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
——浅谈导学案使用
2019-11-13韩海燕
韩海燕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第一中学,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300)
1 注重导学案的编写
1.1 编写原则
1.1.1 努力提高学习兴趣,构建和谐教学氛围
“导学案”教学,主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的引领指导,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编写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1.2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其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倾听性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氛围。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更充实更有效,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更优化,减少无效或低效活动,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导学案的编写是把好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道关口。
1.1.3 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力量
本组内各位教师集体备课,整合优化,不断创新,我们群策群力,共同设计出了版面精美,环节清晰,重点突出,实用性、操作性强的导学案模板。
1.2 编写过程
导学案的格式主要分为“导学”、“导思”、“导练”三个环节。主要环节的设计,结合课堂教学过程的要求分为六步骤:
(1)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
(2)学生自学。明确自学内容,教给方法。
(3)合作探究。学生按照指导,讨论交流,品尝获得知识的愉悦,锻炼自学能力。注意关注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4)教师精讲。课堂上教师适时点拨、归难、及时补充更正。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条理化,为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教师关注点不应在讲题,而是找出规律,归纳方法,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5)课堂训练。当堂巩固运用,达标测评,互阅课堂作业,及时反馈,订正错误。
(6)课堂小结。对一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导学案编写实行个人划分任务原则,我们每个人负责一周的备课。为了设计好导学案,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是绞尽脑汁,用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个知识点,力争呈现给学生的是最完善的设计。
2 倚重导学案的设计
2.1 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围绕教学目标,解读教材。导学案的设计上应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贴近学生实际,力求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自己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要突破的难点知识。
(2)具体问题的设计体现启发性,层次性,梯度性。环节上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意识到要完成学习任务不关注文本不行,不深入文本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学习环节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对文本中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设计时适当的提示,再配以适量的思考题,由易入难,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设计让学习更有实效
2.2.1 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多重角色,他应该是一个设计者:一个好的设计师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自学环节,笼统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很多时候学生根本就不知道预习什么或怎么预习。使用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中顺着导思指导,就可以明确学习目标、知识点以及其中的重点、难点,借助“导学案”,学生就可以自行完成课前预习。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将导学案全批全改,整体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及时地将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教学。
2.2.2 有效地指导师生的课堂学习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我们努力做到三讲:“讲重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尽力做到三不讲:学生会了的不讲、自己能会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不讲”。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易错的,哪些是学生自学就能学会的,教师要做好课前的摸排工作,因为只有准确掌握,才能有的放矢,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不能仅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经验估计。
我们通过课前对导学案的检测反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师根据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发现更多好的学习思路。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有时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后,凭借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讲给同学听,反而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因此,有时可以适当的在课堂上放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导师”。这不仅仅可以极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2.2.3 有效地指导学生高效学习
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他活跃起来,并在日后引导它。新课标强调自主式学习,导学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根据导学案指导,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的重难点,课堂上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中掌握知识。40分钟里,学生通过教师的穿针引线,导学案的流程指导,分分钟都在完全投入。导学案的精心设计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从而产生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效果。
3 委重“导学案”的备课
3.1 创新模式:“集体研讨、课前备课,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集体研讨:我校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在研究透、有自己的见解后,有条不紊的备课。备课做到精,对教材的理解、挖掘、拓展、预设性问题要给学生引路。充分考虑学生怎样学才有实效,怎样做才能让课堂环环相扣,更加精彩。教师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功夫用在课前。
(2)课前备课:教师将精心设计的导学案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自主预习。正式上课前收齐批阅,及时对导学案学习过程再次进行补充完善,优化导学案,课前准备紧锣密鼓。
(3)课后备课:学生以导学案为指导去阅读文本,按要求完成预习,在课堂上将学习重点或方法、探究结果、理解、感受等记录在导学案的备用栏。课后,教师要及时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教学反思,有哪些优点、需要保留下来的东西,而更多的是要改进课堂中的不足。
3.2 大胆创新、扎实奠基
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这是课改的目标。我校推行的导学案模式只是教师备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导学案不能代替备课,教师应在具体使用时对其进行个性化修改,融入自己的创意解读。比方说在原有导学案后面另加附页,写上自己优化的设计。
教师使用的导学案上要有属于自己的导学流程,不管是文本研习还是问题探讨,甚至是以活动体验为主的学习指导,都要留存圈点勾画和补充填写的痕迹,并且具有实效性、实用性。
4 开发“生本资源”
(1)学生在课前根据导学案流程指导,认真进行文本的自主预习。所有学生应尽力自主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探究部分内容。这样那些获得的信息及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分享,方便学习、交流、讨论。
做好预习是增强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这样操作:1)初步感知,查阅字典;2)初步分析,查阅资料;3)提问质疑,勤于讨教。
(2)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机会,都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只不过自我实现的方式、领域和渠道存在差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自己动手、动脑,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做及时做好涉及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导学案的备用栏里随时可以写上心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成果是可以看得见的。
(3)每隔一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生本资源是无穷的,导学案关注它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将给教学增添源源不断的“活水”。
5 使用导学案教学的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充分的研究教材,深入的琢磨学生,导学案上合理的设置导学导思。对教师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者。导学案应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努力为师生、生生平等对话,为全员合作、有效学习,为学生快乐学习,自信发展,创设阳光的教学空间。导学案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提高我们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同时有效利用集体备课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教育是人学”,“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深厚的人文关怀,我们的创新教育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革新,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尊重。
6 困惑和不足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流于形式,如何把学法指导更加具体的运用到各个学习内容的环节当中去,还需要继续努力。
(2)有限的40分钟课堂上,有时过于想涉及更多教学内容,就容易忽视了学生主体,为了增大课堂容量,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3)导学案的设计过于追求模式,显得太僵硬、死板,需要更加突出人文特色,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魅力。
(4)课堂反馈很重要。留出五分钟让学生总结、梳理。教师口头检查或书面检测,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当堂达标。解决的时间、方式要注意时效性,这是课堂知识的巩固与衔接,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交往和互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这方面的设计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教育即解放,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导学案的使用规范了课堂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创造能力诱导出来了,把学生的价值感、使命感唤醒了。实践证明,世上本没有路。路就在自己脚下。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导学案不是单纯的复制书本中的知识,而是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中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科学合理的导学案模式让学生能够回归人的本质特征,真正在课堂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相信导学案模式能成为激发师生智慧,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