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智慧环境下的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研究
2019-11-13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1 引 言
互联网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各类新技术的发展,资源动态的配置、网络空间的全域化、泛在化和智能化成为常态,形成了具有颠覆性、智慧性、开放性和均等性的全媒体信息网络社会空间。图书馆作为社会的重要信息服务机构,肩负着传播知识、辅助教育与决策以及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如何在泛智慧环境下不断拓展其新媒体服务,将虚拟世界中的物体和活动对象映射到现实世界中,让技术、资源和网络无声无息地有机融入人们的生活,进一步发挥其社会职能,是当前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泛在智慧环境下,作为互联网络节点之一的图书馆,是通过文献和信息的收集、组织、保存、传播等系列活动,促进知识的获取、传播和利用,实现文化、教育、科学、智力、交流等多种智能的社会有机体。因此,图书馆新媒体服务仍然要以对资源的收集和整合为基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多元化服务拓展成为其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本文从泛在智慧环境的概念及要素出发,指出泛智慧环境下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优势,并深入分析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和泛在智慧环境下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创新发展的战略。
2 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发展环境扫描
2.1 泛智慧环境的概念及要素
信息在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阶段后,已逐步向智慧化演进。人类社会信息智慧化将进一步挖掘计算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潜能,将人与人的互联转化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随风潜入夜”之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国政府正借此积极构建泛在智慧环境,以引领人类社会进入“泛智慧时代”。
“泛在”一词来源于英文“Ubiquitous”,最初是由日本东京大学坂村健教授和美国施乐公司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提出的,其含义是“普遍存在,无所不在(Existing Everywhere)”,核心思想是信息技术将以不为人们所察觉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通过无线通信达到互联的状态,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其目标是要“建立基于多语言、多媒体、移动、语义的网络环境,以推动信息服务的发展和变革”。1991年,Mark Weiser在《21世纪的计算》一文中提出“泛在计算”的概念:泛在计算又称“普适计算”,未来的全新信息社会应当是任何人(anyone)无论何时(anytime)何地(anywhere)都可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以获取任何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anything)。2008年,IBM提出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概念,引起社会各界对“智慧”概念的广泛关注,掀起对“智慧”概念的研究热潮,并在此基础上相继提出“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智慧旅游”等概念。目前,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均已提出相应的研究计划和国家战略。如新加坡提出“智慧国家2025”的10年计划,韩国提出“U-City”计划,英国发布了“未来城市”计划,美国积极发展“智慧城市”的国家战略。中国于2017年10月18日由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智慧社会”的概念,并就加快建设新型国家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泛在智慧环境是利用各种新型网络技术与智能化、移动化的工具,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无缝互联和识别,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服务环境;是继“数字地球”“智慧城市”后出现的一种新理念;是一种集数字化、网络化、互联化、移动化、泛在化、智能化、便捷化、普及化、生活化于一体的信息社会形态,具有泛在性、智能性、透明性的特点。泛在性是指广泛的智能网络及通信技术无缝连接,人们可以利用周围普遍存在的网络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获取所需的资源和服务。智能性是指机器可以自主学习并判断人的行为意图,同时结合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时调整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和满足人们的需求。透明性是指泛智慧环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无缝的、隐蔽的方式识别人类的需求变化、状态变化以及所处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及时主动地调整其服务。
2.2 泛智慧环境下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优劣势分析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继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便捷、多媒体传播以及互动性和个性化等优势。
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这也正突出了其信息载体的核心特征。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并逐步呈现出媒介融合和智媒融合的创新性发展趋势。其核心是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产生、表述、组织、处理、传播以及利用的原理、方法和规律,其实质是对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图书馆具有很强的对信息的驾驭能力和对整个信息社会需求的认知能力。从实践上看,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泛智慧环境下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国家图书馆利用新媒体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已搭建起满足不同服务需求的新媒体服务体系,打造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跨网络、跨终端的服务新业态,树立起“掌上国图”“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等优质服务品牌,针对到馆读者提供便捷的智能服务,针对远程使用读者建立一站式远程服务,打造了一个随时、随地、随身的无处不在的数字图书馆,使数字文化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全民。其为下一步实现“到馆”“到身边”“到桌面”“到终端”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服务布局,将图书馆的服务无缝地、动态地、交互地融入、延伸到一切有用户存在的地方,让用户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都能够感受到图书馆触手可及的智慧服务提供了支撑。
同时,也应注意到,相对于成熟的新媒体运营商而言,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尚存在东西部图书馆整体发展不协调,未形成发展合力;服务覆盖面窄,服务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深;相关技术人员储备不足等劣势,未来应当借助泛在智慧环境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形成全国图书馆新媒体发展联盟,提高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效能。
3 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创新发展机遇
3.1 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创新发展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智慧图书馆在学界业界的研究及讨论成陡增趋势,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概念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本文认为,对“智慧图书馆”概念的理解应当从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站在图书馆的基础现状之上,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务实的服务来凝聚和激发智慧。其创新发展应当紧密围绕“感知需求、激活知识、融合技术、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不断延伸其智慧服务的能力,用智慧的力量推进社会的发展。其宗旨是依靠众多信息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内容的聚合,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图书馆的服务时空将被无限放大。智慧图书馆应当是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和社会空间三维空间的立体结合,其主要由资源、技术、管理、服务四个核心要素构成,是一个融合发展的有机整体。其中,技术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途径和手段,主要由虚拟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等核心技术群构成;资源是智慧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的根本,主要由信息资源、空间资源、人力资源构成;优化的管理是智慧图书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保障;服务是核心,将技术融入图书馆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构成了包括智能楼宇管理、智能推荐系统、智能定位系统等各类智能系统在内的智能服务系统,借助人、空间、信息等各类资源的作用,形成了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智慧服务。
智慧图书馆对新媒体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需要未来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必须要实现针对各类异构软硬件系统、应用系统、终端、信息内容及形式的高度融合,为人们提供更趋向于人性化、主动化、动态化、情境化的服务。如在移动环境下,用户的兴趣可能会受到周围情境的影响,构建基于情境要素的推荐模型,实时把握用户的兴趣偏好,可以有效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动态性。又如,不同用户对资源的使用方式和访问时间各不相同,开发适合的内容推荐和协同推荐算法以支撑基于各种新媒体智能终端的主动推荐服务,可以动态适应不同用户、不同终端、不同时间用户的访问需求,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
因此,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有力驱动下,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将呈现出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等为基础,以人物互联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服务形态。其外在特征是泛在化和智能化,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图书馆的线上和线下服务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自动化、个性化、人性化的知识服务;其内在特征是提供基于全媒体的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满足用户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为中心。泛在智慧环境下的新媒体服务应当通过情感知识论、本体论、云计算、大数据、语义技术等实现基于数据元的整合贯通,在有效感知用户情境需求的同时,提供更加适合、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新媒体服务,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3.2 泛智慧环境下用户需求的变革对图书馆新媒体服务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1)场景化的服务体验。彭兰教授在《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一文中提出:“场景分析的最终目标是要提供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适配意味着不仅仅要提供特定场景中的用户,还要能够迅速地找到并推送出与他们需求相适应的内容或服务。”泛智慧环境下,用户对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实时性、高精确性以及个性化服务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纷繁复杂且不断泛化的社会信息环境,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必须构建基于真实用户场景的服务,通过获取用户兴趣偏好、情境数据、服务信息、社会化网络等多种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才能实现利用个性化引擎推荐适合用户需求的服务。
(2)多元化服务体验。多元化的用户体验离不开对人类感官器官和感觉器官的平衡使用。泛智慧环境下,随着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综合性的感官体验,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器官的综合利用,达到用户体验多元化的目的。为此,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必须以多媒体作为信息新的呈现形式,依托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媒介融合和服务创新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效果。
(3)泛在化的随身信息环境。泛在化随身信息环境的构建是图书馆新媒体服务践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满足不同层次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必然发展走向。随着社会原子化趋势越来越突显,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应从单纯的内容提供者向更深层次蕴含个性化、动态化、互动化特征的知识提供者转变,即可通过构建一个互动、自由、无缝对接的信息服务交流平台,使用户在泛智慧环境中享受轻松的知识共享和终身学习服务;通过储备充足且随时可获取的信息,随时、随地、随身地满足用户的动态化信息需求,以达到资源、服务、用户三者间良好的循环互动。
3.3 智媒融合驱动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创新发展
泛智慧环境催生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媒体融合的新局面,推动了智媒融合的发展新趋势,使得全媒体生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智媒融合媒体新环境的逐步形成,将在场景、算法等方面影响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
在场景方面:根据CNNIC 2018年6月的统计,中国网民8.02亿,手机网民7.88亿,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迈入移动网络传播时代。Robert等人在《Age of Context》中提出,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作为场景时代的五种主要技术力量推动社会变革。基于场景的移动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并形成了崭新的信息生态场域,成为智媒融合时代特征之一。在融入场景的移动传播信息生态链中,信息的传播时空甚至传播内容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再受到时空的约束,人们可以在多元化的日常社交、学习和生活中享受基于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的信息服务。智媒融合时代,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不但要提供优势的信息内容,还需要将专业化的信息内容融入实际的用户服务场景,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实现服务内容的科学有效传播。
在算法方面:智媒融合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以用户为中心的算法变成核心。如今日头条等聚合类平台采用算法生成内容(AGC,Algorithm-Generated content)已成为智媒融合时代的重要方法,改变着信息生产和用户使用的方式。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有效的信息组织和推送已成为主流发布方式。在信息发布过程中,信息的组织、传播将实现自动化和流程化。因此,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未来应形成矩阵化、分布式的多平台服务终端,形成基于情境和优质信息内容的多微、多端、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其将以用户特征数据、情境数据、用户关系数据构建基于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态数据的用户模型,以提升信息推送的有效性和即时性。
4 泛在智慧环境下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创新发展战略
泛在智慧环境下,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其资源建设结构,在服务中结合智能化、移动化、便捷化、融合化、泛在化的特点,在技术上通过“人—机—物”的整合,逐步加大新媒体服务的比重,从大资源和大服务的角度进行集成化、一体化的设计。
4.1 泛智慧环境下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泛智慧环境下,基础设施的变化已经引起社会信息环境的全方位变革,信息资源快速增长,信息的存在形态和传播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信息资源已全方位进入全媒体出版时代,资源类型越来越丰富、多种载体交叉并存,使得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行为和习惯均发生改变,用户的阅读体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多元化的文献传播渠道和多样化的文献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亟须加强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为有效解决全媒体资源的整合,实现异构资源的有效集成,在提供馆藏资源查询、热门资源推荐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应当更深入地了解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融入情境信息的个性化端到端的服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必须有效地、全方位地进行资源组织,从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出发,通过单馆自建、多馆联合共建、开放获取等方式采集和构建立体化、全媒体的综合信息资源体系;通过调整资源建设比例、统一集成管理、突出单馆特色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规划、有效集成与复用;通过语义抽取、知识重组实现资源的跨专业、跨系统、跨地域的语义互联和语义互操作。
资源的集成与复用。为满足泛智慧环境下新媒体服务用户需求的变化,在资源建设上应当适当调整馆藏资源的结构和比例,加大符合手机、电视、手持设备等新型终端格式的电子数据。加强馆间合作,通过联盟合作等形式,实现对多种分散环境下产生的各种资源类型进行统一的集成化管理,有效组织和整合各种描述型、管理型、结构型、保存型元数据,实现数字对象管理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准确关联。建立统一的数字资源加工平台,实现商用数字资源、自建特色数字资源、网络免费OA资源、各种交互平台的群体智慧信息、馆间合作的共建数字资源以及实体馆藏的数字化再生资源等多种类型元数据(描述型元数据、管理型元数据、结构型元数据、保存型元数据等)的加工处理,并建立各种类型元数据的关联;建立数字资源元数据和对象数据的关联,为数字资源的搜索、发布与服务、长期保存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应充分发挥单个馆的作用。单个馆资源建设可以原生数字资源、机构知识库和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重点,广泛采集网络OA资源、个体用户的特征数据、空间、环境数据以及大量汇集在社会群体交互过程中的隐性资源,以构建具有本馆鲜明特色的资源建设体系为建设原则。通过合作管理委员会的建设,实现资源加工任务的合理规划、及时发现分散环境下产生的数据问题,并对数据状态进行跟踪管理,在保证资源安全的同时,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多渠道复用。
资源的整合与揭示。信息资源具有微观有序化和宏观无序化的特点,每一个信息资源个体都是有序的,其所包含的信息的内容是有组织和可访问的。泛智慧环境下,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不应仅停留在个体知识资源本身的内容,可通过信息资源之间的有效关联,将分散在手机、数字电视、手持设备等新兴终端格式的数字资源有效组合成一个整体,使用户通过一个知识点就能够获取相关的完整知识地图;还可通过将分散在不同系统中的异构个体资源集中整合到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开放且融入用户过程的图书馆新媒体知识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构建;通过提供面向用户需求,适应变化和灵活深入的知识发现机制,实现适应泛智慧环境下图书馆新媒体服务需求的资源组织体系建设。
4.2 泛智慧环境下图书馆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泛智慧环境下,图书馆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应重点建设面向用户的“全媒体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以与现有的业务体系形成有效的逻辑呼应,全面提升“全媒体数据海”的存储、管理、组织、检索、传输和使用效率。
为加强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馆间合作,泛智慧环境下的图书馆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依托Web3.0理念建立。Web3.0将全网内所有的新媒体信息服务节点均视为整体数据库的某一个节点,即数据库存储单元的一部分。每一个信息服务节点内的信息均可以直接与其他网站的信息进行交互、分类、聚合。通过,Web3.0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聚合图书馆现有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使得跨平台的信息整合成为可能。同时,结合元数据整合、Open URL以及合理的资源发现、传递与调度的接口,可以将图书馆所有的新媒体资源聚合到同一网络平台上,实现跨媒体、跨系统资源数据统一服务、用户数据统一调度、平台数据统一管理统一发现的目标,使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平台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同时,以云基础设施支撑海量全媒体数据的管理,以满足数据的分布式并发需求。通过知识抽取、知识表达、知识发现、知识挖掘、知识推理、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可视化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异构的海量数字资源的多维聚合,深度揭示与知识关联,以支持“全媒体数据海”的知识服务。通过跨学科、跨媒体立体知识结构框架的构建,借助普通标引、知识标引、计算机知识挖掘等多种手段,揭示出不同信息、文献、知识的深层次联系,提供支持数据馆藏、机构库建设、统计分析以及可视化展示的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数字资源集成服务,以满足知识管理时代图书馆用户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庞大知识网络的构建,为多元用户需求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精准化信息服务和基于云协作的创新服务。目前,很多图书馆已经针对各类型、各载体馆藏资源,构建起集成发现与获取环境,实现了“在线—平板电脑—移动终端”数据的联合发布。未来,可为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跨媒体知识,更好地实现信息的融合与统一揭示服务,搭建海量的异构数字资源库群、大规模元数据和关联数据群,通过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发布各类数字资源,利用跨媒体表达、跨媒体相似度计算、复杂媒体分析、跨媒体索引、跨媒体检索、跨媒体推理以及海量跨媒体处理等技术,构建跨屏、跨终端、跨内容的管理与发布流通平台,以支撑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跨媒体信息服务、多源异构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揭示及可视化展示服务。通过“服务云”的构建,可以有效强化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以及社交媒体等各类服务的整体性和协作性,为用户提供不分时间、地点、终端、用户的不间断知识服务;在形式上,更加贴近用户,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嵌入用户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和日常生活中,构建用户的随身信息环境,使用户通过各种交互方式,随时获取文献信息服务、知识导航服务以及动态的信息传送和传播等服务。同时,可以依托大数据构建智慧数据环境,对来源于用户和图书馆自身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实现基于个人所需的知识点及其关联知识,或者面向工作或问题解决的跨领域混合知识体系,以辅助用户开展智慧活动。如利用知识融合、数据分析与知识计算、知识图谱构建等技术,可以实现对读者在图书馆的借阅历史记录、线上系统(客户端、手机门户、移动阅读平台、资源发布系统)的阅读记录进行分析,在读者登录各阅读平台时进行智能化推送。此外,图书馆的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还应当主动对知识信息的充分挖掘,关注知识的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充分利用知识组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知识融合、智能检索等多种技术和工具,形成面向需求,适应变化、反应迅速、灵活深入的知识服务机制。
4.3 泛智慧环境下图书馆新媒体服务拓展
泛智慧环境下,用户利用信息的行为和习惯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新媒体服务需要建立起一套智慧化的服务平台,以为用户提供与其个人信息素养、学习、研究、生活、空间等相适应的全方位智慧化服务。
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图书馆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训的重要机构,公共图书馆在缩小数字鸿沟上肩负着重大责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介和互动式在线平台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图书馆可利用数字电视、手机、触屏等各类不同类型的数字媒介培养读者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与媒介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等数字时代所需的信息技能。同时,随着虚拟课堂、游戏设计、创客空间等非传统教育模式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可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探索和开展涉及新学习模式的信息素养培训,寻找依托新媒体服务将信息素养技能嵌入课程和研究活动中的机会。
移动阅读服务方面:在泛智慧环境下,图书馆的借阅方式变得快捷、灵活多样。移动终端阅读设备具有轻巧、便捷、存储内容多等特性,并且阅读不受时空限制,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以及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在服务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在移动服务过程中,应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迎合新时代读者阅读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读者对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满意度。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可借助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技术,通过数据挖掘不断提供超出用户预期的服务;借助知识图谱、数据挖掘等技术,基于日志挖掘、用户行为挖掘和数字推送技术,为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或符合其兴趣的个性化信息和知识;借助智能代理技术将用户所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信息从大量的信息中过滤出来,跟踪用户行为,学习并记忆用户兴趣,从而构建个性化的模型,为用户提供深层次、多维度的知识,以为移动阅读服务的用户提供有效的个性化知识增值服务。
情境感知服务方面:泛智慧环境下,图书馆不但需要注重用户服务内容的语义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情景化融入服务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客观化语义和主观化情境相结合的服务内容。通过对用户情境、资源情境以及服务情境的信息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借助情境要素的界定、情境信息的获取、情境过滤与推理、情境建模、情境管理与利用技术,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可进一步开展情境感知服务,以提升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服务体验。其中,用户情境涉及用户的身份、偏好、需求历史、当前任务活动、周围的环境状态等信息。资源情境涉及资源类型、用途、曾经被用户利用的情境以及用户的使用评价等信息。服务情境涉及服务的特征、功能、质量、服务状态等信息。
智能化终端服务方面:图书馆的新媒体终端服务可借助可视化等技术,将抽象的信息、数据和知识通过映射成或转化为一种具体的、易于观察的图解形式,以丰富信息和数据的表达方式。通过为用户提供与信息相关的全媒体全息信息可视图,增强人们对信息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运用图像解析、指纹以及声音识别等技术,提升数据资源管理的安全性。同时,可以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读者行为描述、知识发现和智能代理等技术,创建资源终端,让读者可以随时通过RFID、微信、二维码等自行查找图书馆的资源,实现无论何时、何地,读者只需进行主题检索即可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通过VR、AR等新一代技术,建立可供用户参与的沉浸式交互平台,利用场景中的多个虚拟角色与用户交互,使用户积极参与虚拟世界,优化知识提供方式。虚拟角色通过自然语言与虚拟角色进行交互并做出反应,虚拟角色通过与用户进行交谈,回答问题,并提供额外的补充信息。用户通过与虚拟角色的视觉和语音互动获得信息,使用户从单纯的观察者、学习者转变为虚拟环境中的积极参与者。
5 结 语
泛在智慧环境下,图书馆需要不断拓展其新媒体服务,实现将虚拟世界中的物体和活动对象映射到现实世界中,让技术、资源和网络无声无息地有机融入人们的生活,进一步有效发挥其社会职能,是当前泛在智慧环境下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希望本文能对我国未来图书馆新媒体应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