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策略

2019-11-13马凤莲

报刊精萃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文本语文

马凤莲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回民中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市 751100

一、从无“度”到有“节”

新课程一个基本的理念是学生“主动参与”,那么作为起主导作用的语文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提问启发策略才能十分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去“主动参与”呢?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中必须考虑它的性质、目的、内容、过程和教法。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新课程语文教学过程遵循的教学规律是语文认识规律,新课程语文教学方法更灵活更多样,新课程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在对学生激发情感智慧、开拓视野、体验社会角色的引领上。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遗憾地发现,有些老师在提问时有些粗枝大叶,整堂课竟然问得天昏地暗,学生被问得哑口无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都有一个界限,超过了这个界限,学生总是被老师的问题牵制着,这样的提问既阻塞了学生的思维之源,又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平心而论,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无论提问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要把握好度,问题不能提得太大,不是问题问得越多越好,而是提问慎之又慎,切不可一问到底,不着边际,而是做到有“节制”。提问也是如此,也需要把好一个度。如:教《静女》的一种提问:“第一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是什么?静女与小伙子‘我’各有什么样的举动?……静女是一位文雅的姑娘,你喜欢她吗,为什么?”

这几个提问仿佛是从记叙的角度,从把握人物形象的角度理解诗歌内容,但这种提问与其说是在完成教学目标,还不如说是在重复课文而已:没有人物思想情感的体味,没有写法修辞的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比之下,上述的这种提问实在是不着边际。再看《静女》教学的另一种提问:“第一节写‘静女其妹’,‘其’起什么作用?是什么意思?‘静女其妹’表达了小伙子对静女什么样的情感?‘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写静女、小伙子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他们什么样的情趣?……”这些提问提得多好啊,抓住了关键词句,从动作心理上理解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语言。结合提问启发后学生主动思考阅读探究的情形来看。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这样的提问才是实实在在的新课程语文课堂提问。提问的实在性。就是要紧扣“语言”“思维…表达技巧”的学习,踏踏实实确定教学内容,然后实实在在提出教学问题。可以比较几种提问,看哪一种最能吸引学生、最实在,从而确保提问的实在性。提问的实在性是学生学有所得的保证,是学习语文激发兴趣和热情的客观基础,千万不能忽视。

二、从无“趣”到有“味”

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简单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跳才能够得着”。新课程学习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提问的层次性。题解、阅读、理清课文结构、筛选主要内容信息,这是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品读、赏析、拓展学习。这是深度感知和具体理解。由感知到理解,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层层学习,这就是新课程下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学习特点,提问的层次性,决定了各阶段的问题只能在各阶段完成。是整体把握的就不能在具体研读阶段完成,是具体研读的就不能在整体感知阶段完成。否则,就不符合新课程下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教学《宝玉挨打》初步感知宝玉挨打的全过程是“挨打之因——挨打过程——各方反应”,至于挨打的三个原因的来龙去脉要在具体感知中结合双方矛盾的性质分析提问解读。如果放在整体感知中提问把握,势必造成教学混乱,导致分析结构时结构又未弄清楚,分析原因及其矛盾性质时原因矛盾性质又分析不详细,最终导致学生认识模糊而枯燥乏味。

提问应考虑学生、教材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提问,有的放矢地提问,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为符合认识规律,条理清楚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需要。那种不按认识规律胡乱提问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吸引力,并让学生逐渐淡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

三、从无“序”到有“循”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老师将一个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时候从不考虑问题内在的联系,也不考虑问题呈现的时机,问题呈现的次序、问题呈现的方式。在我们听过的一些课中,总隐隐约约地感到老师地提问有些随心所欲,给人杂乱无章之感。提问既有重复之嫌,又毫无意义可言。这样的提问,不提也罢。教师在提问时随心所欲,可能会导致尴尬的局面,若提问无序可言没有章法可循,那么学生就如坠入云雾中,弄得晕头转向,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

四、从无“本”到有“神”

在课堂提问中,我们面临这样的困惑,教师的提问往往缺乏针对性,缺乏价值,提问与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没有多大关系,给人一种舍本逐末、避重就轻之感。使提问偏离了“航向”,失去了“中心”。重则轻,轻则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无神韵之感。

五、从无“缘”到有“心”

如果你留心课堂,就会发现这样的情景。教师将更多地目光聚焦在优等生上,而与“后进生”无缘。课堂了呈现了不和谐的一面。教室里有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得到老师的教诲。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要提简单一点鼓励性的问题,如识记性、叙述性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要让这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而“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因此,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提问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正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价值的系统化的提问,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提升之美

我知道,无论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能力上,我离名师差得很远,但我并不气馁。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作为语文老师,首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课堂未必华丽,但要朴实;未必有精美的课件,但要有对文本的朗读声,老师未必精讲细谈,但要有激烈的探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