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鱼

2019-11-13董改正

莫愁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尺素跳龙门儒家文化

文/董改正

天似穹庐,山川苍莽,大河奔流。最初人们站在水边,除了看到水中的自己,还发现满眼流动的清凌凌里,有目光望向自己。它们摆尾鼓腮,往来翕忽。住在苍茫时间里的鱼,随波逐流,不用为居处烦恼。

荒古的时间里,伏羲来了。他形而上,推演玄妙的八卦;他形而下,教民“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秘的鱼,开始进入人的口腹,并让人感到美食的愉悦——鲜。

没有资料可以证明,在龙图腾之前曾经有过鱼图腾。历史的现场无法复制,但半坡遗址里,发掘出来的“人面鱼纹盆”,透出饱含图腾意味的历史气息。

甲骨文里,钟鼎文中,稚拙可喜的鱼形文字记载着“贞其鱼,在圃渔”“在圃渔,十一月”。鱼一直在先民之侧,就像那些时间一样的河流,河流一样的时间。

草木氤氲的《诗经》里,河流里的鱼有20余种,它们扑腾出微微的腥气,在人类的祝福声中,它们以自身献祭:“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美丽的线条,自由的生命,神秘的归途,人们相信它们可以带来好运。不知何时,化龙的鱼,由泛指转为特指,鲤鱼有幸被选中。

作为化龙的鲤鱼,它们的吉祥寓意被不断添加。孔子得子,鲁昭公赐以鲤鱼。庆贺生子赠以鲤鱼逐渐成为礼俗。而“尺素”的产生,则是因为送木刻鱼之时,鱼内附有写在绢布上的祝福语。尺素代指传情达意的书信:“鱼传尺素”“遗我双鲤鱼”。一条带着信的鱼,穿越长长的水流而来,想着就让人心动。

人工养鱼在殷商就已开始,到春秋末期,范蠡在归隐江湖之前,写就《养鱼经》。至后代有阐发,到明代有黄省曾的《鱼经》、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到明末清初有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养鱼业发达的大背景下,符号后的鲤鱼还游进吉祥文化,在剪纸、年画、刺绣、花灯等民间艺术里摇头摆尾,在“鱼符”“鱼契”和“鱼书”中,把家国大事传达。

关于鲤鱼的吉祥意指越积越厚,具备了深广的群众基础,各种文化便争相引入并诠释。道家故事中,道士升天大多是骑鲤的。佛家视鱼为八吉祥之一。鲤鱼放生疑似借鉴了儒家文化,而龙形木鱼更有“鱼化成龙”的儒家文化意味。丰富了鲤鱼文化,并得到大众认可和流传,是儒家的诠释。

鲤鱼背高体阔,身形俊秀,柔中带刚,性格雄健沉稳,具有临危不乱、泰然自若的风度。它们的形象和性格符合儒家对于“君子”的要求,鲤鱼便被儒家赋予了诸多入世、励志的意蕴。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是儒家的贡献,它激励了一代代贫寒的读书人,通过奋斗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鱼都是想跳龙门的。在寂寞辽远的江湖,一定会有不顾世间熙熙攘攘,一心垂钓的人。能够把垂钓升格为一种姿态的,演绎成一种行为艺术的,也许只有中国人吧?有的独钓寒江雪,钓到了风骨,钓得了自由;有的钓来了满头白发,钓来了唏嘘。江湖不息,鱼们不语,被钓或拒绝,都是自己的选择,不用怪谁。

水与鱼,滋养着一种特殊的人群,他们叫渔民。他们撒网、扳罾、下簖,他们青箬笠绿蓑衣,吃住在船里,他们的船头横着桨,停着几只隐士一般的鱼鹰。他们的女人白白生生,他们的女儿水水灵灵。他们的歌,叫渔歌;他们的灯,叫渔火;他们的妻女,叫渔娘。他们的船,其实也像一条鱼,游进苍淼的水里,就像一条鱼与大陆告别。

而关于鱼的做法,那个叫李渔的非渔民,做得最有心得,翻翻他的《闲情偶寄》即可。其实,烹制一条鱼,哪里需要菜谱呢?

猜你喜欢

尺素跳龙门儒家文化
秋枫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蝶恋花·秋日忆双亲
鲤鱼跳龙门
五彩小鲤鱼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尺素忆事:塞林格与海明威
从泥鳅到跳龙门
卿本良婿,爷本佳人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