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融合初探

2019-11-13张存锋郭春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

新生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应用型岗位

张存锋 郭春 鲁东大学 山东烟台 264025

国外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方面主要体现在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英国的 BTEC 模式、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亚 TAFE模式、美国 CBE 模式等都是较为成熟的模式,他们都结合了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各具特色,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国内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研究更多地体现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上。如何在本科教育层面上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互通互融,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 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融合的意义

1.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地方高校都在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从业人员有能力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完成岗前培训,独立从事某些职位,并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校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有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了人才培养与职业一体化的市场需求,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人才。

1.2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和不断完善,规范了人才市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引入新的职业标准,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制度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以工作内容为导向,以职业活动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为核心,通过对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分析研究探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效率,为推动应用型教育走向市场化和社会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应用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2 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融合的路径设计

2.1 加强专业调研,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人才需求分析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专业调研。“走出去”就是分批派出专业调研组到相关企事业单位、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进行研讨。了解毕业生在哪些单位、哪些岗位从事哪些工作,这些岗位需要什么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了解专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以及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针对调研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找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从而确定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面向就业岗位和职业证书要求准确把握专业定位,通过专业调研体统了解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分布。

2.2 基于行业标准和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2.1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企业兼职教师、深入企业锻炼教师、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及家长的意见,对专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得出工作岗位的业务范围,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2.2.2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突出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设计“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由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等模块组成专业课程模块。使之具备:针对性——以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主干,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技能;实践性——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实用性——技能训练针对学生的岗位设置;拓展性——相同专业不同岗位能力的培养,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

2.2.3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项目化课程。对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把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性的原有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结构,确定本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不再单独设置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化课程标准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精选实际工程案例处理形成学习型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个对应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将知识点、技能要求融入到各个项目和任务中,并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融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

2.3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创新教学模式

2.3.1 创新教学组织设计。在教学设计上采取“3+2+2”的教学组织形式,第1~4学期主要学习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技能基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学会表达、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第5~6学期安排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组织开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使学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第7~8学期进行毕业前的综合职业技能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完成论文设计及答辩,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易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帮助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因此,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应贯穿、覆盖适应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

2.3.2 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课程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以校内学习为主,采用“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精讲多练。实践教学中采用“实践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方案设计、仪器设备选择、制作、测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体验、观察探究,在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实行分段集中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在实训室以学习型项目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经过强化实践训练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3.3 “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考核方式。按照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考核以校内为主,引入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主要考核“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以校内考核为主,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也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考核。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考核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采用“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方式。课程总成绩由课程考核成绩和技能认证成绩两部分组成。课程考核按项目分别考核,项目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职业技能认证有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组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可直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另一种是课程结束后,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学校统一组织考核。

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对学生尽快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更快地融入岗位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到两者结合的最佳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应用型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