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刘炳昇研究足迹 感悟大师教育情怀
2019-11-13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61)
2000年秋的一个晚上,在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一新生的一节选修课上,一位长者正在摆弄他的那些“小玩意儿”,生活中的器具、玩具等随手可取的材料在他手中演绎神奇。这是我唯一一次聆听刘炳昇老师的课,却受益终身。后来在物理教学工作的历练中逐渐体会到刘老师那些“小玩意儿”的大智慧,感悟这位物理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真谛。刘老师主编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对教材结构设计进行深入思考,致力于研究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科学探究与探究式学习的有效设计、物理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应用等。2017年我走进了初中物理课堂,通过研读教材、教学实践、亲身领悟,真切体会到了刘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
1 苏科版教材折射的教育理念
在刘老师的报告中,多次提及三则故事。故事之一:“记得我在初中时,每当晚自习结束以后,我和我的同窗好友们都会在操场上仰望无边无际的夜空,在梦幻般的天幕上,寻找出了数十个星座和它背后的故事。一次次观察带来一次次‘发现’,使我们产生一次次的兴奋。”故事之二:刘老师带着由大学生组成的物理实验表演队在一所小学的操场上表演。操场上黑压压一片,挤满了全校的小学生。学生们个个伸长脖子,目不转睛地看着台上的表演。每当观察到精彩的实验时,台下欢呼雀跃;当主持人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们个个争相回答,恨不得飞到台上,他和学生们都沉浸在无比的兴奋之中。
新课程实施以来,刘老师亲自参与到新课改的实践中,与一线的中学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共同切磋,主持了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工作。2011年在无锡市召开的“苏科版课标教材修订送审工作部署会议”上,刘老师说:“我对她有浓厚的感情,因为她凝聚了我三、四十年工作过程中的思想的结晶;凝聚了我们教材编写组的智慧,她反映了江苏省许多优秀教师教学的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物理教学改革一步一步的变化。”这也是刘老师课程理念、教育情怀、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思想精彩的结晶。当然,新课标教材进入实验学校后不久,也引起了一些议论,有的教师说:“教材中题目这么少,怎么应付中考和高考?”有的教师说:“我们的教学资源这么少,怎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的教师说:“教材上的概念没有详尽的陈述和分析,学生怎么自学,又怎么理解概念?”刘老师说:“我非常理解孩子们的兴奋之情,因为我自己小的时候不也对一切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吗?”如果在“学科本位”和“学生立场”进行选择,刘老师首先考虑让学生喜欢学习,然后才是如何学得更好、发展得更全面。对于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相冲突或相矛盾的地方,应对学科的逻辑体系适当加以改造,重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材展开顺序,使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谐统一。
刘老师倡导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课程观,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注重挖掘人文教育因素,关注人文精神的熏陶。当学习新的一章内容时,我总要和学生一起品味教材中设置的人文性强的主题背景,教材采用了主、副标题,相得益彰,如第二章物态变化——漫游世界的小水滴、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拓展视力的神镜、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千里江陵一日还、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贴近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章导图和章导言展现该章的人文背景,激发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动机,也起着“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这些都反映了编者力求将人文精神融合于物理教学的意图。
苏科版物理教材通过多样的栏目设置,拓展物理课程的人文性内容,全套四册教材共18章78节,设置了“生活·物理·社会”栏目61个,每章结束时设置“信息库”栏目共18个,设计了105个活动、9个综合实践活动,每个活动呈现了猜想与假设、实验与测量、交流与讨论等环节。由于缺少概念和规律准确的陈述和详尽的分析,导致一些应试观念占主导地位、习惯于“教教材”、而对教学缺乏整体意识、忽视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师不会“用教材去教”。针对这个问题,刘老师强调: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呈现给低学段学生的概念表述往往比较粗糙,甚至不给出概念的定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不完善的概念和定义,为学生对概念的深化理解留下余地。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师生共同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发现规律、提升能力,通过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
2 倡导低成本实验,坚守教育情怀
故事之三:“高中时我参加了校航模兴趣小组。由于对模型飞机进行试飞调整需要防止复杂气流的干扰,而日出以前地面上空的气流最为平稳,因此,每当周末天还没亮,我们小组的成员就已经在郊外旷野上进行试飞了……经过许多类似的调整,看着自己做的模型飞机在空中平稳地飞翔,我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使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2001年暑假前夕,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小组成员来到南京师大随园校区物科院南大楼三楼物理教学论实验室。虽然对刘老师的低成本实验早有所闻,但还是被不计其数的自制教具和各种有趣、奇妙的实验现象所震撼。在刘老师的刨、锯、锉下,或是拆分、拼凑、组装、整合,刘老师设计了系列静电、浮力、大气压强、惯性、摩擦力实验。纸、蜡烛、保鲜膜、泡沫片、胶卷盒、可乐瓶等生活用品也迎来了它们的春天,演绎物理学的美丽与魅力。这个实验室曾接待了不计其数的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动手实验,还有一批国内外从事理科实验教学的同仁和专家慕名前来交流。面对充满疑惑和渴求释疑的大一学生,刘老师不厌其烦,面带真诚微笑,边演示边解释。刘老师让我们带走了几大纸箱他的这些“宝贝”,在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正如刘老师所料,那次活动很成功,还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正体现了刘老师的教育情怀。
刘老师认为:生活中不乏奇妙的物理现象,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发现的机会。但“视而不见”却屡见不鲜,因为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和保持。然而,没有强烈的好奇,问题从何而来?创新从何而来?他主张物理教学要用最平常的内容,引导学生获得不平常的体验。基于此,刘老师深入研究国内外中学物理实验,亲自动手制作实验器具,开发低成本趣味实验。他坚信物理实验教学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能够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刘老师师承朱正元先生,在朱先生“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物理实验思想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
2012年笔者参加江苏省高中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并获第一名。当时的课堂教学的课题是“电荷及其守恒定律”,需在3小时内完成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借班上课。在课堂引入环节,我用餐巾纸摩擦吸管,用管身靠近自制的纸筒,纸筒动起来了,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激发了学习动机。课堂教学中,我没有选用教材中用枕形导体演示静电感应现象,而是用丝绸、玻璃棒、验电器等最简单的器材演示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实验操作简明、现象明显,便于创设问题情境,增强直接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刘老师作为首席评委,对笔者在物理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课堂教学等项目比赛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的考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实验室的常规实验。体现了低成本实验的特点:材料易得,实施便利;贴近生活,亲近感强;程式多变,新奇有趣;物具它用,体现自创;结构简单,体验性强。刘老师在此次基本功大赛中作点评,并亲自演示静电实验(如图1)。
图1
刘老师在实验教学上力求体现“真实美和简单美”,他希望让学生感受真实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的美,他的物理教育思想对笔者的专业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3 刘老师研究历程展现了真诚的教育魅力
刘老师年届八旬,德高望重,大师风范,童心犹存。刘老师的学术魅力在于他对物理教育孜孜以求的教育情怀,杨树崤老师用“继承中求创新,对立中讲融合”为题对刘老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概括。“继承中求创新”既记录了他教育研究从实验—教学—课程逐步深入的轨迹,也描述了他教育思想从萌芽—发展—成熟不断积累的过程;“对立中讲融合”则总结了他的教育哲学思想,这既是中华文化精髓在物理教育中的体现,也是他独特教育行为的源泉。刘老师耕耘物理实验教育五十余载,他的思想与行动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学物理教育,在实验开发与自制教具、活动设计与探究教学、教材编制与课程建设等诸多领域均有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刘老师主编或与他人合作编著作十余册,发表论文百余篇,难能可贵的是,八十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刘老师一直致力于思考如何将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理念、科学探究教学、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真正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强调实验素养(思想、观念、方法与技能)是科学素养形成、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探索如何通过实验将学科、认知结构与心理发展相统一,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融合,这些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对推进我国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和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老师的人格魅力还在于他对学生的关爱。在刘老师的论述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成为关键词,他反复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学习动机,还孩子们幸福成长的童年。刘老师于1998年上半年和1999年下半年,亲自在南京金陵中学高三教改试验班和南京师大附中高二年级开设物理实验选修课程“小型物理实验探索研究”。大学教授给中学生上选修课的情况非常少见,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效果很好。此外,刘老师还为中学生开设了数百场讲座和实验活动表演,亲自深入中小学校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刘老师的人格魅力还在于他对教师的引领,他作为实验教学的倡导者和领路人,身先士卒、四处奔走、循循善诱、积极引导,与一线教师亲切交流,使物理实验成为一些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特色。他告诫教师,专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只有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才能改善学科知识结构、提升文化底蕴,我们还是经常在杂志上体悟到他对教育的理解和赤诚的教育情怀。
刘炳昇老师是一位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仁者和智者,他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与奉献,对教育情怀的坚守和教育理念的执着,在他的身上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交辉相映,迸发出夺目的光芒,愿这棵教育魅力四射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