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

2019-11-13王娇

北极光 2019年5期
关键词:正义中华中华民族

⊙王娇

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孕育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遵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是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仁爱”是儒家文化的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论语·颜渊》篇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提倡仁爱,把 “仁”的核心界定为爱人。从孔孟到程朱等历代大儒,都把“仁”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这不仅是古代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现代人文精神的基因。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以人类最基本的血缘亲情为起点的,由近及远,由此及彼,推己及人,把关爱的对象逐步扩大到所有生命和万物,由此建立人对世界的普遍性道德关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仁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宅心仁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则个人之于社会多贡献的是正能量。反之,如果不仁不义,违背良知,损人利己,甚至为非作歹,则必将受到严惩。对于国家而言,如果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不做坏事,而是做有益于国家、人民的好事,那么社会就会和谐,天下就会太平。

“民本”理念在中华文化史上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据《尚书》记载,夏启之后,太康即位,太康无视祖训,骄奢淫逸,其昆弟五人作《尚书·五子之歌》劝诫太康,其中就写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起源于夏商周三代,胎息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民思想是民本思想的渊源。孟子也曾提到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重民本的思想执政为民、富民利民、取信于民、开民言路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众安居乐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之基、立足之本。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就是要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荀子曾说“忠诚盛於内,贲於外,形於四海。”也就是说忠与诚根深蒂固在心里,则展示给人的外表就会美丽光洁,从而传播开来影响更多的人。“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故事典故,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今天,诚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和道德取向,表现在人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表现在对待国家和社会的态度上,就是要对党、国家、人民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正义”是传统价值观对人生的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早在尧舜时代,“义”就已经是人们谈论的重要命题,后来,“义”又作为“五常”之一,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中庸》中写道“义者,宜也”,也就是应当、合宜、正当,亦即合法性;义,是“人之正路”,是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正”即,堂堂正正,立得稳,行得正,有正义感,有是非观,正气凛然、正大光明、无私无畏。何为“正义”,就是指人们应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做的事情,通常也代表着一种道德评价。古人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左传》中也有“善不可失,恶不可长”的表述。人们自古就将“正义”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等理念相承接,今天,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仍然要提倡“崇正义”的价值观念。正义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丰固根基,是每个公民应该崇尚的道德原则。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一定是崇尚正义的国度。在这样的国度里,社会成员应按照个人的社会角色自觉修行,善养浩然正气,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爱国敬业,信义至上,不偏不颇。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古人向来崇尚“和谐”、“以和为贵”,和合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 《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老子》中也曾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和谐相处、彼此融合,便能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和合”的基本内涵。“和合”思想彰显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深深浸润在中华文化思想的不同维度各个方面,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和合思想,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对和合的追求,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大同”在中华民族具有上千年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既是我们中华民族早已有之的朴素思想,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并已深深沁润到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从《礼记·礼运》对大同社会的经典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到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一直到今天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华民族的大同思想有着自己诞生演变和发展的清晰脉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大公无私的道德风尚、和谐平等的社会关系,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奋斗,最终实现“大同”的梦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祖辈们智慧的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北宋大家张载的这段话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引用,“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今天,为天地立心,就是要挖掘中华文明与中国价值的世界意义,探寻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为生民立命,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发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与共;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立德”与“立身”相统一。 《左传》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不朽。”古人认为,人生三不朽中“立德”是首位的。“立德”的关键在于启示人们内心的“了悟”“自觉”与“修养”。 以德立身,必须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完成。要坚持“知道”与“躬行”相统一。“知道”是指认识,而“躬行”是指实践。知与行是“合一并进”的关系。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坚持“言传”与“身教”合一。“言传”是指通过言语、说教的方式来对人们进行的教育;“身教”是身体力行,用自己高尚的道德行为教育他人。强调“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应当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新时代,我们必须要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育人相辅相成,坚持文化自信,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正义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