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地区民间歌曲体裁与风格探析
2020-01-02朱筱
朱 筱
一、鲁中民间歌曲体裁分类及风格特点
山东劳动号子多样,最著名的是胶东半岛沿海和黄海、渤海海岛上的渔民号子和黄河两岸的黄河号子。鲁中地区目前有记录的劳动号子有济南、淄博、泰安、长清、章丘、邹平、高青、青州地区的黄河夯号和硪号,济南、齐河的黄河船号,济南、章丘、淄博的搬运号,淄博的吆牛号、吆山歌,以及个别的其他号。号子有利于集中精力,鼓舞士气,组织和指挥劳动的实用价值和一定的艺术价值。以下为挑选出的几个号子的谱例。
谱例一:
谱例二:
谱例三:
谱例四:
谱例五:
由以上鲁中地区几个地方的代表谱例可以总结出劳动号子具有直接、简单、坚毅、粗犷的特征,表现方式直截了当,即兴而作,感情表达上既淳朴又自然。有速度快、力度节奏强烈,旋律性不强的“快号”和速度慢、一般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演唱的“慢号”之分,是随着劳动节奏的变化而变化的。搬运号有“长号”(也属于慢号)和“短号”(也属于快号)之分。
谱例六:
谱例六《喊半费》此号子属于除集中的几种号子之外的杂号,旧时煤矿工人拼死拼活的干,所得工资很低,井上的把头(即“工头”)还要从中剥削近一半去,名曰“纳半费”,谁若不缴就被赶走,被辞掉的工人满怀愤恨离去时,站在高处高声大骂把头们,即谓之“喊半费”。
小调是山东民歌的主体部分,占山东民歌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小调内容包罗万象,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形式比较规整,旋律性强,表现手法多样,易于传唱。山东民歌小调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感情质朴,并带有诙谐幽默的元素,最符合山东人的性格特点。比如最著名的《沂蒙山小调》和《包楞调》等。我们所说的小调,是指自明清以来兴起的,在传播过程中较多加工因而具有较高艺术质量,多数为结构短小的民歌体裁。
鲁中地区尤其是以市井生活丰富的济南、淄博等地的民歌小调历史较为悠久,大部分的民歌都反映了该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社会生活形式,同时丰富多彩的生活模式也促进了民歌创作的发展。通过所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可以看出,鲁中地区的民歌往往旋律较为诙谐,同时形式比较短小,大部分以小调体为主,音乐线条相对较为平稳,歌词较为口语化和叙事化,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小调带有较强的抒情性和随意性。民间流传的这部分小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传统小调和地方小调。传统小调是历代传承下来的小调,大部分为明清时调小曲,如《叠断桥》《银纽丝》《剪靛花》《铺地锦》等。有些与宋元南北曲有一定的渊源。魏占河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中说:“这部分小调,由于流传时间久,流传地区广,特别是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的一代代人的传唱加工,产生了许多变体,不少变体变得十分巧妙,同是一首小调,往往有数种甚至数十种变化形态,不仅拓展了它的流传面,提高了它的艺术质量和适应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小调曲目的数量,为后人研究这类小调的流变过程及变化手法,提供了及其珍贵的资料。”另一部分主要指各地土生土长的或者已经非常地方化了的小调,如济南章丘的《十指尖尖》(谱例七),淄博的《赶牛山》《老汉唱个四季歌(老汉也唱个跃进歌)》,泰安的《泰山景》《柿饼干》等。值得强调的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各根据地、解放区有很多革命新民歌被广泛传唱,鲁中地区还有如淄博的《打济南》(谱例九)《十月歌》《天靠云来云靠天》《手扬鞭儿唱山歌》(谱例八)《集体生产力量大》,泰安的《挂红灯》《越唱心里越快活》,青州的《打东洋》(谱例十),潍坊的《送战士》等。
谱例七:
谱例八:
谱例九:
谱例十:
谱例十一:
秧歌是农民在闲暇时自娱自乐的一种歌舞形式,主要还是以鲁北鼓子秧歌、鲁东胶州秧歌、胶东半岛的胶东秧歌(包括海洋秧歌),在鲁中主要有“平阴秧歌”等。花鼓是一种以花鼓为伴奏乐器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鲁中地区的“淄博花鼓”流传于淄川、博山一带,又以“磁村花鼓”最有特点,去掉大都是四句结构,每唱完第三句,便打一段锣鼓,节奏变化丰富,有的多次“闪板”起唱,曲目所反映内容十分广泛,有许多歌词为即兴创作。莱芜颜庄村“花鼓锣子”也于2007 年申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功,其基本特征是:“抖肩”、“弹跳”,与其他小调不同的是秧歌和花鼓都是集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其中音乐部分以旧时乞讨者所唱的民间小曲为本,经过不断演变,形成现有的三首常用曲谱(谱例十二,由于人工记谱,节奏标记不明),曲调为鲁中民间小调,常用乐曲有“拜年歌”、“画扇面”等,“画扇面”在我童年时候爷爷经常唱歌我听,是我儿时最早会的曲目之一,其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日常生活等为内容的唱词,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爷爷带着诙谐表演的演唱常常把我逗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谱例十二:
此外,说唱性民歌和大型民间套曲在鲁中主要有流传于淄博地区的《聊斋》俚曲,是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选用流传于当时的民歌曲牌填词而成,许多小曲联缀在一起构成了套曲形式。唱词运用白话及淄川一带方言俚语,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旋律委婉抒情,曲风典雅、韵味独特。聊斋俚曲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在山东民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关聊斋俚曲的内容将在另一篇文章做详细论述。
二、鲁中地区民间歌曲演唱风格特点
山东民歌题材与体裁及内容的丰富决定了其演唱风格的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唱时从声音白、喊向经过良好声音训练、掌握科学发声方法与传统风格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了,声音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还要注意根据情感、人物塑造等方面的需要去自如地控制气息和发声,充分为诠释歌曲服务。当今作曲家对传统小调的改编加工使歌曲的难度加大、音域拓宽、情感起伏强烈,比如说鲁中部地区青州民歌《打秋千》(谱例十三)音域跨度适中,演唱起来比较容易,20 世纪80 年代末著名词曲作家张希武、姚继刚将此曲改编,加入花腔的元素,音域跨两个八度,并有大跳等手法以体现活泼、跳跃的感觉,这就需要演唱者有扎实的演唱功底,花腔部分要轻盈、灵巧,声音或跳跃或流畅自如。鲁中处于山地丘陵又穿插有平原地形,因此在风格中既有北方粗犷豪放的一面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因此在演唱中要注意强弱的控制、力度的变化,还要有声音的张力和表现力。
谱例十三:
山东民歌的情感表达有劳动号子、秧歌花鼓、说唱性民歌、吆山歌、民间儿歌等直接用情类的,也有大型民歌套曲和民间小调这类具有故事情节、多表现情感为主的委婉用情类别。山东人唱歌表达感情往往带着一股“艮”劲儿,但时常又穿插着委婉、细腻的风格,这也是鲁中民歌情感表达的特点。
作品的风格往往是由各地的方言,也就是咬字吐字的方式决定的,鲁中地区山区丘陵多,说起话来比较直爽,有侉、硬、冲的特点,这也是我们的乡土味浓郁、实在、淳朴风格的表现所在。即使同属鲁中,方言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正是因为有了各地不同的方言,我们的民歌演唱才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与风格,因此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方言的延续、研究和保护。著名歌唱家吴碧霞有一次在两会的小组会上的发言也是引发了热议,她说在教学中遇到过一个河南的孩子其他各方面都不错但是竟然连自己家乡的方言都不会,我们知道,民歌之所以会呈现不同风格不同色彩,与方言的抑扬顿挫是有最直接的关系的,若大部分学生都像这个学生一样,长此以往,很多有特色的地方民歌将会失去其独特性,很多文化品种也会随之流失。
韵味为歌曲注入灵魂,要注重咬字吐字与声腔的结合,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会运用鲁中独特的那种侉味,借助各类装饰音的过渡,才能把鲁中民歌的特色精髓演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