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史长存

2019-11-13郝炜华

山东文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老照片青岛铁路

郝炜华

引子

夏天的青岛,凉爽宜人,前来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大都是乘坐高铁而来。到达青岛的列车一百多趟,其中高铁、动车占了八十多趟。

在众多游客当中,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他的名字叫罗朝清,曾是《人民铁道》驻济南局记者,退休多年。5月24日,他独自一人乘坐D6003次列车,专程从济南赶到青岛。

对于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他似乎不感兴趣,而是急匆匆走向一座建筑。这座建筑就是位于西出站口对面的青岛铁路文化宫。

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参观一场在此举行的、令人心仪已久的展览。展览名字叫:《“青”史“影”存》。

一、缘起

这个展览是青岛客运段工会按照段党委的要求举办的。

该段党委书记蔡保刚、段长冯世斌对企业文化高度重视,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青岛客运段的“海之情”品牌,先后荣获“青岛名牌”“山东省服务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历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今年6月21日召开的青岛客运段第二次工代会上,该段工会主席于建勇的一番话颇为动情:“尽管我到青岛客运段时间很短,到现在才一年零6天,但我对青岛客运段怀着很深的感情:感念于它的过去,努力让‘青’史得以‘影’存;用心于它的现在,努力把家园建得更好。”

青岛客运段有着七十年的历史。最初全段只有几趟车、几百人。如今,拥有九十多对列车、四千多人,其中高铁动车占75%以上。它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东铁路乃至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于建勇很有人文情怀,对历史情有独钟,曾参与胶济铁路博物馆的筹建,撰写过《图说胶济铁路故事》一书。其实,他本是一个新闻人,曾供职于《济南铁道报》和济铁电视台多年,写过不少关于青岛客运段的报道,也拍过青岛客运段的记录片。其中《红旗列车的青春足迹》,讲的是青京列车的往事,采访对象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在采访青京车队原队长、八十多岁的甄元昇(1931年出生)时,因为拍摄纪录片的需要,于建勇问他有没有老照片,甄元昇说有,随后拿出一个手绢,里面包着一摞照片,大多翘角、泛黄。老人家说:“没什么用了,等我死了,也就烧了。”这是当地的风俗。于建勇一听就伸手阻止:“千万别烧,一定留着,这个有大用!”

采访一结束,于建勇立即通知段党委宣传委员马丕忠,让他把这些照片进行高清扫描,留存电子档案,以防不测。后来段上编辑《闪光的轨迹》一书、筹建“海之情”荣誉室时,其中一些就派上了用场。一个举动,抢救了一批宝贵的史料。

这,可以说是于建勇与青岛客运段老照片的一段渊源。他制作的《红旗列车的青春足迹》纪录片,成为青岛客运段对新职工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而片中的主人公,都已是风烛残年,有的已经去世——如八十多岁的王永学。还好,他的影像留在了这部纪录片中。

也许是因为参与筹建胶济铁路博物馆的缘故,于建勇非常注重对历史的挖掘和抢救。2015年,在济南铁路文化宫担任党总支书记期间,就组织五个拍摄小分队,对当时健在的一百多位老兵——原来有五百多名——进行了拉网式拍摄。就在拍摄过程中,有的老人去世。拍摄小分队与死神赛跑,甚至到医院拍摄,为的是给老兵留下最后的影像。其中有张老战士躺在病床上、插着鼻饲的照片,看了令人酸鼻。他们曾是抗战中的杀敌勇士啊!

2015年8月28日,“济铁抗战老战士图片展”暨“济南铁路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和全局歌手大赛颁奖音乐会”在济南铁路局文化宫举行。在展出的近百幅老战士照片中,有英勇杀敌、身负23处枪伤的李祖营,有抗日小八路韩峰,有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的高洪志,有多次担任专列警卫、护送过国家领导人的侯子胜等。侯子胜还被邀请为本音乐会的颁奖嘉宾。

后来,济南铁路文化宫把所有照片编辑成册,名为《凤凰涅槃》。济南铁路局电视台把部分影像制作成了专题片:《走近当年的女战士》《李祖营:那23处枪伤》《姜秀刚:用行动诠释最忠诚的信仰》《江楠:胜利来之不易,历史不能忘记》等等。《济南铁道报》还出版了两个专版:《铭记》《传承》。这些都成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重要史料。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李祖营老人感慨地说:“我这辈子,就是死了,也值了!”

时任济南铁路局离退休管理处离休科科长的刘仕江说:“抢救历史这项工作,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2019,又是一个七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作为铁路,作为青岛客运段,该拿什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献礼?于建勇不由得想起采访甄元昇的那段经历。就从老照片入手吧!

一张老照片就是一个历史的碎片,一张张老照片汇集到一起,就会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老照片凝聚了历史时光,记录了历史瞬间,经历了岁月洗礼,就让它们呈现青岛客运段的发展历史吧。

二、动员

2019年1月的一天,青岛客运段办公网上挂了这样一个通知:

关于编纂“海之情”文化丛书《“青”史“影”存》大型历史画册的通知

各车队、车间、科室:

为纪念“海之情”青京列车开行七十周年,加强“海之情”服务品牌内实建设,展现青岛客运段半个多世纪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引领广大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奔跑,追梦前行,按照段党委要求,段工会联合退管办,编纂“海之情”文化丛书之《“青”史“影”存》大型历史画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面向全段在职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征集与青岛客运段有关的历史照片,特别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2.照片需配文字说明,字数不限,注明时间、地点、相关人物、历史背景,或人物故事,以及提供者(或拍摄者)姓名、联系电话。

……

6.所有照片由段工会统一进行高清扫描,留存电子版,原片退还给提供者。届时,评出一、二、三等奖,并根据照片数量和质量,对优秀组织者进行表彰奖励。

7.段成立以党委书记、段长任主任,其他班子成员任副主任的编委会。

8.凡照片入选画册者,均提供精美画册一本,以作纪念。部分优秀照片,将以讲述青客故事的方式,在媒体上刊登。

9.各车队、车间、科室要广泛宣传发动,引领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让珍贵照片“影”存青岛客运段史册。

之所以取名《“青”史“影”存》,于建勇道出原委:“青”史,既指历史,也是指青岛客运段的发展史。“影”存,用影像留存历史,也借用“永存”的谐音。

离退休同志是铁路的宝贵财富,因为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于建勇找到段退管办主任王进,请退管办协助。王进表示大力支持。

这个通知就是段工会和段退管办联合发出的。

仅仅发一个通知,似乎引不起多大波澜。毕竟老同志不在单位,看不到。考虑到这种情况,段工会又专门制作了海报。海报的设计非常巧妙,正好是手机屏幕的比例。这是为了便于手机传播。

2月15日,青岛客运段五楼会议室,离退休的各片区片长们济济一堂。他们是来参加《“青”史“影”存》老照片征集座谈会的。

会场四周摆满了前期征集的老照片。看着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岁月。还没正式座谈,他们已经被浓浓的气氛所感染。

会上,时任段党委书记冯世斌展示了一张长达四米的老照片,与会者大吃一惊。这是一张1964年的老照片,上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这是段工会从秦维兰家征集而来的。

秦维兰今年79岁,退休多年。2019年春节前,于建勇到她家走访。就像当年采访甄元昇一样,于建勇问她有没有老照片。没想到秦维兰一下子拿出了一大摞。这让于建勇有些意外。要知道,那个时代能够照相的人很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秦维兰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先进典型,是镁光灯下的人物。

秦维兰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张店车务段、张店列车段工作。在担当八陡——济南227/228次列车员期间,她针对农民旅客多的特点,探索出了“三帮”(拿行李、抱小孩、找坐席)、“三主动”(询问困难、解答问题、宣传旅行常识)、“六送”(上车、食品、开水、下车、出站和为病人送药)以及“做一、问二、眼观三”的服务方法,博得了广大旅客的赞扬。她的经验和事迹在济南铁路局推广介绍。先后被评为淄博市、济南铁路局先进生产者。路局团委还授予她“五好青年”光荣称号。1962年,她被铁道部评为全路先进生产者,授予红星奖章。1963年,又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先进生产者,济南铁路局给她颁发了红星奖章。

也就是在1963年,秦维兰从张店列车段(后更名淄博列车段)调到青岛列车段(后更名青岛客运段)。这年4月1日,张店列车段撤销,归青岛列车段领导。秦维兰成为青京第一女子包乘组的一名列车员。

还是在这一年,秦维兰作为济南铁路局两名代表之一(另一名是时任济南铁路局团委书记任建民),出席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是1964年6月11日至29日。

6月11日,开会之初,党和国家所有领导人接见了所有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秦维兰坐在前排左十。她指着照片告诉于建勇:“毛主席就是从左边这个门进来的,从我眼前走过的,当时离他老人家很近很近。当时心里非常激动……”

多年以来,秦维兰从未对人提起这张照片的事儿。老人家一直很低调。她讲话也柔声细语,好像生怕打扰了别人。如果不是于建勇的寻访,也许这张照片还在继续沉睡,而且不知要沉睡多久。

而在其他一些六十年代的照片中,秦维兰一一指给于建勇看:“这是郝建秀……这是谭启龙……”于建勇一听不得了,郝建秀不是后来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嘛!谭启龙当时是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

于建勇像挖到宝藏一样兴奋,真是不虚此行啊!

与会人员也被这个故事所感染。

退休的原段长张明表示:“青岛客运段70年的光辉历程,通过深入挖掘呈现出来,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编纂画册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一定积极参与,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回去翻箱倒柜,查找照片。”

退休的原工会主席段伟表示:“编纂历史画册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不仅是我,也是每个青客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岛客运段微信公众号在推送这期微信时,起了一个极具号召力的标题:《“青”史“影”存,请您添彩!》

随后,段工会又和退管办到淄博进行发动。

2019年3月13日,《“青”史“影”存》照片征集淄博地区座谈会在淄博铁路俱乐部举行。前来参加座谈会的都是离退休职工。有的十几年未见,格外亲热。大家拿着当年的老照片,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

原运转车间“三八”班的姊妹们也来到现场。

说起运转车间“三八”班,还有这一段故事。

2018年10月,在添乘本段烟京列车时,于建勇从一名叫杨立国的乘务员口中了解到,他的母亲曾是张店列车段的一名运转车长,这引起于建勇的极大兴趣。运转车长一般都是男同志干,女运转车长少之又少。

随后,于建勇与杨立国的母亲取得联系。杨立国的母亲叫王秀英,今年80岁。一问方知,当时张店列车段女运转车长不只一人,而是十多个人,而且不止一批。于是在这次老照片征集中,她们也被重点邀请了过来。

这是一个很好的报道题材,于建勇提供给我之后,我撰写了报告文学:《女运转车长 一个时代的背影》,刊登在3月1日的《济南铁道报》上。

我也应邀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刊登这篇报道的《济南铁道报》,被大家争相传阅。这是于建勇特意带来并发给大家的。

于建勇说:“其实,不止女运转车长是一个时代的背影,所有老铁路都是那个时代的背影。眼看着这些背影渐渐远去,我真的是觉着有一种责任,为老铁路留下点什么,为整个铁路留下点什么。”

他还说:“铁路不是冰冷的,它是有温度的,因为这里浸透着一代代铁路人的心血和汗水。可是,无数的铁路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无息,甚至连影子都没有留下。往事不能如烟,青史不容成灰!”

老铁路们被他的真诚所打动,纷纷行动起来。

耿红霞是淄博退休职工,参加座谈会时拿来了父亲的老照片,又担心丢失,不敢轻易上交。后来看到于建勇非常真诚,这才把照片交上来。

耿红霞的父亲叫耿加谟,1925年出生,现在94岁,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建国初期参与铁路建设,转战湖北、云南、山西、甘肃、内蒙古、山东等地,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1983年在原张店列车段工会主席岗位离休。因修建铁路风餐露宿,风沙常常灌进耳朵,他至今保持着洗脸时不由自主地洗耳朵的习惯。

耿老的手里有很多珍贵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1949年10月5日“济南铁路职工学校第二期张店——坊子段全体同学毕业合影”。这是目前发现的青岛列车段职工最早的老照片。

三、感动

为了发动更多的老铁路参与,4月11日,段工会和退管会又到青岛辛家庄片区召开座谈会。这个片区有青岛客运段数十名退休职工。片长提前把老同志们组织起来。

这次座谈,收获满满。一位叫李森香的老铁路带来了十几张老照片。李森香曾是青京25/26次特快列车第一女子包乘组列车长。这趟车开行于1985年4月1日,1987年被共青团青岛市委授予“共青团号”列车。1989年,李森香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其中一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照片,让于建勇眼前一亮。这是青岛列车段餐营车间工作人员在段内的合影。吸引于建勇的是这张照片的背景:青岛老天桥。

青岛老天桥,位于云南路、泰安路之间,是老青岛人抹不去的记忆。

说来话长。1924年,胶澳督办高恩洪根据市民强烈要求,修建了跨胶济铁路的“定庵桥”(高恩洪字定庵)。1931年,沈鸿烈就任青岛市长,将“定庵桥”改名“国民桥”。1940年垮塌重建。1947年,时任市长李先良在原桥址南侧新建了一座木质“天桥”,更名“泰云桥”。

1968年底,青岛市人民政府拆除木桥,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1970年5月,一座新式的“天桥”正式竣工启用,定名为“跃进桥”。1991年,该桥拆除,在原桥稍北位置,建成了今天的“泰云地下通道”。

李森香提供的这张照片,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从青岛客运段内看天桥的老照片,十分珍贵。

老铁路身上,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品格,素面朝天,朴实无华。老照片上的他们,连目光都很纯净。越是走近这些老铁路,于建勇越被这些人感动着……

李保平,也是青岛客运段退休职工,很热心。她除自己提供照片外,还发动所有认识的老同志积极参与。就连在美国定居的王凤英,也被她发动起来。此后,王凤英委托国内的家人,把照片找出来,送到了段工会。

王凤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先进集体——青京四组餐车服务员。

在青岛客运段老一代铁路人中,青京四组“餐车四姊妹”是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这是一个名闻遐迩的先进集体。王凤英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

由此,“餐车四姊妹”引起了于建勇的关注。不过,对于“餐车四姊妹”的来龙去脉,没有人能说得清。因为“餐车四姊妹”不止一代。而王凤英还不是最早的一代。

热心的李保平继续帮着打听。终于,她联系上了盖秀美,还有赵锦青。盖秀美是第一代“餐车四姊妹”中干得时间最长的人,赵锦青则是“餐车四姊妹”第一代餐车主任。

经由李保平牵线搭桥,于建勇与盖秀美取得了联系。

5月8日,于建勇来到了盖秀美的家。盖秀美提供的老照片足有四五十张。经与盖秀美交谈,于建勇这才知晓“餐车四姊妹”的由来。

1973年中期,青岛列车段领导决定,向全国客运先进集体大连客运段京大线餐车四姊妹学习,组建女子餐车服务组。分别从当时的京一、京三、京四、宁四抽调了张爱君、赵锦青、矫瑞兰、盖秀美四人,送往大连客运段培训学习,时间历时一个月,四人分别跟车实际操作。由于大家的刻苦努力,学习圆满结业,回青后即在青京四组组建了女子餐车服务组,后称“餐车四姊妹“,打破了历史上青岛列车段没有女子餐车服务组的记录。

经初步挑选,于建勇挑出三十多张,请盖秀美一一配上说明。

这可给盖秀美出了个大难题!

盖秀美是个非常严谨的人,对于从自己手上出去的东西,不容许有任何错误。接受了这个任务后,开始在家里写说明。整个下午,她都在一一查证,反复核对,累得脖子都酸了。

尚伟芳、解福华是李保平发动的又两位老同志。她们曾经是上海车队第一女子包乘组的列车长。

1978年8月1日,青岛首次开行至上海的234次直快列车。第一包乘组是女子包乘组,列车长是尚伟芳,解福华当时还是列车员。后来,因为工作能力突出,大胆泼辣,提拔为列车长。

2019年3月的一天,尚伟芳、解福华结伴来到段工会,带来了当年的工作照。照片上的她们,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如今,她们已退休多年。这些天来,她们在寻找老照片的同时,也在回忆当初的青春岁月。多年来,这段往事沉淀在历史深处,老照片征集活动激活了他们久远的记忆。

四、寻访

淄博座谈会之后,与会者建起了老照片群。这个群非常活跃,互相都把老照片拿出来晒一晒,在交流中回忆过去,在交流中增进感情。

2019年3月的一天,一位叫“奥迪的姥姥”的网友贴出了两张老照片。一张是:1951年6月1日,济南乘务中队青岛列车段第七联合劳动包乘组全体合影;另一张是:1951年10月25日,青岛列车段联合劳动第六包乘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优胜纪念。

于建勇立即联系上了“奥迪的姥姥”。原来,这是她父亲的老照片。她的父亲叫李志山,原淄博列车段退休职工,今年92岁。

于建勇决定专程拜访李志山老人。2019年3月19日,他来到淄博博爱养护院。时近中午,老人家坐在轮椅上晒太阳。他已经站不起来了。

在十多人的合影中,李志山老人只记得一个,这使于建勇深感抢救历史记忆的紧迫性。如果老人去世了,那么关于这张照片的所有信息就会全部丢失,没有人知道它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也没有知道照片上的那些人为了铁路建设付出什么样的辛苦,他们的汗水、付出甚至是姓名,就那样被默默地淹没在时光深处。

拜访李志山老人之前,于建勇提前做了功课。

李志山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京车队列车长。因此,于建勇拜访李志山时,手里拿着一张那个年代青京车队列车长名单——那是他从《青京车队队谱》中抄录下来的。他将名字一个一个念给李志山听:

“班云鹏……李星桥……石玉祥……吕德润……高信芳……乔德发……邹长瑞……董志文……王本启……”

于建勇念一个,问一次。大部分名字,李志山都有印象,也有的名字已经不记得了。念完了,李志山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而后,他抬起头,声音有些颤抖地说:“ 70多年没听人说起这些名字了,谢谢你,让我回忆了过去。”

“李老,您认识于大娟这个人吗?”

“认识啊,她曾经跟我学习过列车长。”

于建勇之所以提起“于大娟”,是因为一位叫胡振荣的老人。

胡振荣老人今年92岁,曾是莱芜机务段的筹建者,后担任济南机务段副段长。老人家与于建勇是忘年交,皆因老人家喜欢历史,特别喜欢关于胶济铁路的历史。而于建勇是《图说胶济铁路故事》一书的作者。

十多天以前,3月5日,胡老给于建勇发来了一条微信:

介绍一个情况,1949年7月1日在青岛站一站台发车,解放后第一趟青岛—济南间直通客车举行通车典礼,记得当时是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陈少敏剪彩。新列车是为人民服务的第一列。列车长于大娟,第一个女检车员李秀兰等等其他人员。请你参考,如果有用你可以再核实一下。

这条微信,让于建勇开始了新的寻访之旅。

他先是从青岛客运段的退休人员中查找,无果。

因建国初期列车乘务由青岛车务段负责,他又通过青岛西车务段工会主席吕毅打听,依然无果。但吕毅给于建勇提供了一个线索。早期青岛车务段那批人后来都划归了青岛站。于是,于建勇又找到青岛站工会主席张鸿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眉目。于大娟依然健在,就住在青岛,是青岛站退休职工,年近九十。

4月13日,经青岛站退管办引见,于建勇来到了于大娟的家。一同前来的还有济南局集团公司电视台记者刘洋——于建勇曾经的同事。

得知于建勇要来采访,于大娟手写了自己的一份简历:

1949年6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青岛站售票员),工资是30斤小米,折合人民币30元。

1950年始,任铁路女子包乘组客车站长两年。

1952年回青岛站担任秘书职务。

1953年调回青岛火车站会计室做会计工作,无变动。

1980年退休。

让于建勇遗憾的是,于大娟并不能确认她是1949年7月1日这趟车的列车长。

1949年7月1日青岛—济南首趟列车的线索就此搁置。

寻找李秀兰的过程也非常曲折。

考虑到李秀兰是在青岛干检车工作,于建勇先从青岛打听,无果。又从青岛动车段打听,也没有消息。后又从集团公司离退休管理处打听,终于找到线索。李秀兰依然健在,住在济南。

3月29日,于建勇来到了李秀兰的家。当然,他还是带着集团公司电视台的记者——他曾经的同事刘洋。

李秀兰今年87岁,身体还不错,可就是记忆不佳。

据李秀兰女儿张金莉介绍:母亲出生于1932年,上世纪50年代在青岛检车段干检车员,后调到济南。

在查阅《青岛铁路分局志(1897-1990)》时,于建勇从“青岛铁路分局大事记”中,发现这样一条信息:

1951年3月8日6时,青岛铁路分局和青岛市妇女界在青岛站召开大会,热烈庆祝青岛铁路第一个女子包乘组(即“三八妇女包乘组”)诞生,正式值乘于济南—青岛间167/168次普客列车上。青岛市二届妇代大会全体代表、青岛铁路地区女职工和家属及台西区各小学女教师等近500人参加庆祝大会。青岛市总工会女工部长丁一和铁路青岛分区工会主席孟冠军在大会上讲话。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军管会、青岛市人民政府等领导机关向大会赠送锦旗。当晚,第一个女子包乘组值乘到终点——济南时,山东省妇联和济南铁路局党政工团领导及济南铁路地区女职工到车站欢迎并祝贺。

这让他眼前一亮,电光石火之间,立即与于大娟、李秀兰联系起来:于大娟就是第一个女子包乘组的列车长!李秀兰就是这趟车的检车员!

随后,于建勇又查阅了1951年3月的《铁道工人》,发现这里面就有李秀兰值乘首趟女子包乘组的报道,再一次确认了自己的判断。

历史的碎片就这样得以拼凑完整。

五、查证

最让于建勇耗费心力的,还是历史查证工作。

很多老照片的提供者是照片主人公的子女,对于照片的内容说不清楚。照片的主人公不是去世,就是年事已高,对过去的事记得不清楚、不详细或不准确。有时同一张老照片,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不知该信哪一个。

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于建勇利用档案、年鉴进行仔细查证。他的书橱里,有几乎全套的《济南铁路局志》《青岛铁路分局志》《济南铁路局年鉴》《青岛铁路分局年鉴》等铁路志书。

可即便是铁路志书,说法也不尽相同。

比如青岛列车段的建段时间。段志上说:“1950年10月28日,青岛车务段更名青岛列车段。”而《青岛铁路分局志》上说:“1951年1月1日,青岛车务段更名青岛列车段。”该信哪一个?

还有青京列车的开行时间,《青岛铁路分局志》上说:“1949年11月15日,青岛至济南1对普客列车延伸至北京,为直客115/116次。”而在《济南铁路局志》上说,是“普客”。

不过,从《济南铁路局志》上,于建勇发现了一个重要信息:当时115/116次全程运行时间是“28小时58分”。可是从《青岛站大事记》上,他又发现了另一个说法,全程运行时间是“36小时41分”。

到底哪一个为准?也许只有查到原始资料才能解开。

可是,到哪里去找原始资料呢?局志上没有说明资料来源。《青岛站大事记》倒是标明了资料来源:《1949年铁路时刻表》,可是上哪找《1949年铁路时刻表》呢?

因此,这两个数据只能就这么放着,没有确证。

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

比如淄博地区首趟跨局列车——淄博至浦口列车开行,只有照片,没有说明,无从确认时间。问了好多当事者,也说不准确。

还有张店列车段的成立时间、更名时间(淄博列车段),就连一些老同志也说不清。

几乎每一张照片,仅仅是核实确认,就要耗费大半天时间。因还有日常工作要干,核实确认工作,于建勇基本上都是在晚上进行的。

有一次,为了核对一张照片的信息,他与一名老同志交流到凌晨,老同志说:“于主席,我都心疼你了。你快休息吧!”

为了系统梳理这段历史,于建勇硬是利用业余时间,从各种铁路志书上,扒出1.3万字,整理成《青岛客运段七十年大事记》。有了这个大事记,再核实一些重要照片的年代,就省事了许多。

这期间,段工会还组织有写作基础的大学生,组成采访小分队,对秦维兰、盖秀美等老铁路进行采访,挖掘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征集青客老照片,讲述青客老故事”,也纳入了段职代会工作报告,成为段工会的重点工作之一。

与此同时,于建勇动员老铁路撰写回忆录。毕竟,文章的信息量更广,历史跨度也可以更长。一些老同志纷纷拿起笔,把历历往事凝于笔端。此前,段工会、团委组织了《我的情》《我的路》《我的梦》征文。老铁路回忆录被收入“海之情”文化丛书。

六、呈现

如何让历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除了编书之外,于建勇想到了展览。而单纯展示老照片,还是有些单薄,于建勇想到了老物件,并着手征集。

今年3月的一天,一位90后“铁路迷”找到于建勇。因为读了《图说胶济铁路故事》,慕名和于建勇进行交流。

这位“铁路迷”叫陈天豪。他告诉于建勇,自己从小在胶济铁路旁长大,自2002年开始收集铁路老物件、老车票。藏品有胶济铁路建设初期,德国在青岛大窑沟建厂生产的牛舌瓦;1901年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钢轨;各个时期的列车硬座票、卧铺票、餐票、卧具使用票等等。仅收藏的火车票就多达1400余张,涵盖1961年至2018年间的各类车票。

听说段上正在征集老照片、老物件,准备举办展览,陈天豪表示:愿意无偿提供藏品,并帮着布展。

与此同时,一些老物件纷纷浮出水面。

秦维兰的老搪瓷茶缸。那是她1962年参加“山东省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纪念品。

耿加谟的毕业证书。一张是1949年济南铁路职工学校毕业证书,一张是1954年中国铁路工会全国委员会毕业证书。其中1949年这张尤为珍贵。

这张证书很特别。时间是1949年10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五天,落款尚有“中华民国”字样,于是就有了“中华民国1949年”的奇特表述。在新国号尚没印制、老国号不再用的情况下,学校只好在“中华民国”上面加盖“公元”二字。

毕业证上的校长桂蓬,非同一般,1950年任济南铁路管理局(1958年更名济南铁路局)党委书记兼政委,1953年调任铁道部党组成员、政治部副主任、部长助理,后任安徽省副省长。

在一次添乘中,于建勇听说南宁六组一位乘警,手头有不少车门钥匙。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这位乘警叫王亚林。别人出乘时为了减轻负担,尽量少带东西,他却每次都带着十几把车门钥匙上车。这些钥匙花样繁多,有的是铁路标配,有的是自制的,还有用子弹壳做的,大部分是不锈钢制成,合在一起有一定的分量。尽管有些钥匙已不再使用,但王亚林出于喜欢,每次出乘都带着,时常拿出来向大家展示。因为时常握在手里,每把钥匙都放着亮光。

王亚林说,这些钥匙是他在列车工作数十年的见证,每把钥匙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于建勇立即让车队与之联系,告知他准备展览的想法。王亚林很支持,一口答应,让车队干部把钥匙送到了段工会。

青岛供电段退休的原工会主席宋维斌,是铁路老物件的收藏者。于建勇联系到他,由他提供了手动道岔信号头灯、老式磁石电话。

从其它不同渠道,于建勇又找来运转车长使用的响墩、火炬、信号灯、信号旗等物品。

2014年10月15日,铁路总公司决定,旅客列车开通使用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取消“运转车长值乘”岗位。段运转车间撤销。相应的,响墩、火炬、信号灯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怀着共同的展现历史、还原历史的愿望从各地出发,汇集到了青岛客运段工会。工会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整理、扫描、修复、拍照、存档。有的老照片因为太长,只能一段一段扫描,再利用电脑软件拼接到一起。工作量大,繁琐而又要求细致。

截至5月中旬,段工会共征集老照片1000余张、老物件100余件。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青岛铁路文化宫,“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青”史“影”存》图片展正式开展。段各车队组织职工轮流观看,南宁车队党总支书记巩涛用了两个字表达自己的感受:震撼!

一进大厅,就是一幅长达四米的照片,那是秦维兰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还有秦维兰和时任铁道部部长吕正操等人的合影。

此外,还有周恩来、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青岛客运段乘务员的合影。这些照片,都是当时段职工胡思文、马爱花、阎广华、张永刚、刘鑫等人在专运处干乘务员时照的。

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在青岛拍摄《第二次握手》时,青岛客运段列车员、公安干警与著名电影演员谢芳、康泰站在蒸汽机车前合影。那是拍摄软座车和餐车上的一场戏,蒸汽机车牵引已经淘汰下来的21型老式车厢,在与原胶济线南泉站接轨的棘洪滩专用线(现为中车集团专用线)上来回运行,以拍摄车窗外的画面运行状态。当时青岛铁路分局非常重视,组织客运科、党委宣传部、调度所,以及青岛公安分处乘警队、押运队等部门参与了拍摄保障工作。

展览现场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许多观众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现场的六大本观展留言簿,全部被观众写满。

“共和国七十年的历史,凝聚着铁路人的无私奉献。今天,青岛客运段的历史图片展,展示了客运段一代又一代职工在振兴中国铁路中的历史与光荣,向青岛客运段的同志们学习。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再创新的辉煌。——王孔秀”

“辉煌历史 壮丽篇章。——张明”

“珍贵的照片,不朽的回忆。——尚军”

……

5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网对此作了报道。报道说:《“青”史“影”存》图片展上的所有老照片,让职工在大饱眼福的同时,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5月29日,青岛客运段关工委、工会、团委、退管办组织离退休老职工和青年职工坐在一起,举行了《“青”史“影”存》故事汇,听老铁路讲那过去的故事。青年职工全为90后,都是高铁动车上的乘务员,看着老照片,听着老故事,他们仿佛徜徉在历史长河中,感受着新中国成立后,自己所在单位、所在车队、所在列车的辉煌发展历程,内心无比骄傲、无比自豪、无比激动。“我辈当努力”,成为他们的共同心声。

当地市民、铁路职工、照片的主人公……纷纷涌来,在一张张老照片、老物件前驻足、品读、回味、感慨、展望,很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罗朝清曾经是《人民铁道》的记者,多次采写青岛客运段的重头报道,是青岛客运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青岛客运段企业精神的提炼者。5月24日,他慕名从济南赶到青岛,在观看了《“青”史“影”存》图片展之后,即兴撰写了一首诗:

观《青“史”影“存”》有感

罗朝清

七十年,与共和国同龄;

几代人,与共和国同行。

从绿皮慢车到快速直达,

从动车“和谐”到高铁“复兴”。

跨越多少江河川溪,

穿过多少崇山峻岭,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飞奔驰骋,

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

两万五千多个日夜兼程,

《青“史”影“存”》就是最好见证。

为《青“史”影“存”》展览点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优秀传统当继承,

万众一心共筑中国梦!

目前,《“青”史“影”存》图片展正在淄博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胶济铁路博物馆展出。《“青”史“影”存》大型画册也在紧张编纂中。

为历史留影,为时代存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追溯历史,是为了观照现在。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只有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

唯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猜你喜欢

老照片青岛铁路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滇藏铁路丽香段站后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有望年内开通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美丽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