用量由2001年的650万t增加至2016年的1 150万t,增长 76.9%。总体来讲,1995年以后,我国大豆食品用量逐年增加。

综上所述,从需求侧来看,大豆饲料用量和食品用量在总需求中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各自的绝对需求量是平稳上升的,压榨用大豆的绝对和相对需求量都呈剧增趋势。

2 影响大豆供给因素的实证分析

2.1 计量模型构建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分析问题时需要严格的理论支撑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未知的变量,无法判断其在方程的哪一端。Sims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引入到经济学中[12],采用非结构性方法来建立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解决了这一问题。

2.2 变量及数据选取说明

根据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决定产品供给的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土地和技术。此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进口作为外因同样影响一国自产农产品的供给。因此在内因方面,本研究选取库存消费比作为因变量(Y),衡量我国大豆阶段性供给不足和阶段性供给过剩并存的状况;以大豆种植面积变化率(X1)表示土地要素的投入程度、乡村人口变化率(X2)表示劳动力的增减、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变化率(X3)反映我国农业现代科技化程度,此三者为内因自变量。外因方面,选取大豆进口量占国内大豆消费量比例(X4)来说明进口大豆挤占市场对国产大豆的影响。模型采用1992—2015年期间的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增长变化率计算,所有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

2.3 数据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结果的出现,本研究采用单位根检验(ADF检验)对所用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在检验类型中根据施瓦兹(SC)准则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1%的置信水平上,原始时间序列数据的ADF值的绝对值均小于临界值绝对值,即原序列存在单位根,未通过平稳性检验,说明原序列是非平稳的。对原始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并对一阶差分序列进一步作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一阶差分后的所有序列在1%置信水平上的临界值的绝对值均小于ADF值绝对值,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所以,原时间序列皆为一阶单整序列。

因为所建立的VAR模型是非限制性的,为确保模型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对其进行最优滞后阶数检验和稳定性检验,结果见图1。

从表2可以看出,根据SC准则,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是1,且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VAR(1)模型是有效的。

2.5 协整关系检验

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所考察的原始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同阶单整,可以进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从表3、表4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上这5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至多存在4个协整向量,也即这5个变量构成的系统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2.6 格兰杰因果检验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现在的Y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过去的X解释,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进口大豆市场占有率与库存消费比互不为格兰杰成因。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变化率和库存消费比互为格兰杰成因。乡村人口变化率是库存消费比的格兰杰成因,而库存消费比不是乡村人口变化率的格兰杰成因。种植面积变化率是库存消费比的格兰杰成因,而库存消费比不是种植面积变化率的格兰杰成因。

2.7 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大豆供给系统的代表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从图2可以得出,种植面积变化率和乡村人口变化率对库存消费比产生正向冲击(图2-a、图2-b),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变化率和进口大豆市场占有率对库存消费比产生负向冲击(图2-c、图2-d)。从理论上讲,种植面积的增加、劳动力投入的加大都会增加大豆的供给量,增大库存消费比,使得大豆供给处于充盈的状态,其中种植面积的正向效应在第2期达到顶点,乡村人口变化率的正向效应在第4期达到峰值,之后二者缓慢下降。相反,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率对库存消费比产生的负向冲击在第4期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近直线状上升最终趋近于0,波动的幅度较大,而进口大豆市场占有率对国内大豆库存消费比的冲击相对平缓,总体影响程度不高。

方差分解衡量了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从表6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变量中,进口大豆市场占有率对库存消费比变化的重要性逐渐上升,贡献度最高可达53%左右。机械化水平的贡献度也趋于上升,最高可达31.57%,位居第2。乡村人口变化率对库存消费比变化的贡献度最高为21-71%,相对于前2位影响度较弱。而种植面积变化率对库存消费比的贡献度始终停留在6%~7%之间。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由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在大豆供给要素中,土地和劳动力供给具有正向效应,但需要将其调整到最优供给点,机械化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技术动力,进口并不能真正解决目前国产大豆存在的问题。

3.1.1 短期来看,种植面积的增加会增加国内大豆的供给量;长期来看,这一要素缺乏后续动力 原因包括(1)大豆种植面积本身在减少。1957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1 274.82万hm2,到2016年仅为659.00万hm2,减少48.31%。(2)我国大豆的单产水平总体较低且有下降趋势。与美国大豆相比,国产大豆单产水平最高点是2002年的1 893 kg/hm2,美国大豆为 3 228 kg/hm2,是国产大豆的1.7倍之多,而且此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3)大豆种植成本逐年上升。2004年大豆种植总成本是253.05元/667 m2,2015年增加到 674.71元/667m2,增加了1.7倍,相应的利润由2004年的127.06元/667m2减少至 -115.09元/667m2,农民纷纷转向种植收益相对较高的玉米,从而不仅造成了国产大豆供给不足,也形成了“胖玉米”之痛。因此,短期内可以通过适度调增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国产大豆供给,同时必须着力提高大豆单产水平,使大豆种植达到效率与规模的最佳结合点。

3.1.2 不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都需要充足的劳动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岗位转移,我国出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这是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970—1995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1992年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1995年我国乡村人口为85 947万人,2015年直线下降至60 346万人,减少29.8%。转移的这部分乡村人口不仅包含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还包括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劳动力,劳动力不足导致种植面积下降,农产品供给短缺是必然的。但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因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度,不仅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数量为基础,更需要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作为过渡阶段的中坚力量。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乡村人口数量的正向作用在达到量的饱和度后,如果没有质的转变,就会进入规模效应递减阶段。

3.1.3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机械化程度高,较少的劳动力通过控制先进的农机机具来实现规模化生产 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对大豆供给还处于负影响阶段,但已有明显的正向发展趋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化在大豆生产和供给中所占的地位会逐步上升。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机械化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农业机械化与其他农业技术结合度不足,造成农业机械化孤军难进的尴尬局面;(2)农业机械供需错位、搭配不当,对不同生产条件区域采取一刀切的匹配方法,造成一些地方机械浪费,而一些区域供给不足;(3)农业机械设备整体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3.1.4 在经济开放性条件下,进口产品大量占据国内市场,无疑会挤压本土产品的供给 我国是大豆的主产国更是原产国,1996年之后我国由大豆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且进口量逐年增长。根据中国粮油信息网统计结果,2015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8 169万t,占世界大豆贸易总量的65%以上,对外依存度已超过85%,形成了进口大豆主宰我国大豆市场、国产大豆被迫入库的严峻局面。但是从脉冲响应结果来看,进口大豆的增加并没有正向改善国内大豆供给不足的状况。这是因为我国大豆消费量基数比较大,进口大豆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消费者的需求,2001年供需缺口为1 866.9万t,2015年仍存在1 042万t的缺口,并且进口增长率正在下降,1993—2007年大豆进口年均增长率为77.1%,2008—2015年大豆进口年均增长率减少到10.6%。所以,单纯依赖进口大豆来维持国内大豆市场的稳定是不可行的,一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二是由于进口大豆多为转基因大豆,本身的质量安全仍有待验证,并不能完全代替国产大豆。

3.2 政策建议

基于VAR及其相关模型,本研究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对大豆供给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供给方面,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投入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即使有大量的进口大豆,国内大豆供给仍旧不能满足目前快速增长的需求,大豆自给率低下是大豆供给绝对不足的根本所在;在需求方面,由于增加的主要是压榨用大豆需求,而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低于进口大豆,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国产大豆供给相对不足。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2.1 优化大豆种植布局,进一步加大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支持力度 在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的同时,应注重调整当地整体的农产品种植结构,实施合理的轮作模式,规范大豆种植过程,满足市场对大豆的精细化要求,提高大豆整体的质量水平。2014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启动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且已初见成效,2016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0-7%,2017年则增长8.1%,所以,应继续加大政策补贴力度,至少应使大豆的种植收益超过玉米,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2.2 加快大豆新品种的研发,从源头提高国产大豆的种植效益 我国进口大豆中绝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由于出油率高、种植成本低、单产高等优点,更符合市场的要求,其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2 580万hm2快速增加到2015年的9 165万hm2,全球转基因作物中50%以上都是大豆。五大农业跨国公司之一的孟山都公司最初就是通过研究并推广转基因大豆种子逐步将其资本渗入到大豆供销链的各个环节,左右着全球大豆供给市场。所以,加快建立国产大豆自己的品牌迫在眉睫,而优秀种子则是品牌树立的基石。

3.2.3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大豆现代化种植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规模化、机械化。目前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4个国家,即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中国排在第4位,占比6%左右。中国与其他3个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差异,美国、巴西、阿根廷大多采用的是大型种植园的种植方式,并且通过劳动分工细化了大豆种植过程,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提高了大豆生产效率也节约了成本。鉴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国不可能像其他3个国家那样实行大规模的庄园种植,应结合实际,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3.2.4 规范国内大豆及其加工品市场,转变国产大豆生产经营方式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绿色健康,目前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大豆及其加工品,大多数没有转基因或非转基因标志,部分产品即使有标明转基因,但标识过于隐蔽或模糊,不利于消费者辨识。而国产大豆属于非转基因食品,具有食品安全保障,长远来看更符合今后消费者的需求。农户也意识到功能型大豆、专业型大豆和绿色有机大豆才是国产大豆的优势,因此国产大豆可走差异化、高附加值的路线。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 贸易战阴云不散、农产品价格大涨[EB/OL]. (2018-04-09)[2018-04-10].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fmnews/2018-04-09/doc-ifyuwqez7142191.shtml.

[2]姜长云,杜志雄.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1-10,144.

[3]刘静娴. 供给侧下农产品供给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17(1):35-37.

[4]肖 琴,李建平,刘冬梅. 转基因大豆冲击下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2015(6):137-141,153.

[5]谭 林,武拉平. 中国大豆需求及供需平衡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9,31(11):98-101.

[6]高 颖,田维明. 中国大豆进口需求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7(5):33-40.

[7]赵红雷. 中国大豆产业发展面臨的主要问题与抉择[J]. 世界农业,2016(11):219-224.

[8]乔金友,姜 岩,王 博,等. 我国大豆主产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17(4):1-6,11.

[9]张 晶,王 克. 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例证大豆产业[J]. 改革,2016(7):38-45.

[10]赵杭莉,孙印法.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中国大豆市场供求分析[J]. 商业研究,2015(3):58-63.

[11]保罗·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M]. 18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2]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7-295.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影响因素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