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起京华
——山东省吕剧团第一次进京演出纪实
2019-11-13陈瑾之
陈瑾之
枯木逢春,我逢你。
——题记
那次演出,是吕剧从草根逆袭C位的福点。
1955年9月26日,金色的北京早已成了喜庆的海洋。
下午4时,一辆大客车悄然拐进了神秘的文津街,稳稳地停在了13号院的大门口。
这是一幢苏式风格的三层建筑,古树环绕,庄严幽静,站在楼顶,中南海的红墙,北海里的白塔,还有团城上的白皮松,尽收眼底,加上大门口荷枪实弹的哨兵,越发让人感觉到这座红色小楼不同寻常。
这便是50年代声名显赫的中央直属机关俱乐部,它与中南海只有一步之遥,穿过中南海西北面的福华门,走几分钟就到怀仁堂。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一度成为毛泽东、周恩来接待赫鲁晓夫、金日成、胡志明等外国政要的重要场所。
一路上,第一次到北京的山东省吕剧团的青年演员们东瞅瞅、西望望,显得特别兴奋。
上车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的冯彦祥副局长再三嘱咐:“这不是一般的演出,这是为中央领导和首都戏剧界的汇报演出,要拿出看家本领,把戏演好。”
毛主席会来吗?周总理会来吗?演员们兴奋地期待着晚上的演出。
山东省吕剧团副团长兼导演尚之四双眼微闭,心如大海。
是啊!谁也没想到,一年多时间,吕剧——这来自鲁北乡野的地方小戏,像一阵突如其来的超级旋风,吹动济南府,惊艳上海滩。
1953年深秋,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到山东视察,观看了山东歌剧团演出的《小姑贤》《井台会》和《李二嫂改嫁》,惊叹不已,大为赞赏。
当他听说“吕戏”在命名上,还有不同意见,有叫“吕戏”的,也有叫“琴剧”的,还有人建议改称“鲁剧”的……看完戏,周扬同志对陪同他看戏的省文联副主席陶钝说:既然以前叫“吕戏”,那就叫“吕剧”吧,剧团也别叫“歌剧团”了,干脆叫“吕剧团!”
周扬一锤定音,一个崭新的剧种——吕剧从此诞生!
1953年11月22日,山东省人民剧团正式改名为山东省吕剧团。
1954年10月,山东省吕剧团赴上海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李二嫂改嫁》作为开场剧目首演,一炮打响,轰动上海滩,包揽了演员、导演、编剧、音乐一等奖,惊艳了整个华东梨园界。
在周扬同志的推荐下,山东吕剧团晋京参加国庆六周年文艺汇演。
临来北京前,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在省政府交际处接见了山东省吕剧团赴京汇报演出的全体演职员。
舒同书记说:吕剧是山东的地方小戏,刚刚脱颖而出,能不能唱响,唱出名堂,就靠大家了。希望你们到了北京后,珍惜机会,拜师求教,多向京剧、评剧等优秀剧种学习,取长补短,把吕剧在北京唱红唱响。
由于省吕剧团刘梅村团长在北京中国戏剧学院导演干部培训班学习,省文化局决定,由山东省吕剧团副团长、导演尚之四带队赴京。
尚之四明白,此次晋京汇演意义重大,责任也大,不能有丝毫懈怠。
北京是首都,是毛主席、党中央居住的地方,能给中央领导、首都文艺界、群众演出,这对任何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但北京是京剧的天下,名家荟萃、大腕云集,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会有市场吗?这直接关系到吕剧的未来和走向。
1950年,为了落实中央“戏改”精神,山东省委、省政府从渤海、清河、泰西、胶东等专区文工团,抽调了部分新文艺工作者,成立了山东省地方戏曲研究室,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调查、研究流行于省内地方戏曲的剧目和音乐。
1952年夏天,山东省文联又陆续从昌潍地委文工队、青岛市文联文工团、济南市文工团、山东大学艺术系、平原省艺术学校第四队等单位调来了部分艺术骨干与省地方戏曲研究室合并,成立了山东省人民剧团,同年又改为山东省歌剧团,1953年底才定名为山东省吕剧团。
这些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文工团员,从来就没练过功,来到济南后才知道压腿、走台步、跑圆场,这怎么能跟科班出身的演员相比啊?这是尚之四最担心的事。
在于廷臣、时克远等“吕戏”老艺人们的帮助下,山东省吕剧团先后排练了《小姑贤》《井台会》《借年》等传统剧目。又集体创作了现代吕剧《李二嫂改嫁》。
1954年,山东省吕剧团带着这几出戏,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和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大获成功,成为华东区文艺界的一匹“黑马”。
来到北京后,为了弥补缺憾,尚之四带领山东省吕剧团的演员们四处拜师,观摩求教,许多演员得到了大师们的指点,茅塞顿开。
省吕剧团住在西单大街报子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没有任务时就去中国歌剧院练功,歌剧院的专家们在科学发声、气息运用方面,给予了针对性指导。中国歌剧院也跟山东省吕剧团学习了吕剧《借年》。青年演员李岱江在练功时,遇到了昆曲大师候永奎先生,候永奎先生看李岱江走完台步、跑完圆场,说:“小伙子,圆场跑得不错,今后要好好练功。”
这两句话,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已经是吕剧“三杰”之一的李岱江老师依然记着。
在中国评剧院,山东省吕剧团的演员们见到了名冠京华的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等知名艺术家。
在京期间,山东省吕剧团还与中国广播说唱团举行了联欢,山东省吕剧团演出了《借年》和《庵堂认母》,主要演员是林建华和李岱江,这两出戏都是唱功戏,一个是轻喜剧,一个是正剧,目的是让北京的老师们感受一下吕剧的韵味,散发着乡土味道的唱词和民间曲调,给广播说唱团的同志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
中国广播说唱团是1953年4月成立的,初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音乐团,不久,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简称中央广播说唱团。
中央广播说唱团拥有北方主要曲种和有代表性的著名演员、伴奏员,如单弦著名演员荣剑尘,相声演员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京韵大鼓演员孙书筠,西河大鼓马增芬,二人转演员蔡兴林,还有白凤岩、马连登、钟德海、胡宝钧、陈少武等大名鼎鼎的弦师。
就是在这里,山东省吕剧团的演员们遇到了“东路”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李金山、高金凤夫妻俩,他们是广播说唱团的演员。
1906年,李金山出生于山东益都南城的一个曲艺艺人家庭,其父李成瑶、姐姐李金玉都是唱山东梨花大鼓的艺人。
1949年青岛解放后,李金山、高金凤在青岛电台演播琴书,颇受欢迎。1953年由青岛电台介绍,去北京中央广播事业局设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工作。
山东琴书是吕剧的母体,而“东路琴书”对吕剧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更大。
李金山的师傅就是著名的琴书大师商秀岭。
尚秀岭和他的两个侄子商兴业、商振清是东路琴书的创始人,商振清是李金山的姐夫。
商家和李家联姻,对山东琴书在胶东、东北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联欢会上,李金山、高金凤演出的段子是《小姑贤》,李先生不愧是琴书大师,琴声优美,吐字清晰,行腔婉转,变化无穷!两位琴书大师对山东吕剧团演出的《借年》给与了高度评价。
在北京听到了家乡的吕剧,让他们感慨万千,泪花涟涟:“这要不是遇到新社会,那里还会有吕剧啊!”
山东省吕剧团还专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大礼堂,为四总部官兵演了《李二嫂改嫁》,受到热烈欢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长陈沂看了吕剧后非常兴奋,以个人名义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宴请了山东吕剧团的全体成员,勉励大家要把吕剧唱好演好,让全国人民都能听到这亲切的乡音。
临别,陈沂部长还给山东省吕剧团的每位同志增送了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和一支金星钢笔,鼓励要大家好好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和夫人安娥专门到报子胡同山东省吕剧团驻地看望了大家,田汉夸奖说:“吕剧音乐很好听,很淳朴,很流畅”。
山东老乡、中国京剧院院长马少波院长兴奋地说:吕剧是名副其实的山东乡音,是代表性的剧种,山东的“黄钟大吕”。
一时间,吕剧成了首都文艺界的“热词”。
许多戏曲专家纷纷在报纸上发表观戏感受,高度赞扬山东省吕剧团的卓越演出。无论是表现现代人民生活的《李二嫂改嫁》,还是表现古代生活的《王保定借当》《喝面叶》《庵堂认母》,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细腻动人,成功运用了戏曲艺术的传统表现手法,活生生地塑造了人物,刻画了劳动人民的形象,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铺天盖地的赞誉之声,并没有让尚之四飘飘然起来,他知道,这一切只是预热和彩排,重头戏在中直俱乐部,给中央首长的汇报演出才是重中之重。
下车时,尚之四发现自己手心里全是汗。
晚上给中央首长演出的剧目是《李二嫂改嫁》,这是根据王安友同名小说改编的新吕剧,也是山东吕剧团惊艳上海滩的“秘密武器”。
剧情发生在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的某个农村。
李二嫂是一个青年寡妇,17岁时由于家庭贫困,被许配李家做媳妇,不料想,第二年丈夫就死去了,只剩下她和外号叫“天不怕”的婆婆过日子。“天不怕”对二嫂整天指鸡骂狗,百般刁难,李二嫂就是在这样痛苦的日子里生活了三年。
共产党来了,李二嫂加入了妇救会、识字班,受了教育,思想觉悟一天天提高,为了争取自由,争取自己美好的将来,她已不甘心忍受“天不怕”的虐待和折磨。同时,她在劳动中爱上了本村青年张小六。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旧礼教的残余影响,和担心群众的舆论,几次都未敢张口表白。
张小六是个翻身农民,从小受苦,解放后才分了地,是民兵中的积极分子,种地也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手。虽然已经23岁,可还没有结婚。他和李二嫂在同一个互助组里,经常帮助李二嫂下坡种地,李二嫂也常帮他家缝缝补补。一来二往,两人在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张小六心里也有些顾虑,也没有把心声吐露出来。
为了支援前线,张小六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担架队,在临走的晚上,两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刚要相互表达感情,就被盯梢的“天不怕”给搅黄了,二人没能彻底敞开心扉就匆匆分别了。
为了阻止李二嫂改嫁,“天不怕”就唆使二流子李七造谣生事,说李二嫂的坏话,还让人给张小六说媒,把一个地主家的老闺女介绍给张大娘,最后在妇女主任的帮助下,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经过这场风波,李二嫂愈加坚定了改嫁的决心,也看到村干部和群众对她的支持,与“天不怕”斗争的勇气更足了。
终于,张小六支前任务胜利完成,胜利归来了。在村长和妇女主任的帮助下,李二嫂和张小六在庆功会的晚上结婚了。
《李二嫂改嫁》是山东省地方戏曲研究室成立后,开始打造的第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吕剧作品。
第一次演出是在1951年4月下旬山东省第一次文代会期间,还属于内部演出,虽然唱词、音乐略显粗糙,但演出效果不错,好评如潮,给山东省第一次文代会献了一份厚礼。
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为了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汇演,重新对剧本、唱腔、音乐进行了锤炼、修改,演员们也被集中下派到博兴县闫坊乡刘官庄进行了三个多月的体验生活。
17岁的郎咸芬被安排一位寡妇大嫂家,与女主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地观察、体验农村寡妇大嫂的心理变化和日常生活习惯,为扮演李二嫂打下了生活的基础。
《李二嫂改嫁》的演职员:
原著:王安友
改编:刘梅村、刘英奇
导演:尚之四
演员表
天不怕:靳惠新
李二嫂:郎咸芬
张小六:杨瑞卿
李 七:武韬
张大娘:王俊英
小 青:郭丽华
妇女主任:钱玉玲
二哥:王毓祥
刘大娘:李筱玲
老汉:赵斌
村长:牟玉杰
卸车、装台、布景,一切按照正常的秩序进行。
那个时候,山东省吕剧团分工并不细致,剧情需要你做啥就做啥,没有人有怨言。
张斌是音乐的主创人员,也是乐队的伴奏、还是演员,张小六的第一任扮演者就是他。张大娘的扮演者王俊英负责化妆,青年演员李岱江负责道具。
乐队成员有:刘云汉、张斌、李渔、韩英民、丁博民、高鉴、王云峰、朱继祖、李昇、齐壮权等。
乐队只要有张斌和李渔在,就不会出现意外。这一点尚之四很清楚,这两位都是音乐天才,无师自通的主。
王俊英、武韬、钱玉玲也算是老演员了,演出经验比较丰富。尚之四唯一担心的是李二嫂扮演者郎咸芬,郎咸芬刚刚20岁,虽说在上海演得很棒,是华东汇演一等奖获得者,但是今天晚上面对的观众太特殊了,是中央首长,一旦慌了神,发挥失常,就不好交代了。
扮装后,尚之四又嘱咐了郎咸芬一遍:“不要慌,不要看台下坐着谁,唱你自己的就好。”
晚上7点,猩红色的大幕徐徐拉开,山东省吕剧团汇报演出正式开始。
打 打 不拉 光采 光 来歹 七歹 衣 歹光……
由弦乐和打击乐组成的“尖板”,如泣如诉,沉重有力,奏出了李二嫂悲中带愤的呼声。
李二嫂唱:
一把眼泪一把汗,
碾回细米黄丹丹,
五月里天气虽然热,
哪知我心里如冰寒。
李二嫂悲戚的声音从后台传来,一下子把观众的心揪住。
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
穿破衣吃剩饭谁拿我当人。
李二嫂手端簸箕走向舞台,小心翼翼、惊恐不已的样子,一下子把观众带到了剧情之中。
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尚之四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这时他才回过头,看了看观众席。
突然,一个熟悉的面孔跳入眼帘,周总理!是周总理!尚之四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
国庆节马上到了,总理工作千头万绪,日理万机,还抽出时间来看一个毫无名气的地方小戏,这是多么大的鼓励啊!
已经是两次谢幕了,可台下的观众还是不愿意散去,掌声一直没有停息。
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中国青年剧院总导演孙维世和苏联戏剧表演专家、中国戏剧学院表演干部培训班导师鲍·格·库里涅夫,走向舞台和演员们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
刘芝明副部长还专门给大家传达了周恩来总理的问候,周总理因为有重要的外事接待任务,中途退场,不能看望大家了。
刘芝明副部长转达周总理的高度评价:“想不到山东还有这么好听的戏剧!”大家一听使劲鼓起掌来。
退场后,尚之四送刘芝明副部长和库里涅夫出门,这时刘芝明副部长问库里涅夫:“他们这个戏,符合不符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库里涅夫竖起大拇指:“符合,符合!”
刘芝明副部长笑着说:“那让他们去听听你的课吧?”库里涅夫连忙说:“好!好!”
这下子把尚之四高兴坏了。
他知道中央戏剧学院有两个培训班,影响太大了。
一个是1954年春天开设的导演干部培训班,聘请了苏联戏剧专家普·乌·列斯里系统讲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面向全国招生,学制两年。
导演干部培训班正式生23人、试读生2人,其中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欧阳山尊、中国戏曲研究院艺术处长阿甲等,另外,还有从全国各地艺术团体保送的15名戏剧工作者参加旁听,山东吕剧团刘梅村团长就是其中的旁听生。
第二个班是1955年1月开设的表演干部培训班,聘请了苏联戏剧表演专家鲍·格·库里涅夫授课,学制一年半。
来这个班学习的都是全国各地从事话剧和电影工作的优秀演员,其中有于兰、王一之、田华、刘燕瑾、朱子铮、岳愼、朱启穗、赵凡、蓝天野等。
第二天,尚之四就带着演员们奔往香饵胡同表演干部培训班的驻地。
班长于兰非常高兴的接待了山东省吕剧团的同志们,她说:库里涅夫教授看了《李二嫂改嫁》,也看了你们演的传统戏《借年》,很喜欢你们这些年轻的演员同志,今天要专门给你们上一堂表演基础课。”
大伙一听,十分高兴。
接着,于兰说:“这堂课的内容是找针,听说你们来,苏联专家早晨就在地毯上撒了一些针,看看谁找的多。”
于兰话音未落,山东吕剧团的演员们就开始找针,有趴在地毯上找的;有的掀起地毯的边来找,可是找了半天,没有一个人找到一根针。
大家的表现得到了库里涅夫高度认可。
他对尚之四说:今天早晨我在地毯上没有撒一根针,就是想看你们的演员,认不认真,能不能迅速进入角色,现在看,演员同志们表现都很好。”
紧接着,库里涅夫挑选了郭丽华、郎咸芬表演小品。
库里涅夫递给郭丽华一个茶杯,郭丽华看了又看,泪流满面。
库里涅夫问:“你怎么哭了?”郭丽华说:“这是她父亲给她留下的茶杯,一看到这个茶杯,她就想起了死去的父亲,所以就禁不住悲伤起来。”库里涅夫满意地点点头。
郎咸芬手里拿着一张写满字的信纸,她看着看着,脸上出现了少女羞涩的红晕。
郎咸芬告诉库里涅夫:“这是她第一次收到情书。”
库里涅夫大吃一惊,问尚之四是怎么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训练演员的?
尚之四一头雾水说:“我没有训练啊。”库里涅夫这位苏联老红军出身的表演艺术家狠狠地瞪了尚之四一眼:“你撒谎!”
尚之四没有撒谎,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斯坦尼体系”,对演员的训练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大家都不熟悉戏曲和吕剧,所以在歌唱和舞蹈身段等方面都是采取从头学习的办法。虚心向“鲁声”吕剧团的老艺人们学习,尽量吸收吕剧的传统艺术。由于吕剧的历史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艺术程式,在尚之四的眼里不存在“框框”,可以放手学习汲取其他戏种的营养。
山东吕剧团曾专门请了昆曲和京剧老师来进行艺术指导。
一时间,吕剧“爆红”京城,成了晋京汇演队伍中的“宠儿”。
这株来自齐鲁穷乡僻壤的野花,经过新社会艺术氤氲的熏陶,终于在首都舞台大放异彩。
1955年10月1日,幸福的时刻到了。
天空的轻云薄雾完全散去,秋日的暖阳普照着大地。
披着节日盛装的天安门城楼,折射着金色的光芒,显得更加庄严雄伟和灿烂辉煌。
从上午9时整,毛主席就站在城楼上,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和群众游行队伍。
正午时分,热情欢乐的乐声从广场东面传来,回荡在天安门广场的四周,人们的目光都急切地注视一个方向。广场上走过来一队彩色缤纷、光耀夺目的方阵——这是由七千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曲艺和杂技工作者组成的首都文艺大军。
从苏联、民主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演出后载誉归来的京剧、越剧和歌舞工作者们,首次来京访问演出的山东省吕剧团和各地来京的文艺工作者也参加了文艺大军的行列。
山东省吕剧团是唯一进入主持词的外地文艺团体。
这份殊荣,让尚之四、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张斌等来自山东的文艺工作者们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1955年10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邀请了首都戏剧界人士召开了山东省吕剧团旅京演出座谈会。
出席这次座谈会的领导和同志们有: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马彦祥、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李超和伊兵、中国戏剧研究院副院长罗合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吴雪、中央实验歌剧院副院长吕鹏、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副主任严正以及李之华、赵寻、张定和、凤子和田汉夫人安娥等首都戏剧界人士,刚刚从国外归来的上海越剧院、京剧院的演员和导演,山东省吕剧团全体同志等共一百多人。
山东省吕剧团副团长尚之四向与会领导和专家介绍了吕剧团的简史。尚之四说:吕剧是山东的民间戏曲(有24种)之一,从说唱形式的“坐腔扬琴”发展成戏剧,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吕剧有着生动、活泼、朴实和贴近劳动人民生活的艺术风格;剧本大多是表现农民生活的,语言很丰富,很通俗,音乐健康,优美而且简单易学;为群众特别是农民所喜闻乐见。
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优美的民间戏曲艺术,山东省文化局于1953年10月正式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专门搞吕剧。
从剧团成立到现在,大家经历了一段十分复杂艰巨的斗争和锻炼过程。这些知识青年,热爱文艺工作,喜欢话剧、歌剧,但是有不少同志不喜欢当戏曲演员,当“戏子”。这种轻视民族艺术的思想,曾经在剧团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有些同志甚至想尽办法要逃脱这个岗位。
是党的教育和组织的帮助,才让同志们才逐渐端正了工作态度。
1954年先后参加了山东省文艺汇演和华东区戏曲汇演,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演员、舞美、导演、音乐都获得了大奖,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大家的信心更足了 。
尚之四说:为了贯彻好中央的戏改精神,我们虚心向“吕戏”的老艺人学习,从记录剧本、曲调,到学习表演、唱腔等,先全盘吸收,然后再根据要求进行改造、升华,提高思想艺术质量,《借年》《小姑贤》《井台会》《王定保借当》等传统剧目都是如此。
《李二嫂改嫁》这个现代戏,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戏剧艺术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后创作出来的。
剧本改编出来后,曾经过很多次大修改。
音乐方面,吕剧仅有的“四平”“二板”两个基本调,很难表现这个戏的主题和人物,所以进行了新的创造,在原有的基础上创作了“反四平”“散板”“二六板”等曲调,丰富了吕剧的音乐。
在这个戏里,传统的表演技巧有着创造性的运用,演员们的许多动作都是舞蹈,减少了话剧加唱的毛病。
《李二嫂改嫁》戏排演不久,我们就带着演员同志们下乡体验生活和演出,村里的乡亲们看了戏之后,指出了不少缺点,提了不少好建议。演员们在农村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提高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在创造角色上获得了重大启示,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尚之四向与会同志分享了两点体会:一是新文艺工作者从事民族戏曲艺术工作,他的学习、锻炼和掌握这种艺术形式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改造的过程,思想立场坚定了,就一定能学得好,锻炼得好,取得的成绩也就越大。二是只要能努力执行中央的政策,贯彻戏改方针,新文艺工作者不但可以继承民族戏曲遗产,并且可以进行新的创作。
罗合如、严正、吴雪、吕朋等同志在座谈会上先后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山东省吕剧团是祖国戏曲事业的新生力量,是挖掘和发扬民间戏曲艺术的先进队伍,山东省吕剧团的成就有着教育和示范的作用。
在谈到《李二嫂改嫁》艺术特点时,首都的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专家的眼里,这次山东省吕剧团在北京演出的最大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我们戏曲艺术的传统的表现方法,活生生地塑造了人物,刻画了古代和现代的劳动人民的真实形象,舞台上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亲切、着迷。
《李二嫂改嫁》这个戏的演出,是近几年来演出的现代戏曲中很有成就的一个。演员郎咸芬同志成功地塑造了解放后的农村劳动妇女李二嫂的舞台形象,她的全部表演有着很大的感染力量。王俊英同志扮演的张大娘、靳惠新同志扮演的天不怕、武韬同志扮演的李七,都是性格鲜明、生活感情饱满的人物。在这个戏里,导演尚之四同志,表现出了很大的才能,形象地完成了全剧的舞台创造,并且深挖人物内心生活弥补了剧本的很多不足之处。
专家们还对传统剧目《王保定借当》中,扮演秋兰的常兰,扮演春兰的钱玉玲两位同志的表演给予很高的评价。
大家对《李二嫂改嫁》的剧本也提了很好的意见,认为剧本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性格化的,语言朴实、生动,唱起来易于上口,剧作者还成功地学习运用了戏曲传统的表现形式而又不流于它陈旧的“套子”。剧本的主要缺点,是没有通过李二嫂改嫁这一事件,深刻地反映刚解放的农场新旧思想的尖锐斗争,描写新的思想如何在新的人物上成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同志最后发言。
他说,山东省吕剧团给北京带来了土生土长、有生活内容而又是得到了提高的民族戏曲,这是很可贵的礼物。吕剧团的同志们,是一些文工团出身的新文艺工作者,他们原来不懂戏曲,但是经过学习,学会了吕剧,并使吕剧有所提高,这是有师范意义的。现在仍有许多新文艺工作者不愿意搞戏曲,他们应该向吕剧团的同志们学习。
山东省吕剧团以民间戏曲的形式演出了表现现代人民生活的《李二嫂改嫁》,这个戏可以说是在民族戏曲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新歌曲。我认为,《白毛女》《刘胡兰》《草原之歌》是新歌剧,像《李二嫂改嫁》这样的戏曲也是新歌剧,两种可以并存。《李二嫂改嫁》的演出驳斥了那些认为戏曲不能发展为新歌剧的错误理论。例如,李二嫂的内心生活很丰富复杂,这就说明戏曲能够表现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剧中的人物一个人一个样,三个老太太都各不相同,李二嫂的形象鲜明,这说明了戏曲形式没有以所谓人物的“类型化”束缚人物性格的表现。这个戏的音乐也不使人感到陈旧,而是感到舒服动听,这说明戏曲音乐也可以表现现代生活。
总之,《李二嫂改嫁》中的许多表演技巧都是经过改造了的传统的东西,它表现了现代的人民生活。郎咸芬同志站在舞台上的许多姿势,是接受了传统的表演方法,但却恰当地表现了现代妇女的姿态。
这个戏的演出,比过去许多表现现代生活的戏曲前进了一大步。当然,它不是没有缺点,但那是可以改进的。
刘芝明副部长说:山东省吕剧团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戏曲艺术的工作中,执行了中央的戏改政策,做出了成绩,他们的道路是正确的,应该继续前进!
座谈会进行了七个小时,发言者踊跃热情,因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发言的,会后继续跟山东省吕剧团的同志们进行了亲密的交谈。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吴雪院长根据自己的发言,整理了《评吕剧“李二嫂改嫁”的演出》一文,发表在1955年第11期的《戏剧报》上。
现在看来,吕剧的横空出世绝对不是偶然的!
阳光、土壤、水分,天时、地利、人和。
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