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巴厘人的姓名文化特征
2019-11-13秦为芬
秦为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
1 与姓名相关的巴厘民间仪式
巴厘人是印度尼西亚众多民族之一,人口约400万,近九成居住在巴厘岛。巴厘岛与爪哇岛隔着巴厘海峡,文化却迥然不同,以印度教信仰为特色的巴厘文化深邃,根植于民间,巴厘人姓名具有显著的地方文化特征,传统习俗中,在婴儿出生的第105天时,家人为其举行命名典礼,届时会邀请所有村民、亲戚或朋友前来见证。命名典礼中的核心环节是“面上”仪式,在声望较高的宗教长老的带领下,取得姓名的婴儿在全家人的护送下依次前往家庭神龛、家族神庙和村社神庙举行“面上”仪式,其意义在于向祖先和神灵正式汇报这位婴儿的到来,祈求祖先与神灵护佑她/他一生,只有这样,这位新成员才被正式赋予合法地位生活在人世间,真正“降生”。
2 巴厘人姓名中体现的身份信息因素
2.1 象征种姓等级的“头衔”
2.1.1 婆罗门(Brahmana)
婆罗门在巴厘古代王国时代是宗教贵族,主要指宗教长老与领袖等家族。他们居住的专属地方被称为“格利亚”,被世代继承。古代王国时代已久远,今天的巴厘岛的婆罗门一族逐渐分化,部分后裔已转向其他职业,也不再居住在格利亚中,但是长辈在命名时仍自豪而坚定地为下一代保留着代表其所在高等种姓家族的头衔。婆罗门中兴等级家族特有的头衔称号是Ida,与此相关,名字中性别的呈现也有所区分。
2.1.2 刹帝利(Kesatria)
巴厘王国时代,刹帝利等级主要包括国王、王室后裔、贵族以及官员等,他们居住在皇宫圃厘中,随着王国时代的逝去,刹帝利等级家族后裔也重新定位,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命名时仍严格遵守传统,使用刹帝利等级中特有的头衔称号,包括Anak Agung(简写为Gung), Cokorda(简写为Cok)、Gusti和Dewa等,这三个称号在使用时不分区分男女性别。
2.1.3 吠舍(Waisya)
在过去,吠舍这一等级主要包括农民、商人、手艺人等,他们的称号主要有Ngakan,kompyang,Sang和Si等,如NgakanPutu Ardana,Sang Ketut Sudiatmika,Si Arya Ketut等,但为了体现性别,女性通常在称号后加上Ayu,较为特别的是称号Si,在应用在女性姓名时,会与表示性别的Luh相连。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吠舍等级的后裔们大部分已摒弃了这些称号,选择在命名中不再体现其吠舍头衔。
2.1.4 首陀罗(Sudra)
这一种姓等级的人是没有头衔和称号的,曾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主要是地位低下的低级劳工和奴隶。随着种姓制度的边缘化,他们也逐渐被全社会认可,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活跃在政府官员、教师、医生、工人等各种职业岗位。他们的姓名中没有头衔,但会体现男女性别的I和Ni及家中排行的Wayan,Putu,Nyoman,Ketut等。
2.2 性别
巴厘人习惯在姓名中体现男女性别,最常见的做法是用“伊(I)”代表男性,“妮(Ni)”代表女性。但由于巴厘人信仰印度教,仍沿袭了种姓制度,“伊”和“妮”可用于所有种姓家族。此外,每个级别的种姓家族又有独特的做法。其中,婆罗门家族的做法参看上面,不再赘述,而在刹帝利级别的家族中,则会在Ida头衔后面加上Cokorda表示男性,女性的表达则通常会不再使用头衔Ida,而是在刹帝利头衔后面加上istri(原意:妻子),变成Cokorda Istri,或者Sagung Istri等。在最低一级的首陀罗家族中,女性只用Luh(原意:女性)表示,可以同时使用Ni,但是,当姓名中出现gede时,Luh是必须使用,而Ni可用可不用。
2.3 出生顺序
巴厘人姓名中用不同的词表示名字所有人的出生顺序,兄弟姐妹间的家中排行。
2.3.1 表示老大用“瓦延(wayan)”,也会使用“普图(Putu)”和“格德(Gede)”
从词源角度分析,瓦延“wayan”来自“wayah”,意思是“老”,延伸后,瓦延表示最早出生的老大。此外,表示“老大”还会用“普图”,“格德”,“普图”的意思是“孙子/女”,“格德”的意思是“大”。 在实际生活中,瓦延和普图可用于男或女性。
2.3.2 表示排行老二用“玛德(Made)”,也会使用“纳格Nengah”,“卡德克Kadek”,“卡德Kade”
玛德,“Made”,来自“Madya”,原意是“中间”,例如I Made Mangku Pastika。此外巴厘人还会使用使用“纳格(Nengah)”,“卡德克(Kadek)”,“卡德(Kade)”表示老二,“Nengah”来自词语“tengah”,意思也是中间,而“Kadek”,“Kade”则来自“adi”,意思是“弟弟/妹妹”。玛德、纳格、卡德克和卡德在使用中部分性别,男女均可。
2.3.3 代表老三的是“诺曼(Nyoman)”或“考芒(Komang)”
诺曼或考芒是在给家中排行第三的孩子命名时使用的词,根据巴厘学者的考究,诺曼,即“Nyoman”,来自“anom”,意思是“年轻”或“小”。还有一种解释,“Nyoman”来自巴厘语的Nyeman,意思是“lebih tawar”,即相对比较平淡与无味,指的是香蕉树皮的味道。巴厘菜谱中有一种尤库特阿利斯(jukut ares)蔬菜汤,是切成块的嫩香蕉树的茎做的,煮熟了的香蕉树皮吃起来平淡无味,这与巴厘文化中倡导的亲近自然的生活哲学有关,在命名中使用诺曼,不仅代表排行老三,还包含了起名字的人寄予名字持有人能平淡、谦虚,懂得知足常乐的期望。考芒,komang来自uman,意思是“剩余的”,延伸出来,含有“小的,最后的”意义。
2.3.4 可图特(ketut)代表老四
可图特,ketut,来自巴厘语的ketuut,意思是“跟随着的”、“附着的”、“尾部的”,这与诺曼和考芒有关,过去巴厘人认为,三个孩子已经足够了,那“不在计划内”出现的第四个怎么命名呢?由于第四个是跟随着第三个孩子后面的,于是就用ketut来为命名。可图特在命名时无性别差异,也不区分种姓等级。例如:I Ketut Jaya,Ni Ketut Ari Pratiwi和Ida Ayu Ketut Tari。
那么,又有个问题,如果一个家庭的孩子多于四个怎么命名呢?巴厘人不愿意违背“三和谐”的宗教与生活原则,而是选择循环使用以上四个顺序的词语来命名,第五个孩子用“瓦延(wayan)”,也会使用“普图(Putu)”和“格德(Gede)”,第六个用“玛德(Made)”,也会使用“纳格Nengah”,“卡德克Kadek”,“卡德Kade”,依次循环。
3 巴厘人的姓名结构与意义
巴厘人姓名没有姓别和名的区别,姓名结构大致有如下两种:(1)强调种姓级别取名时的顺序一般是:种姓称号+男女性别词+表示家中排行的词+名字,如Ida Bagus Arya,Dewa Ayu Made Sriartha,Ngakan Putu Ardana;(2)首陀罗种姓人群或不再强调种姓级别取名时一般为:表示男女性别的指示代词+表示家中排行的词+名字:I Gusti Putu Laksaguna, Ni Wayan Okayeni,通常适用于吠舍和首陀罗两个种姓制度的人群。
为区别起见,本文将姓名中除了称号和区别性别的词外的部分称为“名字”,这一部分往往是巴厘人个体独有的部分,巴厘人会倾向性选择一些词语,表达特殊的涵义,综合来看,主要有两种:
一是表达期望与美好祝愿,如I Ketut Selamet(“Selamet”意思是平安,期待名字持有人一生平安)、I Ketut Dharma(“Dharma”代表真理与正义、责任与义务,希望被命名之人站在真理的立场上,懂得自己的责任与义务)、Ni Putu Ayu Candra Dewi(“Candra Dewi”是月亮女神,即希望被命名之女子像月亮女神一样美丽)、I Gusti Putu Raditya Putra(“Raditya Putra”是太阳神之子,即希望被命名的男子能如太阳神之子勇敢而强壮)、I Gede Susila(“Susila”则表示希望被命名之人能品行端正,具备良好的道德)、I Ketut Sudarsana(“Sudarsana”意思是好榜样,希望被命名的人能成为一名领导人,并做大家的榜样)、I Wayan Teguh(“Teguh”表示强壮、坚定,即希望被命名之人能身体强壮,意志坚定)、I Wayan Terima(“Terima”表示接受和接纳,希望被命名者知足常乐,学会接纳)。
二是表示纪念。起名字的人希望把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时间等放在被命名人的名字里,以表示纪念。最常见的是出生日、出生月份或在家里的出生的顺序。例如Cokorda Istri Sukrawati, Cokorda Istri Mingguwatini、I Made Ngara Riasa和I Nyoman Budha Mariasa,其中巴厘语中的“Sukra”、“Minggu”、“Ngara”和“Budha”分别表示表示“周五”、“周日”、“周二”和“周三”,用在名字里一般表示名字持有人的出生日期。另外,姓名Ni Putu Novi,“Novi”是指“十一月”,Putu Yuni Lestari等。纪念出生的顺序的做法我们在上面已经详细阐述过了,不再赘述。其次是纪念某个地方,如Dewa Gede Prambananta,Ni Putu Ekatini Negari,“Prambananta”是中爪哇的普兰班南地区,有个著名的印尼最大的印度教寺庙普兰班南神庙,而“Negari”在过去表示“家乡”,将表示地方的词语放在名字里的具体原因需要具体分析,因人而异。
4 结语
巴厘人姓名中含有的因素多,导致姓名冗长,为了简便起见,会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日常交流中相互称呼使用的名字,较为常见的是使用代表出生顺序的“瓦延”、“普图”、“格德”、“玛德”、“诺曼”、“考芒”以及“可图特”,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巴厘人的姓名不多,一天可以认识无数个瓦延或玛德”,这也成为巴厘姓名文化的一大特色。此外,占巴厘人口90%以上的吠舍和首陀罗种姓家族人员的姓名中看不到种姓头衔,种姓制度对现实生活的制约逐渐消失,吠舍或首陀罗出身的I Made Mangku Pastika和 I Wayan Koster可以担任巴厘岛省的省长,同样,婆罗门家族后裔也在田间种地或工厂打工。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婆罗门和刹帝利家族保留着高等巴厘语以及其他传统文化习俗等。
注释
①在巴厘岛,国王及皇族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圃厘”,巴厘语为“puri”。
②I Gede Bagus Wisnu Bayu Temaja, Sistem Penamaan Orang Bali,Humanika Vol.24 No.2(2017).
③I Gde Wayan Soken Bandana, SIstem Nama Orang Bali Kajian Struktur dan Makna, Aksara,Vol.27.No.1,Juni 2015.
④巴厘语分为三个等级,即高等巴厘语(Bali Alus),中等巴厘语(Bali Madya)和低级巴厘语(Bali Kasar),古代巴厘社会不同种姓家族人员严格使用不同级别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