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防御护理模式对减少危重急诊抢救风险事件的影响
2019-11-13王美娜
王美娜
天津市黄河医院 300110
急诊科在医院中占据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其中集聚了大量复杂、危急、多样的病例。急诊危重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创伤、或全身感染等因素,病情变化快,抢救需要及时、迅速、准确、完善,稍有延误、任一环节出现疏忽即可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急诊抢救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推行急诊科室安全管理,对降低护理风险事件显得十分重要。安全管理防御护理模式主要针对危重急诊抢救风险,弥补护理缺陷,防御和规避护理差错,减少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本文回顾分析2018年1—10月期间接收的50例危重急救抢救患者,分析安全管理防御护理模式运用后抢救风险事件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等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10月期间接收的25例危重急救抢救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抽选2018年1—5月采用常规护理的25例危重急救抢救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4.92±4.21)岁;呼吸衰竭5例,有机磷中毒7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心力衰竭4例,休克(以感染和过敏为主)2例,其他4例;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53~80岁,平均年龄(65.14±3.76)岁;呼吸衰竭7例,有机磷中毒5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心力衰竭4例,休克(以感染和过敏为主)2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即做好急诊患者病情评估、护送转运、协助医生抢救等常规护理工作者。观察组采用急诊抢救安全管理防御护理模式,内容如下:
1.2.1 建立安全防御护理小组:依据情况,以护士长带头,以科室护理骨干为小组成员。做好科室情况调查,做好对应的安全管理方案,充分的挖掘科室护理工作各环节、各细节的风险问题,设置对应的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图,同时分析风险问题发生率,做好不同安全问题风险大小程度的排序,由此引起工作人员重视。定期做好风险问题发生情况汇总报告,让护理人员引起足够重视。此外,要分析安全问题情况,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完善护理管理细节与流程内容,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让安全防御护理工作落到实处。对于有关工作考核不合格者需要强化培训教育指导,确保其理论与实操符合有关要求标准。
1.2.2 规范急诊抢救安全流程:(1)开辟绿色通道:为危重急诊抢救患者开辟绿色通道,保证护理流程顺畅,让患者及时入院接受抢救治疗,在院期间的抢救工作也需要保证及时与准确,配备科室骨干医护人员参与具体操作。要保证分诊工作中的重点处理。做好用药与取药的严格核查,保证“一患一单”处理。要落实各环节的配合工作,强化护理工作人员的日常培训管理,提升其风险意识。在护理环节中,容易因为情况紧急而导致护患纠纷冲突以及护理操作差错。要做好输液管理,确保药品包装的编号、姓名与药品类别准确无误,如果药品没有匹配完善信息,没有签名确定,不可以进入使用环节。如果采用贵重药品,需要及时的与患者、家属沟通,保证工作进程顺利,做好专人的沟通工作,保证沟通方法得当合理,避免沟通不当引发的冲突与阻挠。(2)要做好管路护理管理:尤其是患者病情危急,需要快速地做好各管路介入处理,由此保证治疗工作顺利展开。包括输液管、引流管、膀胱冲洗管、胃管、呼吸管道与脑室引流管等多种情况,要做好管道稳固,避免滑脱、阻塞、折叠、压迫等问题,做好定时检查与处理。(3)要做好转运工作的安全管控:要做好约束带的交叉稳固,辅助做好体位管理。如果意识障碍患者,则需要辅助做好头部侧向一边,避免误吸。同时转运中避免剧烈晃动震荡,保持头部在前方。做好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查与记录。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做好沟通,了解其病情与损伤的具体情况,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为后续治疗工作提供基础参考信息。
1.2.3 加强护理工作急诊安全考核监督:分析工作质量,做好问题的分析,给予优秀工作者需要提供对一个的激励措施,激励措施需要依据工作人员实际情况而定,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让工作人员有获得感,提升对单位的忠诚度,提升团队工作的向心力。
1.3 评估观察 (1)分析不同护理后抢救风险事件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等情况。抢救风险事件包括记录用药错误、病情观察不仔细、人工气道脱出、高危药外渗、未严格执行急诊各项操作、运送意外事件。应用自制问卷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环境设施、护理过程及护理结果等方面,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尚可、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护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2)风险管理掌握情况:实施安全管理防御护理模式前后,采用本院自制急诊抢救风险管理知识问卷表,对本科室20名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风险意识、急诊风险认知、风险行为规范、风险管理态度等4项,每项评分为25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士知识掌握越好。
2 结果
2.1 急诊护士急诊抢救安全知识掌握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急诊护士风险意识、急诊风险认知、风险行为规范、风险管理态度等急诊抢救安全掌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护士急诊抢救安全知识掌握评分比较分)
2.2 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时间 观察组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以及插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时间比较
2.3 患者急诊抢救风险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使用药物错误、病情观察不仔细、人工气道脱出、高危药物外渗、未严格执行急诊各项操作、运送意外事件等急诊抢救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急诊抢救风险事件发生率情况比较
2.4 患者护理满意率评估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评估结果比较[n(%)]
注:两组总满意率对比,χ2=6.881,P=0.032<0.05。
3 讨论
急诊科室是医院面向社会工作的第一线窗口,也是护患纠纷、风险事件的高发科室。目前常见的急诊抢救疾病包括神经昏迷、消化系统出血、脑外伤及急腹症等,且以老年患者居多,患者病情危急,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急诊抢救过程具有更高的风险性[2]。因此,加强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护理安全管理防御机制,对降低风险事件,提高急诊抢救水平意义重大,也是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保证。
安全管理防御护理模式是针对急诊科室危重症抢救具体工作而制定的,优化急诊科室对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流程,形成及时、高效、准确、无缝隙的多维化可持续性护理模式[3]。本文根据急诊危重症抢救的急迫性,分析以往不良事件发生常见原因,加强了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护理风险管理,尝试建立对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的安全护理模式,推动急诊科抢救前瞻性护理水平。通过建立安全防御护理小组、加强护理工作急诊安全考核监督,提高急诊科护理队伍素质,提升抢救技术水平。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急诊护士风险意识、急诊风险认知、风险行为规范、风险管理态度等急诊抢救安全掌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安全管理防御护理模式在提升护理人员对危重急诊抢救水平有显著影响。通过严格落实急诊抢救规章制度,规范急诊抢救安全流程,为危重急诊抢救患者开辟绿色通道,保证护理流程顺畅及抢救工作的及时、准确;做好管路护理管理,做好转运工作的安全管控,保证了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以及插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以看出,安全管理防御护理模式提升了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时效性,有利于稳定危重患者病情。
研究[4]表明,急诊科常见护理风险事件主要由意外事件、院内感染事件、护理差错及职责分配不清等。而护理人员具备对各类风险事件的预见性识别能力,区分其危及程度,护理工作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才能使急诊抢救各项护理工作有序、规范、安全进行;提升护理人员对急诊抢救安全的风险防范能力,是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有力保障。许颖琪等[5]研究将安全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室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当中,发现其对降低急诊不良事件,提高急诊危重患者家属满意度有显著意义。韦秀艺等[6]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予以安全护理急救模式,既保障了危重患者抢救的落实,减少重症颅脑损伤急救中的不良事件,同时又提高急救护理水平,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满意度。本文观察组使用药物错误、病情观察不仔细、人工气道脱出、高危药物外渗、未严格执行急诊各项操作、运送意外事件等急诊抢救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研究报道一致,充分论证了安全管理防御护理模式对减少危重急诊抢救风险事件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同时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整体护理安全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限制,本文安全管理防御流程设计尚流于一般,病例论证样本较少,特色性还有待于今后依据科室情况因地制宜的展开。每个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同,管理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需要吸纳国内外优秀经验,同时依据情况做好灵活性的选择与改良,保证管理方法的有效性。要充分意识到安全管理防御护理模式是一个概念,是一种引导性的工作原则,但是要保证落实效果,需要具体的执行内容,内容需要吸纳时代技术优势与方法,有效保证护理模式与时俱进,避免工作质量的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