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鉴赏通识课教学实践之探索
2019-11-13赵木希
赵木希
一、美育背景下的高校音乐鉴赏通识课
音乐鉴赏通识课是面向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其内容包含对音乐的认知、理解,最终发展为对音乐的喜爱,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基本要求。自1999 年来,我国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美育教育被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从社会的各阶层各学校,下至幼儿园上至高等学府,对美育教育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提高国民素质的审美教育工作。
高校作为对公民进行正规教育的最高层次学校,是施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2010 年9 月在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由此可见,美育教育的工作要有计划,有目的,并且持续开展。
自《纲要》发布以来,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的开展美育教育工作,尤其在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方面,针对美育教育的特殊性,深化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设,许多普通高校把艺术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尤为明显。高校中的艺术教育涵盖内容及其广泛,笔者在对吉林省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通识课教育的调研中发现,在综合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艺术通识教育的课程,有学分约束,有的将艺术通识课为选修内容,而有的学校个别专业中将艺术通识课列入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都要接受艺术课程的学习与体验。
关于音乐类通识课的内容与形式极其丰富,如:“西方古典音乐鉴赏”“大学生音乐鉴赏“电影音乐赏析”’“歌唱体验与欣赏”“奥尔夫声势与律动”“中国古曲鉴赏”等。课程的内容形式多样,类别丰富。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通识课的开设往往滞留于表面。首先,很多老师认为非专业的学生无非就是听听音乐就可以,学生也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被灌输式、被选取式的接受音乐;其二,很多老师不重视学生课程中的参与性,他们认为,学生本身对于音乐是毫无知情且无法参与到其中,这就显的教学过于固化与死板;其三,学生无法真正感受音乐的魅力,无法真正理解音乐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对于学习音乐的目的和意义含糊不清,选择艺术通识课是在完成学校学分的规定,结束课程之后,他们对于音乐本身的审美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此,美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很好的落实。作为践行音乐美育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我们应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美育课程,这是当前最切实、最必要的思考。
二、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
1.基于美育教育的实践环节
笔者长期致力于高校音乐通识课的教育中,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也发现这样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是很喜爱音乐的,对音乐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其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的严重缺失,导致不能掌握音乐的基础要素,老师讲授很基础的内容他们难以理解,从而在课堂中渐渐失去探索音乐的兴趣;其次,教师面对大多数不懂音乐的学生,为使大多数同学都能理解音乐,多以聆听音乐为主要形式,授课过程略显单一性,平面式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基于美育目标的教育思考,笔者认为大学生音乐鉴赏通识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要与课程特定的目标、条件和内容相匹配,更重要的是还要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可接受程度对等。鉴于以上思考,结合笔者多年大学音乐通识课《西方古典音乐鉴赏》与《歌唱体验与欣赏》的深切体会,逐渐摸索提出一套以“实践”为核心教学模式,并将其贯穿在整门课程的设计中。
2.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音乐通识课中,通过实践的环节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深入思考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笔者在多年的音乐鉴赏通识课教学中,加入大量的实践环节,每一次的实践环节无不例外深受同学们的喜欢,它不仅是课堂中的内容,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很大的转变,他既是参与者,也是合作者(两个同学进行实践表演),又可以是一个辩论者(根据不同音乐审美的变化)等。实践环节的丰富大大提高了音乐鉴赏通识课的趣味性与学生的参与度,对于学生对于老师都是很好的课程体验。这些教学方式与21 世纪初始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念可以很好的融合,是培养学生的体验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能够落实音乐美育教育功能的基本要求。
3.实践可以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音乐鉴赏通识课实践环节的开设,创新性地将实践体验带入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和课程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实践。经实践检验,音乐鉴赏通识课建设与教学创新实践切实,这不仅可以建设一支高水平教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在促进高校的美育教育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师在设计实践环节时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属于双项促进双项提高。艺术专业为艺术类实践性通识课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土壤,而艺术类实践性通识课的教学成果和信息化资源也促进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模式创新,最终实现艺术素养类通识课和艺术专业教学的良性成长。
三、教学实践之策略研究
音乐鉴赏通识课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大学生通过对音乐通识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通过课程实践环节,对音乐的学习更为深刻,进而得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思维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音乐鉴赏通识课中,可根据同学们的能力设计实践环节,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环节的设计。
1.音乐素养方面
音乐的基础素养对于大学生认识音乐了解音乐及其重要,很多学生在低年龄学段时错过了音乐素养的学习,如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从基础的乐理方面介入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过于困难,所以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实践的教学环节。比如在音的高低方面,可以教授学生学习柯达伊音乐手势,来感受音的高低;在音的强弱中,可以给同学们分组,一部分同学模拟在大山中呼喊,另一部分同学模拟出呼喊的回声,让同学们通过实践环节来感受声音的强弱关系;在节奏方面,可以运用奥尔夫的音乐律动游戏,比如杯子游戏,或者奥尔夫的声势体验,使同学们感受音乐的律动与节奏。学生们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不仅对音乐的基本要素有所掌握,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2.音乐鉴赏方面
大学生的音乐通识课大多以鉴赏为主,基于良好的音乐要素的学习之后,呈现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全面的、综合的聆听内容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在鉴赏环节设计一些可实操的实践环节。比如在欣赏歌剧《卡门》时,可以将歌剧中比较精彩的片段转换成文学脚本,同学们可以通过朗读与表演的形式理解歌剧的内涵;在欣赏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时,可以根据三个乐章不同的速度表现设计感受节奏简单的舞步;在聆听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时,可以设计让同学们在白纸上作画,将听的声音以形象体现在画纸上,让同学们感受音乐线条与画笔线条的完美融合。
3.实践音乐会等结课形式
音乐鉴赏通识课实践的教学探索也可以体现在结课的形式上。以往的大学生通识课大多以论文形式作为结课考查形式,加入实践环节的大学生音乐鉴赏通识课可以尝试以“实践”为主的结课形式,可以是小型音乐会形式,也可以是咏歌会形式,还可以以音乐贯穿戏剧表演的形式,鼓励同学们自主设计音乐会的主题,参与海报、节目单的设计,让同学们体会音乐的综合性。在彩排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服装,如咏唱中国古代歌曲时,可以身着汉服,演唱少数民族歌曲时可以身着民族服饰,表演音乐剧或者歌剧作品时可以身着特定人物的服装,总之同学们都能在实践环节中很好的参与到其中,更深刻的体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