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古代经济层面分析利益因素的重要作用
2019-11-13邓文睿
邓文睿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环境与发展学,英国 M139PL)
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经济基础的奠定也需要一定的因素,而利益因素便是所有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之所以说利益因素重要,是因为其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是经济进步、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所以对相关的问题做分析与讨论会有非常突出的现实价值。
1 利益对于生产力进步的关键性作用
从资料研究的具体结果来看,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因为生产力水平在不断的提升,经济基础才有了明显的变动,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经济基础持续性变化的同时,上层建筑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我国古代的经济发展资料研究来看,无论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还是铁器牛耕的利用,亦或者是手工劳动向蒸汽机以及内燃机的转变,其体现的均是生产力的变革与进步。
生产力是客观存在的,其不会发生自己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必然存在着导致生产力发生变化的因素,而当前的资料表明,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而生产力有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在这三个要素中,最为活跃的是劳动者,而且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革新均与劳动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以说,劳动者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其之所以会推动生产力发展,最终的目的是满足自身的生存利益。
在农业社会,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吃,只有满足了吃这个基本条件,人口增长和寿命延长的目标才会实现。在原始社会,人的生理需求处于最低级阶段,所以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获得口粮,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基于自身温饱的考虑,人们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并不断的做实践经验的积累,并改变耕种的方法,以此来获得更好的耕种效果。在耕种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劳动人民实现了生产工具的改变、生产模式与方法的改革,最终提高了生产效果,实现了生产力的整体性进步。简单来讲,人在生存面前会对自身的利益做最大化考虑,而正是这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方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更加的积极,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经济水平也实现了发展和进步。
生产力有三个基本的要素,其一是劳动对象,而就农业社会的劳动对象而言,其主要指土地、作物以及牲畜,劳动对象在实践中不会轻易的发生变化。其二是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在实践中的变化亦不大。其三是劳动者,劳动者的主观性显著,是实践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是推动劳动力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基于相关资料以及理论可知,人最先满足的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存活,为了达到存活的目的,劳动者会不断的进行实践尝试,从事采集、狩猎、耕种以及畜牧等工作,以此来获取可以满足自身生存的食物。在实践中,劳动者不断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并基于经验对自身的实际行为做改正,以此来提高生产的效率,久而久之,两边引发之变,社会生产力水平会获得非常明显的提升。
就社会发展的具体考虑来看,在原始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而参与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并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等的改进,以此来提升生产效率,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在近现代社会,人们的利益需求层次更高,这要求人们掌握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人们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料积极的做生产技术的改革,做生产工具的创新,目的就是要实现生产力的进步,从而满足自身的利益。简言之,利益对于生产力的具体促进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有利益需要,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了生产实践中。不断增加的人员为实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经验和参考,所以实践水平明显提高,生产力获得了突破性发展。
2 利益与经济政策的联系
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做具体的分析发现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为主要的经济政策却没有发生比较大的改变,最为重要的便是持续了长达两千多年的“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的具体执行从商鞅变法开始,历经中国各个朝代,虽然各个时期的具体执行会有所差异,但是该政策并没有中断过,主要是因为该政策的利益因素是不容忽略的。
从统治者的角度做分析可知,维护统治,将既得利益保持下去并获得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一个王朝需要重视的工作,而这一工作的基本保证是人口,所以控制人口是非常必要的。之所以强调人口,主要是因为人口有两方面的重要价值:(1)社会生产劳动需要充足的人口。农业生产是保证国家稳定的基础,没有充足稳定的人口,农业生产无法保障。(2)充足的人口对于军队候补起着重要的作用。军队是维持国家统治和安定的重要力量,人口影响着军队的基本水平。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维持固定且充足的人口,一方面是有了比较稳定的税收,另一方面是能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这样,经济的发展效果会更加的显著。再者,稳定农业生产对于流民控制有重要的意义,而流民是影响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国家重视农业,鼓励农业的发展,目的就是要商人的社会地位处于低下的状态,使人们都不愿意从事商业。换个角度来看,正是统治者要保证自身的既得利益,所以其要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执行将资本主义的萌芽进行扼杀。
综上可知,在我国的古代社会,统治者并不了解上层建筑的发展需要和经济基础保持统一,所以他们的出发点,均在于自身利益。所以只要适合他们统治需要,符合他们利益要求的,他们就会实行。当然,我国古代的部分经济政策执行,也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的。比如:(1)在汉武帝的时候对私人贩卖盐铁做了明令禁止,构建了盐铁“官营”制度,从利益的角度来讲,此政策一方面实现了对商人的打击,使其获利途径被切断,另一方面,该政策的实施有效的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国家通过该政策的实施掌握了经济命脉,有效的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力度,这于社会稳定加强,巩固统治来讲使有积极意义的。(2)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积极的进行了改革,实施了均田制,该制度一直维持到唐朝。从该制度的具体利用分析来看,其是为了保证战乱之后的国家安定而制定的维护通知的土地政策,同时也是经济政策。在战乱的时候,会有较多无人耕种的土地,在战乱结束后将这些土地分发到农民手中,农民有地可种,其自然会被束缚到土地上,而且随着农民耕种的发展,国家也有了稳定的税收来源,流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统治会更加的稳定。
3 从利益的角度看待我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
在我国古代,土地兼并问题非常的常见。对土地兼并这个过程进行概括,其可以理解为:农民和地主都占有一定的土地,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天灾或者是人祸的产生,农民难以维持生计,会被迫将土地卖给地主,如此一来,地主的土地占有量会越来越大。
基于利益做具体的分析,封建社会最大的利益对立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对立。土地是封建社会经济利益的重要代表,占有土地的多少会成为衡量利益获取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地主是统治阶层,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和最大受益者,能够获取农民所不能获取的利益。加之人人都有逐利之心,且逐利之心得不到满足,所以地主会通过规则以及自身的雄厚经济实力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利益的获取表现在经济方面就是土地兼并。
在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没有土地的农民难以维持生计,为了生存,其会选择“起义”这条道路,所以社会动乱便由此开始了。从我国古代的具体发展来看,虽然统治者在思想上重视土地兼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土地兼并的问题并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因为此问题的解决必须要得到利益集团内部的支持,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更不可能损害自身的利益解决普通老百姓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益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所以文章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层面对利益的具体作用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的明确利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