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2019-11-13吴利娟贵池区城关小学新城明珠分校

新生代 2019年15期
关键词:竖式表象长方形

吴利娟 贵池区城关小学新城明珠分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经常在课堂上被运用。然而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行为的变化是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呢?笔者在一些公开课或教研活动中发现,很多老师仅仅是模仿了课改的“形”,未真正领略其“神”,课堂效益不高。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真正理解新知识,体会多种感受,掌握多种方法与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想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一、有效的课堂应有"有效"的实践活动

有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一些抽象的算理、概念、公式、定理等等,都必须借助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我们会发现,有时让学生操作了,交流了,学生对知识还是不能真正理解。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的《笔算除法》的过程:教师出示了情境图,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算式:52÷2,教师让学生口算,许多学生感到口算有困难或不方便,从而引导到本节课要学习的笔算。教师先让学生试算,学生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师: 哪一种是正确的呢?请同学们借助小棒分一分,想想怎样列竖式?

学生先独立操作后,再让一位学生上台操作。教师边提问,学生边操作。即先分整捆的,把四捆平均分成两份,再把剩下的一捆拆开,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五根,最后把两根平均分成两份。

教师再让学生观察分的过程。

师:结合刚才分的过程,同桌相互说说竖式应该怎样列,然后教师边列竖式边提问:"52"十位上的"5"除以2商2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逐步完成竖式过程。

本课中,教师设法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注重数形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也把握的非常准确,教学过程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在课堂练习中,近2/3学生仍然采用先设法口算出得数,然后列第一种错误的竖式,计算结果也是错误百出,一小部分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显然,课堂中的操作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学生未能用通过操作所建立的直观经验来指导学生学习笔算除法,操作过程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地方是学生没有经历生动的表象的内化过程。布鲁纳表象模式的理论认为,人再现现实及其规律性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模式,映象型模式和符号性模式。这些模式体现了认知发展的顺序,在童年时期是按顺序排列的,而映象性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象,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教学实际中却常被忽视。在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从动手操作直接抽象到除法竖式脱离了表象,使操作与符号很难建立起真正的联系。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综上分析,教师应先让学生自由操作,再选取有利于竖式的那一种操作方法,让学生独立操作一遍,学生充分操作后,教师应让每位学生静下心来,闭起眼睛想一想自己怎样操作的,把操作的过程说给同桌听听,在充分感知和生动的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如果用竖式来表达分小棒的过程,那么自己是先分什么,在竖式上应怎样写,再写什么,在竖式上又怎样写?使他们感受到除法竖式也就像分小棒帮助自己解决52÷2这个问题。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直观和经验,转变成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操作活动只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唯有教师正确的引领,加上学生理性的思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有效的课堂应有一定的"内涵"

笔者在教《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为有一个环节上的比较成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摘录如下:

适度抽象理解,深刻理解二分之1和4分之一

师:它的1/2是怎么样的呢?先看要求,拿一张长形纸,先折一折,把他的1/2涂上颜色。

师:先涂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这张纸的1/2的。

生:先对折?再涂其中的一份。

师:你们认为他折的对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折法?

师:同样一个长方形,可以这样折,还可以这样折。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都可以表示1/2呢?

生:都是一半,大小一样,涂色部分正好就其中的一份。

师:用我们数学里的话说是"平均数"。

师:为什么这两张长方形纸不一样大,涂色部分都用1/2表示呢?

生:虽然不一样大,但他们都被平均分成了一样大小的两部分,其中一份就表示1/2。

师:折法不同,纸的大小不同没关系,只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不同的分数吗?

在后面的练习中,包括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学生做得都很好,只有个别学生出现错误。

反思本环节,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不能只浮在表面,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对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的把握。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活动的研究价值,以一个素材或一个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结论。这样的话,学生的思维势必走向深刻,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同时,教师要注重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源头上去思考知识的为什么。有效的课堂不在于花哨的形式,而在于能够扎扎实实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使学生从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有效的课堂应有一定的"风浪"

风平浪静固然可以一帆风顺,但相对那些历经风浪者来说,是否少了一些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呢?在教学中,有许多教师特别是参加课堂教学大赛的有些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风平浪静,学生都能跟着自己的意愿走一节课,能顺利上下来。殊不知,越风平浪静的课堂,背后越隐藏着许多问题。真实有效的课堂应有一定的风浪。例如大多数老师在执教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都是先通过让学生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在相应的表格上分别记录自己所摆的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然后经过大量的数据观察,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面积与长、宽与面积,最后经过归纳推理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

如此过程,虽然学生对长方形面积嗯计算方法没有异议,但实际上这一过程中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学生学什么,怎么样做都是按老师要求去完成,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无法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所获得的知识与记忆都是肤浅的。

猜你喜欢

竖式表象长方形
表与里
表与里
小长方形找朋友
有多少个长方形
铺瓷砖
巧替换,妙解答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透过表象看公式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