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宏观经济运行质量评价研究
2019-11-13张春梅梁忠环
张春梅 梁忠环
一、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呈高速增长的特征,各省坚持以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山东省宏观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依然存在着市场波动等诸多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山东省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
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一)山东省宏观经济运行的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山东省近年来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从五个方面来考察影响山东省宏观经济运行的要素,其中宏观经济业绩指标包括:X1经济增长率(GDP)、X2失业率、X3净出口额(万美元);宏观经济结构指标包括:X4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X5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X6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宏观经济效益的指标包括:X7全社会劳动力产出率、X8全社会资金产出率、X9全社会能源消耗产出率;政府财政状况指标、X10财政收入/GDP、X11债务率、X12债务依存度、X13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X14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X15人均能源年消费量、X16单位GDP能耗、X17二氧化硫排放量。
(二)山东省宏观经济运行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选用《山东省统计年鉴1997-2016》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因素数据,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山东省经济运行质量分析综合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表1 KMO和Bartlett检验
由表2可知:KMO=0.646>0.5,表明该指标数据做因子分析效果较好,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为1300.804,且Sig.=0.00<0.05,也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2)确定因子个数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由表3可知:前5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积贡献率为87.843%,表明这5个因子包含了原有17个变量87.843%的信息量,因此可以确定5个主成分,即F1,F2,F3,F4和F5。由碎石图也可以看出前5个因子之间的连线是陡峭的,它也可以说明主要因子就是前5个。
(3)因子载荷矩阵的旋转
表3 成分矩阵
由表4可知:
①X3、X4、X7、X8、X9、X10、X13、X15、X17在第1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系数,可以定义为投入因子;
②X1、X12、X14在第2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系数,可以定义为产出因子;
③X5在第3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系数;
④X2和X6在第4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系数,可以定义为损失因子;
⑤X11和X16在第5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系数,可以定义为消耗因子。
所提取的5个主成分包含了指标体系的所有信息,可以替代原有的指标对山东省经济运行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4)计算成分得分系数及因子得分模型
F1=-0.056X1-0.006X2+...+0.119X16+0.099X17
F2=-0.277X1+0.121X2+…-0.009X16-0.001X17
F3=0.063X1+0.193X2+…-0.003X16+0.114X17
F4=0.180X1-0.149X2+…-0.051X16+0.291X17
F5=-0.034X1-0.065X2+…-0.155X16-0.244X17
表达式中X1-X17是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为了进一步进行综合评价,还需要将这5个公因子以各自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加权计算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函数如下:
F=0.47616F1+0.16120F2+0.09200F3+0.08379F4+0.06528F5
2、模型的求解
根据上式,利用17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借助EXCEL软件,计算得出山东省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因子得分,并根据综合得分F画出折线图(见图1)。
图1 山东省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综合得分折线图
由图1可知:1997年到2008年山东省宏观经济运行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综合得分不断增加,2008年到2013年的综合得分减少趋势,2013年以后,山东省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综合得分不断提高,宏观经济运行质量越来越好。
3、山东省宏观经济运行质量PEST评价
根据模型的评价分析结果,本文选用PEST评价说明山东省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给出其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使山东省宏观经济发展朝着更加健康稳健的方向发展。
政治(Political)环境:中央和地方应取长补短。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总需求的不足。同时在税收疲软作用下,政府收入的增速放缓并出现运转困难。此时,中央和地方应该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出台或适当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寻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力度和频度。
经济(Economic)环境: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企业及其产品,根据鼓励发展的目的可以适当降低税率等,适时减轻企业在税收上的负担。在创新创业问题上,鼓励多样化,降低门槛,提供经济等方面的支持。
社会(Social)环境:培养人才与增强文化自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素质人才较为缺乏,中高级技术人才比例低。全面实行“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加大对新兴科技产业的扶持,尤其在基础科技领域及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应加大投资。加强对文化及教育事业的投入,从而发挥文化教育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外部性作用。
技术(Technological)环境: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投入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增加研发经费的支出,并提高生产效益。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加快新兴产业替代落后产业的进程,要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制定与大数据等有关的发展战略,就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