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双一”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思维与探索
2019-11-13穆军妮1袁连荣1
穆军妮1,袁连荣1,杨 梅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北京 100024;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工会,北京 100024)
1 引 言
“互联双一”即“互联网+”和“双一流”的合称,作为产业领域和教育领域的热点名词给高校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影响与变革。“互联网+”以其各种高技术手段,引发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资源类型结构、资源获取方式等变化,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双一流”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的新目标和新方向,促使高校图书馆改变信息资源馆藏体系、评价体系,提升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的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图书馆在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贡献率。“互联网+双一流”,两者叠加,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学科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创造高等教育领域内新的发展生态,推动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
2 “互联双一”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新变化与新特点
当今时代即以“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互联”和“云计算”为特征的“大智移云”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手段的“互联网+”,打破传统的信息闭塞和壁垒,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新变化和新挑战。“双一流”强调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突出绩效考核、动态调整,强化绩效管理,也给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馆藏体系和评价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2.1 信息资源出版形式与类型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飞跃发展、出版环境的变化,信息资源出版形式由原来的纸质出版模式发展到电子、数字出版模式,数字出版已渐趋成熟并成为产业的主要增长极。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研究报告》中显示,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接近30亿元,2017年超过40亿元,2020年有望超过70亿元。各种各样的数字出版模式层出不穷,如自出版、众筹出版、云出版、OA出版、自媒体出版等。技术驱动下的出版形式变化驱使信息资源类型由单一的纸质类型转向纸质、电子、数字等多类型资源并存,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2.2 用户需求与获取方式的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及普及带来用户阅读需求的变化。人们通过各种电子设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阅读各种类型的数字资源。2014—2019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倡导全民阅读”及政府思想导向都为数字阅读领航定向。《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32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达71.3分钟,用户阅读多元化呈现时段性,全民阅读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资源的获取也不再局限于特定空间的纸质借阅,转向更加广泛的获取大量网络化、开放性数字资源。“开放获取2020”(OA2020)行动计划也将推动着开放获取的比例不断攀升。
2.3 信息资源建设馆藏体系的变化
高校图书馆馆藏体系建设是一个高校图书馆的核心部分,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全校师生科研教学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信息资源建设馆藏体系内容和结构都呈现动态发展的趋势。在技术和数字的推动下,网络资源、共享资源、开放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丰富的、规模化的信息资源将成为高校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互联双一”下的现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馆藏体系应该是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自有资源、网络资源、共享资源、开放资源等充分融合的多元化的资源体系。
2.4 技术驱动下的信息资源评估体系变化
图书馆信息资源评价是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体系的状况、功能及效用等进行的全面衡量与测定。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资源评价也更加侧重于资源保障力、资源质量、资源共享的评价。“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参评模式也有所创新,并与国际接轨。传统的、粗放型信息资源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目前技术驱动下的信息资源建设评价体系。需要选择恰当的评价理论和工具,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形式、内容和价值、效用”三个维度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馆藏的“精细化”评价。
3 “互联双一”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新思维
基于以上变化和发展,高校图书馆应该改变观念与思维,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手段,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搜集、整理、整合、挖掘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科学数据等多种资源为一体,建立适合本校学科和专业发展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
3.1 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为理念,重塑信息资源建设新思维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个热门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简单而言,互联网思维就是基于网络媒介技术来审视整个媒介生态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具有大数据、零距离、趋透明、慧分享、便操作、惠众生六大特征,更着重于人的价值,其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这与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谋而合。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学科资源的支撑者、创新思维的孵化器、科学决策的智囊团、新技术引领的实践者”,应该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为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挖掘和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信息资源使用的移动化、交互性、开放性。
3.2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突出特色资源与OA资源建设新思维
“一流大学”要求有合理的学科结构并拥有若干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一流学科建设,一流的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信息资源为支撑和保障。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建立一流的信息资源馆藏体系,是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核心任务。首先,高校图书馆利用一切技术和手段,搜集和整合与本校有关科学发展最前沿、最先进水平、最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资源,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学科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丰富、专业和高效的信息资源保障。其次,注重信息资源结构的合理化建设,重点突出资源内容的特色化,增加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可见度和影响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科资源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教、学、研的能力。再次,加强OA资源建设,尤其是OA仓储建设。做好学科OA存储,为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领域中的研究者提供免费的文献存取和检索服务;同时做好机构OA存储,促进并推动机构内部其他学者的科研创新活动。
3.3 坚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优化信息资源采购模式新思维
PDA(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即读者决策采购或读者驱动采购,是指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与使用情况,由图书馆确定购入的一种以读者为主导的资源建设新模式。POD(Printing on Demand or Publishing on Demand)即按需印刷,是基于读者阅读需求,借用数字处理与印刷技术,将出版信息转变为数字网络库存以便随时直接印刷成书的一种出版模式。PDA作为一种能够满足读者实际需求的图书采购模式,能够解决图书馆经费投入不足和资源的最有效利用问题,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所采纳。而POD作为数字环境下出版形态的一种变革,对图书馆建设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馆藏结构与读者服务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PDA+POD”模式,秉持以用户需求为本的理念,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也应该适应用户的多元化、新颖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借鉴国外成功的PDA、POD案例经验,利用优秀的大数据平台与工具,在充分了解和熟悉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特征和阅读倾向的基础上,设定适合本馆的参数和采选标准,对资源进行选择、采购和处理。这种基于用户需求分析与挖掘的数据支撑将推动着图书馆采购由个人经验模式转向依据数据分析进行决策参考的模式,也将最大限度地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益和用户满意度,实现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
3.4 坚持整体保障和质量提升,强化馆藏评估与绩效管理新思维
“双一流”改革目标强调以绩效为杠杆,突出绩效考核和动态调整。在此背景下,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资源支撑者,图书馆馆藏的绩效管理成为图书馆关注的重点,也被《ACRL 2017环境扫描报告》列为研究型图书馆发展趋势之一。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保障机构,馆内信息资源建设不仅对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对推动高校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区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学校的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都将影响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图书馆必须坚持信息资源体系的整体规划,不能因为过分依赖用户需求而造成信息资源整体规划的不系统、不统一。在保证基本学科的整体保障率的基础上,动态调整和优化核心资源保障率,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融入馆藏评估和绩效管理机制,将信息资源的馆藏评估和绩效管理纳入图书馆的重点。
4 新思维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究
4.1 完善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体系,促进信息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规划体系不仅包括一整套资源建设政策,还应该有一套信息资源评估指标体系。
首先,研究信息资源发展的环境、确定资源建设的目标、特色、学科及收藏范围、资源选择的标准、采购方法、流程、负责资源建设部门职责及各学科的资源政策等。其次,确定图书馆资源建设保存类型。随着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信息资源发展的环境、出版形式、类型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以资源保存为主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更偏重于服务型模式,它能够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将读者与图书馆连接到一起,为读者提供高效的信息资源服务。再次,确定信息资源的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水平,各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制定信息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规定一定时期对馆藏资源进行定期评估,不断修正信息资源建设体系。
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会随着各种外部和内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为实现信息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选择合理、完善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服务方式及手段至关重要。
4.2 加强学科资源建设,重视特色资源及OA资源的建设及挖掘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学科,面向学科的全球特色馆藏建设将成为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特色资源是学科资源的一部分,与学科发展紧密共生。全球特色馆藏是高校图书馆区别于别馆的代表性资源,具有生长性。面对数字网络下的学术馆藏资源高相似度情况,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必须紧密跟踪和配合学校学科发展规划,重视并加强特色学科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力度,强化独有资源,原生数字资源的管理、保存和宣传。
首先,通过技术平台和共享平台整合馆藏特色资源、特色馆藏、特藏文献、本校特色资源、本馆自建数据库、自建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等,尽最大可能收集和建设反映本校特色学科领域内最为完整、最具规模性和专题性的特色资源;其次,关注特色资源的生长点,以本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经典讲义为核心,注重特色资源的衍生和深度利用,同时关注数字人文和科学数据的管理。
OA资源主要包括OA期刊、OA仓储(包括学科库和机构库)以及其他OA资源(如个人网站、电子图书、博客、学术论坛、文件共享网络等)。重视OA资源建设和挖掘,就是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引导下,进行OA期刊/内容之间、学科库与机构库之间的整合利用,建立区域性、国家性机构库、实现OA期刊与OA仓储融合。
4.3 优化信息资源结构,注重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和绩效评估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业务的核心和基础,图书馆能否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知识保障与其息息相关。信息资源建设包括信息资源结构、信息资源等级及信息资源的载体类型等。
信息资源结构优化,首先,确立以重点学科资源为主体,兼顾一般学科领域、一般性学习需要的学科资源体系;其次,注重学科学术研究型、教学型、文化传承型资源的采集比重;再次,注重资源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的协调发展。
高校图书馆资源绩效评估旨在优化馆藏资源结构、提高资源建设质量与成效、提升学科服务水平、为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管理依据和重大决策。在资源建设多元化,数字资源和开放资源快速增长、科学数据成为热点的大环境下,绩效评估应该从着眼于资源绩效的整体,从顶层开始,分级保障,通过一定的绩效原则、指标体系、评估模型与方法、支撑系统等层次对馆藏资源整体、资源内容与类型、资源使用与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目前,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科资源需求与保障率研究也逐渐成为资源评估研究的热点。
4.4 构建元数据仓储,实现基于元数据仓储的资源整合
元数据是数据的数据,是用来描述和规定数据特征、相互关系以及相应操作的数据的集合。随着图书馆服务从传统的纸质文献服务向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模式转变,原有的馆藏资源标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数字资源的揭示要求,元数据因其在对数字信息揭示和管理中的优良表现逐渐凸显。国内外元数据研究表明,基于元数据进行数字资源揭示与管理的原理及有关元数据标准规范、基于统计分析元数据标识各类型资源的应用情况,都足以验证元数据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揭示和管理资源的可行性。以元数据标准完成对图书馆各类馆藏资源的有效揭示,成为现阶段图书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元数据仓储是将各种不同格式规范的元数据及其语义关系,从选择、采集、加工到审核形成入库的整个过程。通过对内部的、外部的、纸质的、电子的、自有的、外购的以及互联网公共的数据源的元数据信息进行抽取,并根据元数据规范对抽取的元数据整理、分析、存贮、归档形成合适的、个性化元数据仓储模型,利用其中的结构信息、关联信息以及键、索引、数据的业务含义等元素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分配、开发和评价,从而有效地整合并发现各类学科知识资源。
4.5 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建立区域性、全国性图书馆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生态圈
图书馆共建共享的最终方向和目标就是让读者随时随地方便快捷、无限制地访问和共享图书馆的资源。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理边界线不再是限制资源共享的隔离带,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得到了扩大,图书馆资源共享共建进入新的时代。构建区域性、全国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不同物理区域或者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消除信息建设部门之间行政等级上的制约,加强图书馆间的信息沟通,以便更高效、更高质量地开展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
区域性、全国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主要体现在区域范围内、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通过签订相关的章程条款和协议,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有步骤地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共建共享的内容主要有纸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包括纸质资源的联合采购、联合编目、通借通还、馆际互借等;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包括数字资源的联合采购、统一检索平台、联合开展参考咨询、组建特色数据库、统一联合进行自动化系统和网络设施的维护,等等。目前,国内覆盖高校、科研机构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覆盖公共图书馆的上海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典型代表。
构建区域性、全国性图书馆共建共享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第一,确立共建共享体系实施的组织机构、标准规范、行动原则和最终目标;第二,确立共建共享建设的整体框架和构建模型;第三,确定体系服务的对象和方式;第四,确定体系内的各成员馆的分工与建设内容;第五,确定体系建设的时间节点;第六,确定体系运行的平台;第七,对共建共享体系进行定期的评估和绩效管理。
5 结 语
“互联双一”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以互联网思维理念,坚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在保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体质量的基础上,突出本馆特色资源建设,挖掘特色资源的生长点,使特色资源在学科资源建设中成为一道亮丽的生命线。重视OA资源建设与构建元数据仓储,实现基于元数据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整合,以区域信息一体化为契机,参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建设和共享信息资源建设同时实现成员馆自身资源的最大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