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课程存在问题及改进途径研究
2019-11-13范哲常佳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范哲 常佳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力量。2017年1月25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内容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学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为现今高校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内容要求,也是对高校学生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近日,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称,支持高校设立并办好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戏曲教育、影视教育相关专业。国学经典中包含着内涵丰富的美学文化,对于高校学子如何拓展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裨益。
一、国学经典的概念
何为“国学经典”?邓实先生在1906 年《国学讲习记》一文中认为:“国学何者?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大师吴宓先生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学术的总体,是本国学术的整体。也就是说,它应该包容中国学术的方方面面。张岱年先生则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由此可见,我国学术界并没有对国学有着准确的定义。总结学者们对于国学的各种定义,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广义上的国学和狭义上的国学。广义的国学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的总和,是中国传统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研究成果的总和。如传统的文学,医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等。狭义上的国学专指意识层次领域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国国学的核心与精髓。高等教育因其自身特性、专业之间的彼此差异性,除却专门研究国学的专业领域,我们在此讨论的应该是属于狭义国学的范畴,将符合当今时代价值观念的国学思想纳入到大学课堂教育中。
国学主要来自中国古典文化, 它的内涵博大精深, 主要文献分类有经、史、子、集,核心思想为儒、释、道三部分,主要支撑平台是文史哲。因此,国学教育可以被定义为是指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培养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以及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国学经典也可被称之为承载上述国学教育的载体。国学经典之“经典”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国学典籍都可以被称之为经典,我们应当明确界定此种差异,所谓经典,必须是能够适应当今时代价值观的,对于已经明显违背现在进步观念的,应当果断地在课程中予以删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来看,国学“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者,起码应具有多方面的条件:首先应具有普遍适用性(普适于自然、社会、人生)原则;第二,应具有理论性的概括高度并符合哲学原理;三是应具有契合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实践性品格。依据这些标准,国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普世关怀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而不同”的共生哲学;“趋时求变”的“日新”理念;“夕惕若厉”的忧患意识。
二、国学经典课程存在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所采取的课程设计中,已经添加进了一些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为其他高校提供可参考的模式和经验。但是通过分析实践案例,高校所开展的国学经典教育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第一、高校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规划。从目前部分高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来看,国学经典教育缺乏规划和统筹,各个大学都是按照不同标准开展,自定教学方案、自编或自选教材,难以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从而供其他高校参考借鉴。此外,自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以来,读经论争频频,国学经典一直处于质疑和争议之中,各个高校对此问题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至于是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以何种方式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开设国学经典的内容程度如何等等也仅凭高校自身内部决定。我们不去探讨开设课程上的实质内容,但是形式上的开设方式如课程设置性质、课时要求等我们应该是要有统一规划的。
第二、国学经典教育的师资队伍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由于国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系统的国学经典教育更是无人问津,因此国学人才出现了断代情况。《人民日报》曾经发文称随着季羡林、吴冠中等大师的西去,一种“大师焦虑症”弥漫中国,并分析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原因。高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培养的要求、规格都相对较高,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要配备充足、合适的师资确实十分困难。一些高校会将国学经典课程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讲授国学经典课程,我们应当看到此种方式的弊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国学教育虽然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但是所学内容本质却截然不同,前者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时事政治为核心的思想理论,后者是以内涵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意识,二者差异甚大。术业有专攻,专业领域的教育应当由专业人来进行开展,若由非专业讲师进行教育,不仅容易出现讲授程度不深,内容过浅的问题,也容易出现专业知识的错误。
第三、国学经典课程教材匿乏。国学经典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为编写相关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但是也正是因为经典文献数量众多,内容纷繁复杂,因此教材编撰存在困难。传统文化蕴含的内容复杂,既包含带有普遍性,合世性的精神财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制约于当时所生历史条件的不合理内容。因而对于教材内容的选取需要有去伪存真,去其糟粕的阶段,经过仔细的甄别和调整,将符合现实价值观的思想意识进行保留和重新阐释。由于各高校将国学经典纳入本科教育的实践并不同步,各自为政,一些先导高校自行组织师资编写教材,一些高校则会采用选取比较通用的国学经典文献全部或者部分选段整合成教材,这也导致了无法出现认可度高、内容深刻的教材。
以上三个都是比较宏观的问题,具体教学中还存在效果不明显,学生反馈效果一般,课时较少等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问题的出现而去否认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三、改进国学经典课程的途径研究
无论是高校各自为政的问题,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亦或是缺乏国学经典教材问题,这些宏观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种教育模式的成熟势必是从浅显到深刻的过程,从简单到高级的逐步探索,以上问题可能都需要十几年甚至更久的经验累积才能够较好的得到解决。因此,以下几方面只是笔者针对目前的大学本科阶段开展的国学教育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且是能够尽快做出调整的方面提出的建议。
1.利 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网上学习课堂应用
马云先生曾经在台湾发表演讲中说到,“今后的世界是由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转 向 DT(Data Technology)的时代,IT讲求是个人的创新和知识,而DT讲究的是信息共享、知识的传递”。目前,我们可能没办法立刻编写有内容深刻,编排精美,可以由高校统一选用的国学经典教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网上课堂进行国学知识的传递和讲授。类似的平台比如有“超星尔雅通识课”、“慕课平台”等等,这些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比如“学习强国”APP,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网络化和实时化,同时该平台也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纪录片资源。由此,我们目前是完全有着这样的技术去建立一种以学习国学经典内容为核心的网上学习平台,从事国学研究教学的教师在平台可以传输教学视频,文献资料的电子化也便于学生查找,通过这种模式,每所高校也不必都开设国学经典的课程,其在校学生也可以享用优质的国学经典教学资源。
2.扩 展国学经典的内容选用
中国文化自夏商周三代以降,一直到近代的鸦片战争,经历了大约四千多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生存智慧和哲学智慧。根据这些智慧,中国人完全可以有效地按自己的方式诠释世界,诠释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国学,既非复古,亦非教条,更不能盲目地排斥。用复古、教条或排斥的态度对待国学, 在提倡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对话的当今世界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国学经典教育应当在广度上进行扩展,施行融合多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国学”教育。“大国学”教育意味着学校在国学经典类阅读课程内容上要摒弃单一的儒家经典教学模式,要打破民族、地域、信仰以及观点的束缚,在深入挖掘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选择出其中的代表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中华民族这个文化大家庭丰富多样的优秀文化。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以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同时,辅之以其它民族的游戏传统文化,在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同时,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儒家思想,结合其它百家思想,如法家的《韩非子》、《商军书》、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墨家的《墨子》等等,实现“百家争鸣” 的局面。
3.教 学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多样实践活动
国学经典本身由于语言的晦涩,思想意识的抽象难懂,令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在于知识的传输,而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心理感知上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塑造。将实践活动环节纳入到课程设计的范畴中,一方面增强了课堂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摆脱传统认知上国学经典学习的枯燥乏味之感;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重在引发思考。实践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是国学经典诵读环节,诵读是学生接触学习国学经典的最直接手段,在诵读过程中,理解经典文献。可以举办国学经典的相关活动讲座,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生的认知眼界。举办各种类型的知识竞赛,或者读经典分享会,积极组织“历史剧和音乐剧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将所学知识内化到自己思想中。此外,学校还要切实重视国学经典类阅读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开展,设立专门的实践环节的主管教师,使之在充分与授课教师沟通、了解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协助授课教师开展实践性活动,并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列入到成绩考核的范围当中。
4.必 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传统的必修课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课时的限制,通常很难达到使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的目的。同时,也很难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基础水平做出调整。因此,单一的必修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于目前国学教育需求,开展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国学教育的目的。
必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在为学生奠定一定的基础让学生对国学经典有一个广泛的认知,具备一定的国学知识功底;而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即在学生对国学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可使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对某一方面的认知进行拓展。二者设立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的不同。国学经典必修课程主要的授课内容是国学经典篇目,如百家经典文章。而选修课程的授课内容则相对比较开放,可以注重开课老师个人的风格和讲授内容,重点在于拓宽知识内容和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