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背景下高校微公益发展现状调查

2019-11-13刘家豪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0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团组织比重

刘家豪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微公益以其零门槛、传播及时、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互动性向、影响力大等特点赢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并通过颠覆现有公益参与体系,打破传统公益认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高校中微公益活动也吸引了为数众多的热血青年踊跃参加,微公益已然成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该研究对微媒体背景下高校微公益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以掌握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了解程度、态度及其参与度等情况。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该研究借助于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纸质文献资料、文献数据库和网络搜索引擎等多种方式,获取和梳理了关于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相关研究文献,并选取其中的重点文献和资料进行了认真、仔细地分析、归类和归纳,从而为该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1.2 访谈与问卷调查法

根据该研究的需要,我们提前设计了访谈大纲,并通过访谈和讨论的形式咨询了专家对于相关研究问题的看法,同时结合课题组文献调研的结果,设计和确定了开展调查的问卷,该研究最终发出问卷3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46份,回收率达到82%。

1.3 数理分析法

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获得关于大学生对微公益了解与参与情况的定量化结果。

2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该课题对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别进行了校验,并结合有关专业的建议,对问卷的问题设置进行了简单的修正,在获取调研数据之后,对这些数据的实施了校验分析,以确定问卷调查量表的效率,该调查的数据均采用LISREL软件进行了标准化的处理,以确保各项数据均能在合理的阈值范围内,使得问卷能够达到期望的效度要求。

问卷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问卷导语、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量表。量表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大学生为对微公益态度,主要调查在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对“微公益”发展潜力、所带来的机遇、面临的问题、可信度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的看法,设置6个问题。

第二个维度为大学生的微公益参与度,主要是调查大学生对微博或微信的关注度、对高校基层团组织微公益活动及其运行情况的了解度和参与情况等,设置9个问题。

第三个维度为大学生对微公益了解程度,主要调研大学生对微博与微信、微公益及其相关信息的了解与获取情况,设置5个问题。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从表1显示的受访者基本情况来看,大学生男女的比例分别为52.03%、47.97%,接近1:1的比重;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受访者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2.76%、20.73%和6.50%,本科生占了绝大多数;在专业领域方面,理工类、人文社科类和医药类的学生比重分别为39.43%、43.09%和17.48%,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生人数最多,其次是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后是医药类专业的学生。总的来说,在大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学历层次越高,学生人数越少,文科学生多于理工科与医药为学生。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 大学生对微媒体、微公益的了解情况

由图1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开通了微博和微信等微媒体账号,其比重达到了88.62%,而没有开通账号的学生比重只有11.38%,在这些开通了微信和微博账号的同学中,有62.6%的同学曾经参与过公益信息的转发活动,说明当前大学生对微媒体是比较熟悉的,且在这些微媒体上多数人比较热衷于公益事业。近年来,随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迅速普及,大学生使用网络支付方式参与到公益事业也越来越方便,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同学能够比较熟练地在手机上使用网上支付功能,这为他们参与微公益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绝大多数同学都听说过微公益的概念或相关活动,且有接近八成的同学曾经听过高校基层团组织发起的微公益活动,这说明高校基层团组织利用微博和微信等微媒体开展微公益活动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此外,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微公益”是否会替代传统公益的看法,受访者对该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比重稍多于持肯定态度的学生,说明大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通过传统方式参与公益事业,这要求高校团组织应当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认识,让他们体会到微公益参与微公益活动的便利性,并消除他们对这种新型公益形式的疑虑。

图1 大学生微媒体与微公益的了解情况

3.3 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关注情况

图2显示,大学生关注微公益活动主要的几种方式及其选择人数比重分别为网络(67.07%)、传统媒体(38.62%)、电视或广播(47.15%)、亲友介绍(34.15%)和广告(20.73%)等。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时代,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而大部分大学生以网络作为其获取微公益活动信息的主要方式并不奇怪。但即使是这样,也还是有很多大学生选择通过报纸、杂志、电视或广播等传统媒体了解微公益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了解微公益相关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且网络在达到该目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基层团组织应当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图2 您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微公益的?

此外,通过调研大学生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微公益信息的频率情况,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对微公益信息保持一定的关注频率,只有24.39%的同学几乎从不关注此类信息,但这些关注微公益信息的大学生中只有26.83%的同学表示自己会经常关注相关信息,而大部分人只是偶尔关注这类信息。多数大学生对微公益信息有一定的关注度,但对微公益信息的关注频率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这说明微媒体加速了公益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微公益信息,但许多人并没有频繁地关注这些信息。极少数人从来没有关注过那些专门做微公益运营的微博或微信账号,大部分大学生对微公益账号的关注通常都处于被动状态,他们不会主动搜索或者关注这些账号,只有当他人转发该账号的相关信息时,这些学生才会注意到还有这些账号的存在,而能够做到主动关注微公益账号的学生比重只有19.92%。这说明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关注,通常都并非其主动行为,而是受到他人影响或者接受推荐的方式间接关注到了微公益账号,微媒体传播的广泛性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图3显示多数大学生关注微公益的主要方式是以转发的方式进行捐献、寻人接力以及以物易物等,选择这些选项的学生比重均在50.00%以上,而选择直接捐钱和义卖等形式参与微公益活动的人数比重则均只有1/3的学生。这说明大学生在没有个人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主要还愿意通过金钱以外的方式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如转发、寻人和捐赠旧物等。

图3 您会较关注的微公益方式是哪种

3.4 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调查

被调查的大学生最易于接受的微公益活动监督方式是通过网络公开活动日常开支情况,选择该项的人数比重为71.54%,选择人数其次多的是希望活动举办者及时对活动的举办情况进行反馈,而要求亲历考察或者图文实拍的人数比重则要少很多。这说明多数大学生更愿意通过微媒体等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微公益的情况,实现对微公益举办的监督。

图4显示,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最主要原因是提升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选择这两项的人数比重均在60.00%以上,其他选择人数较多的选项分别是个人兴趣、丰富个人简历的需求以及受到舆论引导与公民教育的影响等,再就是从众心理。可见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主要还是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希望自己通过参与微公益活动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自我价值,或者出于个人兴趣和个人发展的需求等,而社会外在的导向作用对其影响则要弱一些。

图4 您认为大家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原因有

有约一半的大学生参与过的微公益活动次数只有1~3次,有1/4的大学生参与次数为3~5次,而参与过5次以上微公益活动的大学生仅仅只有1/4,说明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频次并不是很高。

大学生所参与的微公益活动由校园组织、知名公益网站和名人明星发起的居多,选择这三项的人数比重分别为45.9%、24.39%和15.04%,可见高校内部的各类组织或团队所发起的微公益活动是大学生接触该项活动的主要途径,这说明高校基层团组织在推动大学生关注和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生选择参与微公益活动最多三个形式分别是青年志愿者活动、支教和微博公益,选择这三项的人数比重分别为37.80%、22.76%和22.36%,其中前两项是高校组织或团体所擅长的活动项目,这说明大学生所喜欢的微公益活动形式与高校基层团组织的优势项目具有一定的匹配性。

3.5 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态度

多数大学生并不太关注所参与过的微公益活动结果,其比重为63.01%,而表示会关注其结果的学生人数比重只有23.5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平时对微公益活动的参与只是偶然行为,他们在参与了之后并不会把精力持续放在对微公益事件的后续发展过程之中。

大学生认为微媒体为微公益所带来的机遇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参与公益活动更加容易以及公益活动运行成本更低,选择这三项的学生人数比重都比较高,均在七成以上,说明大学生对微媒体给微公益所带来的机遇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

大学生认为当前微公益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可信度不高的问题,选择该项的学生人数比重达到了77.24%,其次是立法和运营机制资质认定等问题,此外微公益活动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和监督问题也是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

针对大学生最关心的微公益活动可信度不高问题,我们专门调查了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可信度的看法。认为微公益活动十分可信的大学生人数比重很低,只有2.85%,认为微公益虚假信息较多或者完全不可信的大学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53.25%和39.84%,说明大学生对微媒体上的公益活动大多都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而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对微公益活动的参与性。

图5显示,大学生认为微公益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能够使更多人加入公益活动以及培养民众人文关怀及公益慈善意识,选择这两项的学生人数比重分别为61.79%和57.72%,这与微媒体应用于公益活动的主要优势,以及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主要原因,基本上保持一致。

图5 您觉得这种“微公益”活动是否有现实意义

图6显示,有67.07%的大学生认为微公益活动应当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而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应当通过与媒体、传统慈善机构开展合作增强影响力,并与增进与网民的互动以及完善对微公益活动的监督机制。

图6 您认为“微公益”发展前景如何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开通了微信、微博等微媒体账号,对微公益活动也有一定的了解,并偶尔参与微公益活动,高校基层团组织开展微公益活动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还普遍缺乏信任,他们参与微公益活动的主要动机还是出于自我实现以及个人兴趣与发展的需求,高校基层团组织在开展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与现状。

4 结语

该研究对微媒体背景下高校微公益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获得了以下有益的结果可以供高校从事公益活动的相关组织参考。

(1)在大学生对微媒体、微公益的了解情况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开通了微博和微信等微媒体账号,并参与过公益信息的转发活动,熟悉各类网络支付手段,且听过高校基层团组织发起的微公益活动,这为高校基层团组织利用微博和微信等微媒体开展微公益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2)在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关注情况方面,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微公益活动信息的主要方式,但也有很多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电视或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微公益信息,大学生了解微公益相关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多数大学生对微公益信息有一定的关注度,但其关注频率并不高,对微公益微媒体账号的关注通常都处于被动状态,且更愿意通过金钱以外的方式参与微公益。

(3)在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方面,大学生更愿意通过微媒体等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微公益的情况,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主要还是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如社会责任意识、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兴趣与发展等),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频次并不是很高,他们主要参与由校园组织、知名公益网站和名人明星发起的微公益活动,且更愿意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支教和微博公益等微公益项目。

(4)在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平时对微公益活动的参与只是偶然行为,很少会持续关注事件进展,认为微媒体为微公益所带来的机遇集中体现在传播速度、参与便利性和运行成本等方面,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可信度不高,使得他们在参与微公益活动过程中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多数学生认为微公益活动应当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这些情况,高校基层团组织在开展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重视,依据这些特点与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微公益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大学生对微公益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团组织比重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