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
2019-11-13刘亚平中共韶关市委党校广东韶关512026
刘亚平 中共韶关市委党校 广东韶关 512026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导致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它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在我国的发展.这标志这自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36年从未改变过的社会主要矛盾在悄然转变.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善于抓住并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回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共产党能够清醒估计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转移工作重心.在这过程中,我们党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
(一)政治层面上阶级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依据新的历史形势,清醒的估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但是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这一正确路线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仍然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来抓,以致酿成党在全局工作指导思想上的错误.
1956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需要铭记的年份.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另外,赫鲁晓夫在会后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秘密报告讨论了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问题,指出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种种错误,并对其各种理论进行全盘否定,可以说是苏联共产主义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随后,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受苏共二十大的影响,波兰和匈牙利爆发了"波匈事件",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乘机掀起了世界性的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的混乱.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同样波及到了我国,那时我国刚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加之国内又有极少数人借整风运动向共产党发起攻击,出现一些违反、攻击党和诋毁社会主义的言论.因此,在1957年10月7日,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尽管这一论断没有及时公布,但在1958年5月5日召开的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刘少奇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在一定范围内表现为"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 接着23日,大会讨论通过了刘少奇的报告,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严重偏离和否定了八大的论断.此后,社会主要矛盾就演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历史证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矛盾,是极左思想的产物,给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这也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二)经济层面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粉碎"四人帮"后,党内开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展拨乱反正工作,逐步恢复和发展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1979年1月18日至4月3日,在北京召开了理论工作务虚会.在3月30日,针对500多名理论工作者提出来的很多问题,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主要回应了他们当中比较迫切的一些问题.他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工作."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分析我国社会现状的基础上开展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式讨论.同年6月,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再次明确,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们社会目前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然而,把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正式列入党的文献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明确规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八大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八大中关于主要矛盾的判断的继承和发扬,相比之下,是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规范的界定.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全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物质生产得到极大的满足,老百姓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飞跃,迈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尽管,我们已经解决了吃饱饭、穿暖衣的生存需求,但是,在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学界开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变化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但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直到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没有变"的论断,才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他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两个没有变"观点的提出,是共产党人科学全面的分析中国国情和社会矛盾的正确结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
(三)社会层面上需要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且决定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此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要矛盾长期不变的历史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仔细探究为何维持了36年的社会主要矛盾会发生转变?或许我们可以从我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找到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需要开始发生变化.表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仅是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表现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而解决好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将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人民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规定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又规定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基本国情变了主要矛盾肯定是要变,但主要矛盾的转变并不改变我们的基本国情.全面认识、准确把握本国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条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国度,有着特定的国情和条件,在特定的国情和条件下进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而我们现在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变化.但是它并没有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因为我们还没有从根上实现现代化,但里面又蕴含着过程性的变化.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要求党与时俱进的制定新的政策,还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这将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提出新要求.我们要解决目前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自觉追求,贯彻到具体实践当中才能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二、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要意义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带来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也是历史性的.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客观前提
毛泽东强调说:"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因此,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可客观依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我国社会矛盾状况的分析,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帮助全党全国人民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作中心的转移,完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基本国情的"不变",是共产党人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中国不断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对处在历史交汇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新的理论武装.党的十九大清晰地描绘出一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和战略步骤: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论断为我们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即通过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我国在更加平衡充分的状态下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继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
(二)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必须满足吃、喝、住、穿之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他们揭示了人类生产和生活之间的矛盾和内在规律.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只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才能保证人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使人的体力和智利得到普遍发展和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可以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假如经济的发展没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等发展作为条件,经济的发展也往往会因后劲不足而失去发展的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不重视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一门心思只抓经济,我国在抓经济的时候不能忽视人民群众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不断打破特殊利益集团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不断实现大多数的享有和共有.
理解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十九大报告主题的深刻内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是源于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人民的期待就是我们党前进的方向.因此,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为新时代我国各项工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三)有助于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的获得感得到增强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变革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源泉,它为判断社会发展战略策略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提供了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继承和发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追求,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了价值遵循.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找到解决发展上不平衡不充分的方法和策略,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新动能.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的转型升级,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