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DEA 的后勤应急保障能力评估研究∗
2019-11-13李子豪牛永界邓泽钦
李子豪 牛永界 昝 旺 邓泽钦
(陆军勤务学院 重庆 401331)
1 引言
随着我军编制体制改革的推进,为了客观准确地掌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成效,切实把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现状搞清,把弱项缺项短板摸清,把各级责任分清,把应急应战措施理清,以便科学配置应急保障资源,合理安排建设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落实措施,需要运用科学的、定量化的方法对后勤应急保障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
2 应急保障能力评估的内涵特征
2.1 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内涵
所谓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就是在紧急和意外情况下,后勤对部队行动即时反应实施保障的能力。由后勤人员、物资装备的数质量,组织指挥、训练和管理水平,各个专业保障勤务等综合决定[1]。运用评估方法,对事物进行量化测度,作为决策或者评价的科学依据,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在我军采用科学评估方法对军事活动进行评估,应当说相关研究也比较多,但由于应急保障能力的复杂性,各种评估方法众说纷纭,但其准确度却高低不一。
2.2 应急保障能力评估特点
1)目的性。评估活动的实质是对事物价值大小的评价和估量,其直接目的是解决“评什么”的问题。因此,必须把评估的着眼点放在准确反映后勤应急保障的能力上,紧紧围绕应急保障组织指挥、物资储备、后勤装备、人员素质、专业勤务保障等后勤准备现状,以及部队需求等重点问题,全面考量适应遂行部队后勤保障任务的能力程度,把后勤应急保障能力,作为评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实战性。应急等于应战,应战就等于后勤随时能够动得快、供得上、救得下、保得赢。战备程度高、指向性明确、一触即发,这是后勤应急保障的突出特点,必须超常做好真打实备工作。指标选取必须依托实战要求其事关能否保障打赢,责任重大,影响深远。
3)综合性。这是后勤应急保障能力评估的本质要求,是评估的一个重要特点。后勤应急保障能力评估是从全局和整体视角出发,综合评估保障全要素、全过程,是为各级后勤领导决策服务的。
4)客观性。评估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一项工作政绩的全面考量,评估结果必须充分体现其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是现代评估理论和方法的三大原则。这对后勤应急保障能力评估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5)灰色性。后勤应急保障评估具有明显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也就是评估指标难以量化、难以测度[2]。后勤应急保障能力评估,涉及到平时与战时、动态与静态、客观与主观、部队后勤与后勤部队的评估,以及多军兵种、多个部门、多个层次和多种要素的评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隐性的、主观的、动态的指标,要将其一一量化相当困难。因此,应当采取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评估,网络数据包络评估方法在处理多指标输入输出上有明显优势。
3 数据包络DEA-CCR模型原理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种非参数方法,不需要提前设定各输入量的权重。也无需确定输入与输出因素的函数关系,可通过对同类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分析为评价对象提出需改进的方向,适用于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的同类决策单元有效性分析问题[3]。
传统的CCR 模型由Charnes,Cooper 和Rhodes于1978 年提出的,对于评价多目标投入与产出的相对效率具有很高价值[4]。其效率评价的CCR 模型如下:
上述目标函数为非线性规划,解决起来较为困难,通过C2变换和对偶理论,将模型转化成一个线性规划问题[5-8]。得到如下模型:
针对多个决策单元,涉及到的参数指标较多,其求解较为复杂,可利用DEAP2.1 软件,求解C2R模型。输出结果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1)θ*=1,且s*+=0,s*-=0 ,表明决策单元是有效的,表现为DEA有效。
2)θ*=1,s*+>0或s*->0 ,表明在决策单元是弱有效性,但由于某一方面决策单元不是有效的,导致总体DEA无效。
3)θ*<1,表明决策单元是无效的,有待改进,因此也表现出DEA无效。
4 后勤应急保障能力评估模型
4.1 评价指标体系
应急保障在遵循任务牵引、重点突出、融合互通、可比可行、简便实用的原则上,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尽管担负的保障任务各有侧重、能力强弱不一,但后勤保障要素大致相同[9]。按照指标评估的原则,指标体系设计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和共有性,可以满足担负不同保障任务的评估需要。各军兵种间虽然有个别差异,但可以通过指标置换替代的办法来解决[10]。
图1 后勤应急保障能力评估体系
为充分体现数据包络法评估特点,紧贴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建设,通过查阅资料,征询专家意见,笔者认为,后勤应急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按能力构成要素,建立三级评价指标[11]。即由基础指标、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三类、十四个二级指标、三十六个三级指标构成。
1)基础指标。为了简化指标体系的构成,既考虑指标的综合性,又兼顾指标的相对独立性,将分散在各个指标当中的相同指标,或者说将每一项指标中含有共性的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指标,抽象出来,统一合并集成为一类指标,即基础指标。主要由后勤人员、后勤装备和物资储备[12]等三个二级指标构成。
(1)后勤人员。部队后勤官兵素质的高低是生成保障能力强弱的关键,也是后勤综合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保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3]。通过对后勤官兵数量、接受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情况的考量,反映后勤应急保障人员建设水平。主要包括后勤人员编制数、教育年限、担任现职年限、称职率、年度训练时间、训练考核优良率等六个三级指标构成。
(2)后勤装备。后勤装备是形成保障力的重要因素,是动得快、供得上的刚性指标。包括通用后勤装备和专用后勤装备两大类。通过对装备编制的落实情况、战备与完好程度,以及先进性和适应性的考量,反映后勤应急保障装备的实际状况[14~15]。主要由应急出动率、编制装备落实率、战备率、装备完好率、装备器材配套率等5个三级指标构成。
(3)物资储备。通过对部队物资储备、装卸和收发能力的评估,反映部队后勤物资储备的水平。由战备物资设施配套率、快速装卸载能力、物资完好率和战备物资“三分四定”落实率[16]等四个三级指标构成。
图2 基础指标评价参数体系
2)主体指标。就是建立在共性指标基础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具有代表性、独立性和非替代性的能力指标。也就是从众多不能合并的非同类项指标中,选出起主导作用,且与基础指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指标,即主体指标。主要由组织指挥能力、物资供应能力、卫生医疗能力、运输投送能力、野营保障能力、野战生存能力等六个二级指标构成。
(1)组织指挥能力。是指挥控制、调度使用后勤保障资源,完成后勤保障任务的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是评估的轴心、龙头,是构成指标体系的重中之重[17]。应当由以下四个三级指标组成。方案计划主要反映战备方案齐全配套的程度、保障方案准确具体、形成体系,保障方案与计划配套,做到实用、适用。指挥素养主要反映指挥控制灵敏高效的程度。由基本理论知识、战场熟悉程度、指挥技能、方案计划的熟悉程度、以及后勤指挥人员满编率、在位率、平战训练一体化程度、专业训练与合成训练结合程度和信息处理准确度等指标构成。指挥编组主要反映指挥编组落实和职能任务细化程度。由方案完善、人员落实、指挥定位、任务区分、指挥程序、内外关系等指标构成。信息能力就是准确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由信息情报获取、传递、处理和报告等指标构成。
(2)经费物资供应能力。通过对现行各种经费、物资、设施等供应标准和实际保障水平的评估,反映后勤应急保障的供需状况[18]。其评估指标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主要由经费满足率、平时油料运行能力、战时油料储运能力、加油装备落实率、战中一次加注所需时间、人装适配率、建制连队主食副食和油料储备达标率、作战部队制式野战厨具配齐率、被装适体率等九个三级指标构成。
(3)卫生医疗能力。指医疗救治部队伤病员的综合能力。主要由编制床位达标率、展开床位达标率、展开手术台达标率、旅医院(卫生队)完成本级卫勤保障任务程度、昼夜最大手术保障率(可完成手术例/需完成手术例)、卫生装备落实与保障率(卫装落实率、卫装保障程度)、卫生人员称职率(专业技术干部称职率、卫生员合格率)、发病率(此项指标是反映部队指战员身体健康状况的负指标,比值越小越好,包括昼夜发病率两个方面)、战救药材落实率等九个三级指标构成。
(4)运输投送能力。指运用军地交通运输资源,采取铁公水空多种方式,在特定时空范围输送兵力、运送物资,以达成一定战略战役目的的能力[19]。通过评估反映总运力及编制车辆的战备与完好程度。主要由编制车辆落实率、车辆完好率、一次运输总吨量、车辆战备率、战时需要总运力、车辆维修保障及时率、车勤人员称职率(干部称职率、驾驶员单放率)等七个三级指标构成。
(5)野营保障能力。指野战条件下保障部队完成抢修抢建、供电、供水、取暖、卫浴、宿营搭建、隐蔽伪装防护、环境监测等任务的程度[20~21]。主要由供水供电能力、野营物资装备保障能力、淡水保障率、帐篷齐全配套率、运水挂车装备落实率、软体储水袋装备落实率、抢修抢建设备配备率、活动营具保障率等七个三级指标构成。
图3 主要指标评价参数体系
3)辅助指标。主要指基础指标和主体指标等客观指标以外难以量化的主观指标,也就是潜在的具有一定弹性的隐性指标。主要由六项二级指标构成,指标包括政治合格率、战备教育落实率、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率、违纪率、战斗精神、获奖频次等[22-23]。
4.2 确定指标
4.2.1 后勤应急保障决策单元的确定
根据后勤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分析,DEA-C2R模型中决策单元应为具有相同保障任务、性质、和编配序列的后勤保障单元[24]。在选取决策单元DMU 时,在众多案例中,筛选出执行保障任务相似,部队类别相似,装备人员结构相似,各投入产出指标一致的后勤保障单元。
4.2.2 后勤应急保障决策单元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
表1 后勤应急保障系统变量及数据来源
5 实例验证
根据战例及投入、产出变量的简化,得如下表2数据。
表2 后勤应急保障系统参数值
依据战例背景,因指标数较多,现抽取几项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简化,最终确定投入变量为装备器材配备率、方案计划完备率、人装适配率、卫生人员满编数、编制车辆落实率、抢修抢建设备配备率、战备落实率。产出变量为应急响应程度、可用作战装备可见度、装备完好率、作战效能。其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利用软件DEAP2.1,将数据代入C2R 模型求解,得出各保障系统的技术效率如表3。
表3 后勤应急保障系统DEA效率值
分析结果表3 可以看出,C2R 模型的结论,DMU1 和DMU2 的后勤应急保障能力较差,其DEA有效效率小于1,规模报酬递增;DMU3 和DMU4 的后勤应急保障能力较好,其DEA有效效率等于1[25]。为进一步找寻影响保障能力的因素,对DMU1 和DMU2做进一步分析。
表4 中可以看出对于DMU1 来说,初始值指实际值,S1~S4代表后勤保障的结果,T1~T7代表保障的投入指标,以S1 和T1 为例,产出要素s1 的松弛变量s+为0、松弛变量s-为0.086,表示其产出不足0.086;投入要素T1 的松弛变量s+为0.009、松弛变量s-为0.232,表示投入冗余0.241。这个意思是说按DMU1 系统现状,要实现DEA 效率有效,需增加产出要素S1,即应急响应程度需提高0.086,需减少投入要素T1,即装备器材配备率为0.241。通过对各指标值分析,可得出提高DMU1 和DMU2 保障效能的,投入产出要素变化值,从而提高系统的保障能力水平。
表4 DMU1-DMU2的DEA效率变量值
6 结语
通过分析后勤应急保障的内涵、评估特点,找准应急保障评估的短板弱项,结合我军现有的建制保障力量,确定后勤应急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影响保障能力的关键指标,为下一步提高保障能力提供数据支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DEA 模型评估出保障系统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可以对多个保障系统进行排序,对多个保障系统间的评价有借鉴意义。进一步分析各系统的投入产出要素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得出其投入产出的松弛变量,更直观地表现出影响系统保障能力与投入、产出参数的关系,为下一步改善系统效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