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学的传播

2019-11-13朱丽林杨筱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18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作品文学

朱丽林 杨筱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2006年文学界爆发了“韩白之争”,再到2011年,欧阳有权教授主编的“新媒体文学丛书”出版,后到2011年热播电视剧《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的同名网络小说《甄嬛传》等这一系列现象都说明的网络文学开始在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奇怪的是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的出生发展壮大都不胜了解,所以有必要梳理出网络文学在我国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和传播效果。

1 网络文学传播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越来越智能化,人们的双手和身体得到解放,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自己的闲暇时光,这就出现有的娱乐资源不能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网络的发展,衍生出网络文学这一新型娱乐方式,而且网络文学的更新速度和人们要求的快速消费的习惯不谋而合,再加上网络文学的多样化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要求又完美契合,这就使得网络文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通常我们所说的网络类型文学它的写作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主要来自欧美的流行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的影响特别的普遍,就拿最近的电影《复仇者联盟》来说,每当这一系列电影上映时,网络上就会有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但评价人的层次参差不齐,既有专业的学者也有普通爱好者,这样的话就会出现网络文学传播方式的不同,专门研究影视文学的专家写影评更多的是发表在权威性的期刊杂志上,供需要研究影视文学的读者阅读。而普通观众的影评主要是依靠便捷的网络技术直接在自己的博客或贴吧上上传自己的影评。第二是动漫,游戏文化(所谓的AGG)的影响。这是当今网络文学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典型的案例就是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因为南派三叔再网络上的热议使得很多动漫和影视行业都抛来了橄榄枝,想把《盗墓笔记》改编成游戏或电影电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盗墓笔记》主要是通过动漫和电影电视方式传播。第三种是中国传统文学以及五四以后被压抑的通俗文学的影响。在以前文坛中,人们认为文学是用来传播人生理想宣传高雅艺术的地方,它更多的是为人生政治服务,所以用于休闲娱乐的通俗文学一直不被传统文学艺术接受,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休闲时光增多,人们需要各种方式来缓解生活中的压力,而通俗文学抓住机会走上文坛再加上网络的便利摇身一变转变成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中最大一部分小说就是言情类的通俗小说,这类小说以在网上连更方式写作,等连更结束也就是说作品的完成,这类文学作品的典型案例是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

所以从网络类型文学的写作资源可以看出网络文学主要通过期刊,微博和电影电视等方式传播,而且网络文学传播并不是必须等到作品成型以后才开始传播的,它可以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进行传播,他也可以一边成型一边传播,它还可以按照传统方式一样等到作品成型以后再传播。总而言之,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多样,传播起点不确定。

2 网络文学的传播过程分析

施拉姆这样定义传播:“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无论是信源,讯息还是信宿它们在网络助力下变得更加多变。

首先网络文学放送者的主体是作者,但这个主体它主要扮演着作者和编剧着这两重身份。网络文学在创作或是在构思时他主要身份是作者,他是通过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为读者考虑,他这时关注点全部落到文学文本本身。但一旦商业资本牵涉其中,将网络文学文本改编成相应的电影电视,这时作者的身份也将相应的改变成编剧,这时他的关注点将会落到观众和商业资本和影视语言上。放送者的主体除了有多重身份,而且还有角色的转换。如果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它按照其完全成型后在传播,那作者将会在整个过程中对文学文本起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他是全知全能的角色。但要是网络文学作品采取的是连更的方式,那么作者不再担任上帝视角,他将转换成半知半觉的角色。因为连更性的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反馈改变自己原来的构思,从而迎合读者的趣味,所以放送者的主体不仅有着多重身份,而且擅长于角色转换。

网络文学最大特点是以读者为本位,要为读者提供更为有友好的阅读界面与阅读体验,尽量避免太过陌生化的审美冲击,自然要迎合读者的审美趣味心理结构和伦理观念。所以网络文学的作者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作品能吸引到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读者。网络文学因为它的通俗易懂和大量“爽点”的堆砌,它的受众呈现出文化程度不一。一般文化程度的读者只会关注到作品中“爽点”,他们主要是接受网络文学中的趣味性。同样的网络文学作品要是放在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面前,他们的阅读更多的是关注作品中的人文价值和书写价值,看到的是网络文学的文学价值,思考的是文学作品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更多的是从学理的角度欣赏这部文学作品。所以因为网络文学自身的特点,使得它的受众呈现出文化不平衡性和接受的多元化。

网络文学文本一大特点是“爽点”制造的密集和爽度之深,其文本并不具有统合性的伦理观,无论读者还是作者,都追求普遍适应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所以文本就有很强的可复制性。网络文学的文本一般通过反复粘贴成功的作品,再借助网络大量传播复制品,它们通过广泛的传播自己的复制品再次加深人们对这部成功文学作品的影响,从而达到传播范围的扩大和传播的深度的加深。

3 网络文学传播效果

W.P.戴维森提出:“由于这种感觉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此外芝加哥学派认为“同情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一个人只有理解别人,才能进入周围的生活,才能有意义的生活”。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它熔铸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网络文学亦如此,而且网络文学反映的社会性相比较经典文学来说更富有时代感,所以有时网络文学中出现的体现着明显的社会问题的情节时,往往更能激发出读者的同情,而这种同情是对作品中“他”的同情,然后读者会从作品中的“他”延展到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的他人。正是这种同情的中介使得网络文学在传播过程中减少了很多阻碍,从情感方面为这部网络文学作品赢得曾经有过类型经历的读者,从而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传播效果。

个体把社会过程内在化的基本机制是反射。在网络文学中找到同情之感的读者在社会中他的传播并没有结束,同样的他会返还到社会之中。因为网络文学带着强烈的时代感,反映着种种社会问题,它不仅取材于社会而且还会反射到社会中。当在网络文学作品中看过相似情节的读者在现实社会遇到相同问题的时候,读者会有更多的解决方案。就拿《杜拉拉升职记》来说,他关注的是现代年轻女性在职场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这部作品给很多刚走入职场的女性很多有用性的建议。即在反射过程中的再次传播,而这时的传播更多的倾向于人际传播,这也再次扩大和加深了这部小说的传播效果。

网络文学的传播会通过利用人的同情和反射机制来扩大和加深传播的效果,让网络文学从网络传播走向人际传播,从虚拟社会走向现实生活。

4 结语

网络文学不管是从传播方式还是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来看,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传播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人们借助电影电视或者动漫在网络上广泛的加深着读者对作品的印象,以此达到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同样的网络文学不仅仅依赖网络来传播,同样的它会借助传统的人际传播来反馈的社会,完成作为文学作品应该反应社会的职责。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调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