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的另一幅面孔·耿占春
2019-11-13
主持人语:
作为学术刊物的编辑,出于对当下学术研究和批评实践中文体形式僵化、问题意识缺失的担忧,在《作为“札记”的文学批评》中我曾试图以建设性的态度讨论这样的事情:在社会转型、文化激荡、历史峻急的时代里,“札记”是写作所应具备的尖锐的问题意识、紧张的精神状态及其采取的激进而开放的应对方式。它主要表现为如何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攫取自认为有意义的时代碎片并迅速做出判断。问题意识始终维持着“札记”写作过程中内在的紧张感。而正是这种内在的紧张感导致了“札记”令人印象深刻的形式感……“批评的本质在于札记”……在那篇著名的“札记”《反对阐释》中,苏珊·桑塔格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而我想说的是,相对于已经出现“体系硬化症”的学院批评,“札记”便是文学批评的色情学。
重新引用自己的观点,除了再次重申自己坚持的观念,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向耿占春这样的学者致敬。耿占春先生虽然深居学院,却是学院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多元、开放的文体意识和敏锐的问题意识的学者之一。“教师,文学家,道德家,文化哲人,强有力思想的鉴赏家,变化多端的自传作者……”苏珊·桑塔格之于罗兰·巴特的肯定,同样适用于耿占春先生。
主持人简介:
方岩,生于20世纪80年代。评论家,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第四届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扬子江评论》编辑部主任。近四年在各类学术期刊、文学刊物上发表文章50余篇、60余万字,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著有批评文集《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后记》;编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第五卷:1984—1987》《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第六卷:1988—1992》两卷,约60万字。曾获安徽省首届优秀硕士论文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第二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第五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第六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