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自在(五章)

2019-11-13孔灏

连云港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神仙孔子

孔灏

神仙好不好

天台山中有惆怅溪,其水清澈,其流湍急,似念念于心宛转欲语,似匆匆来去不问东西……山外的翻天覆地,山外的斗转星移,早就被这里的随便一片云忽略了,也早就被这里的随便一朵花忘记了,惟溪流两岸发生的故事,好像永远刚刚开始、好像永远没有结局,好像每一个瞬间都不是它自己,只是点点滴滴、点点滴滴地融化在惆怅溪的溪水里。

那一年山下来了两个青年,一个姓刘,一个姓阮;那一年溪边走过两个姑娘,一样的温柔,一样的漂亮。天底下,好山好水风花雪月,正当配好男好女神仙眷侣——呀,“来何晚邪”?呀,“贺汝婿来”!两个入山采药的男子: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资质妙绝……问:“来何晚邪”?应邀还家……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此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事,节录自南朝刘义庆所著《幽明录》)。后来的故事,是“酒酣作乐”、“言声清婉,令人忘忧”,是“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山中的六个月,是山下的七百年,当两个下山探家的男子再返回到山上想要找回曾经的温存和甜蜜,可是,人世间,又哪里能真的会有通向过去的路呢?只有惆怅溪,其水清澈,其流湍急,带走了那些双双对对的日子,映照出现在孤孤单单的影子……再后来,清代诗人袁枚专门为此作《惆怅溪六首》,先是感同身受地叹息道:“老住山中万事休,归期少算亦千秋。幸亏不遇神仙好,倘遇神仙我欲愁。”然后,又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一本正经地告诫大家:“劝君想作仙家婿,先要思量归不归?”

从曾经两两相依的幸福,到最后形单影只的忧伤,这样的感受,当然是对当局者刘晨、阮肇本人而言。作为局外人,我读刘、阮遇仙故事,倒是更多地读出了山重水复的生活中、那些柳暗花明的希望,或者是忠厚老实的本分中、那些龙天护佑的吉祥,又或者,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中、那些万物有灵的担当。如此,我们知道:朗朗乾坤、悠悠人世,无论日升月落、还是沧海桑田,也无论赤地千里、还是花好月圆,在我们当下庸常的生活之外,必有一种喜庆、一种幸福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山中,与我们的生活同在。所以,中国人心中的神仙,说到底: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家人。

这观点,《说文解字》早就说得很明白:“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释名》也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以“迁”释“仙”,固然可以说是“迁入山”;但是,“迁”之本意为“登”、为“升”,释为“飞升”似更准确。因此,一般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长生不老、飞升上天之人,即是神仙。如果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也可以说:那老而不死的山中之人,即是神仙。

看来,神仙之为朋友也罢、家人也罢,不是在天上、就是在山上,说明这神仙之于我们,虽然亲近,毕竟,在空间上和我们还是有着相当的距离。故,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五又有句:“世或疑神仙,以为渺茫”。按陆游他老人家因为牙痛之事,都竟然能在一生之中写作一百五十余首“牙”诗的创作态度来推论,恐怕在他的心里:神仙遥远且不说,那简直就渺渺茫茫、未必实有了!当然,也许这样的推测并不正确,因为他老人家毕竟也写过这样的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个被告知的“乃翁”若不是神仙,又怎么能听懂儿子“家祭”之所言嘛!

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读到过一个好玩的神仙故事:话说咱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五帝之首”黄帝统一天下之后,带领民众播种百谷,发展生产,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了各种器具用物以方便日用。如,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等。到了晚年,又采来首山之铜铸鼎。那铜鼎铸好之后,立刻就有一条龙自天而降,长须飘垂来迎黄帝上天成仙。黄帝他老人家也不推辞,身手矫健,一跃而起跨乘于龙背之上。接着,他的大臣和后宫的女朋友们共有七十多人也都一起蹬鼻子上脸地爬到龙背上,那真是既威风凛凛,又燕语莺声,集豪放与婉约于一龙之体,好不羡煞人也!这龙正待驭风云而上,不提防有一些位阶较低的年轻干部们抓住龙须不放,也想跟着一起飞黄腾达。最后,那龙倒是上天了,可是龙的胡须却也断了不少,那些攀着龙须想上天的人,都害龙害己地摔了下来。又据说,地上有植物名龙须草,即是断下来的龙须所化。

当年,我读《史记·封禅书》这一段,总是感觉司马迁同志在记录这件事情时,好像不是当作一件重大史实来记,也不是当作一个一般的故事来讲,他应该,是在写一篇好玩的寓言吧?结合这位仁兄的经历,特别是参照他在其名篇《报任安书》里的各种感怀,我想,这个寓言的主题大概是说:一个人无论是精神上的提升,还是世俗功业的建立,乃至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上的或穷或达,都应该取决于自己的德行和能力!这,才是正理儿。至于攀龙附凤以谋取职位、私利或抬高身价之事,或者能逞虚荣于一时,可是最终都将遗羞耻于万世!

话题扯远了,回来继续说神仙。话说黄帝飞升成仙,那么多人哭着喊着要跟上,为什么?或者说,神仙到底有什么好?《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家业破败兼被岳父坑骗财产,走投无路之际遇一疯疯癫癫的跛足道人,听那道人“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按这“好了歌”的逻辑,神仙之“好”,无非在于“功名”、“金银”、“娇妻”、“儿孙”云云,一概不管不要!所谓“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直以言之,则可说神仙之“好”,正在于其能够“了”。

可是,身为神仙,就真的能“了”吗?汉代王充的《论衡》一书记载:“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得道之人飞升成仙,版本众多,诸如仙居王温、城固唐公房、族阳许真君等等,这里说的是淮南王刘安的版本。但是无论哪一种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舍鸡犬,共同升天!连只鸡和狗都舍不掉,如此,又遑论“娇妻”、“儿孙”呢?这样想来,当年的黄帝和他的大臣以及红颜知己们,也算是为人之常情视角下的成仙者们开了个“好头”吧!

这种往世俗生活中实现的“神仙”,也有多种说法:比如北宋周邦彦之《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有句“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比如南宋陆游之《汉宫春·张园赏海棠作》有句“朱颜绿鬓,作红尘、无事神仙”;比如清末摄政王载沣书房所悬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等等,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神仙之“无事”的特点。但是,在《山海经》所载之海上三仙山之一的蓬莱阁,有清人龚保琛题的名联: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窃以为,唯此联中的“神仙”二字,方不负其超拔的地位,尊崇的令名!“忠臣孝子”者,能是无事之人吗?那才真是日理万机之人啊。孟子他老人家曾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从担当自己、美好自己,到担当天下、美好天下,一个人,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从“人”到“神”的飞升。如此之“忠臣孝子”,不以“神仙”名之,你待怎讲?

听说,现在的惆怅溪上,已经修了水电站。现在,那清澈而又湍急的惆怅溪水,既不讲述神仙的故事,也不回响情人的叹息;现在,在这个钢筋水泥的物质世界里,它们以自己的奔腾积聚力量,它们想要把这世界,变成更加美好的模样……

归与复归与

报载:江西某县有一时年41岁的县长,年富力强,才华横溢,虽然刚刚任职85天,却因勤政爱民、为政清廉深得当地百姓之爱戴。这天,他接到通知,说是市里有一重要部门的领导要来考察指导工作。根据惯例,他应该穿上正装、制定好接待方案规规矩矩地去迎候人家。可是,这位“上边”的官员大概是官声不太好,兼之粗俗不堪、不学无术,导致了这位县长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就向上级部门提出辞职,临了,还不怎么厚道地骂着街说:我,总不能为了那一点点活命的工资钱,就向这种粗俗不堪、不学无术的小人领导低头谄媚吧?

这县长!这家伙!后续报道接着爆料:此人不仅仅是辞去了县长职务,而且根本就放弃了公务员身份!而且,他这一去,还不是利用过去的人脉资源“下海”创业或是做了哪个民营企业的高参或顾问,他真的只不过是回乡种地而已!人问:他,是患有抑郁症了吧?人再问:他,是不是经济上有些不干净,正好就坡下驴的吧?人又问:他,恐怕是有“小三”逼着他离婚上位,而他对自己的身份有太多顾忌了吧?人还问……一时之间,各类媒体和微信朋友圈全部都在讨论这个热点新闻,说法纷纭,莫衷一是!直到最后,这人写了《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好家伙!他,原来是个诗人啊!这样的事既然是诗人所为,那么,当然不足为奇,须怪他不得!

也是!方今之世,太多的聪明伶俐、有识有为之人,不以诗人为正常人而观之者,本属正常。好在,辞去公职下乡种地的前县长陶潜陶渊明先生活在1600年前的东晋时期,应该倒是没有被当作异类。他在自己发布的新闻通稿上说:我呀,家里实在太穷了,种田的收入连糊口都难。而自己除了能写几句歪诗,又没有别的本领。没办法,只好当官去。可是当了官才知道,饥寒交迫虽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太多违背本意的各种作为,更是让人身心都倍感痛苦啊。算了算了,咱也甭受这个罪了!回去吧回去吧!自己家里的地都要荒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回去吧回去吧!既能和天地万物交朋友,又能在亲情之中体验快乐。再加上农民朋友古道热肠,教我何时耕种何时收获。让我呀,就活在这自然之中走完随性且任性的人生,又有什么想不通的呢?

这篇诗歌体的新闻稿,虽然写得轻松通达,但是以物欲深重如我辈者观之,却看得懂它背后的沉重曲折。记不清哪位作家讲过:一个可以直飞冲天、翔于四海的人,可能最大的障碍,是他现在的鞋子夹脚。作为诗人的前县长陶渊明先生之“归去来兮”,固然获得了其个人精神上的逍遥游,或者,还是付出了在物质生活上受“苦”受“累”的代价吧?但是,前陶县长“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毕竟,一个人最终归回到自己的田园、归回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自己,多不容易啊!

在距今2500年的春秋末期,也曾经有过一位老人家:他年幼丧父、家境清寒,却积极进取、发愤读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仁义礼智信皆为典范。中年之后,终于在一个诸侯国内出将入相、即将大显身手来实现自己“老安少怀”的社会理想了。可是,由于国君无道,小人作乱,他不得已只好又带着自己的学生们周游列国,教化天下。这一年在陈国,这位已经六十岁的老人在地图上鲁国的位置画了一个圈,叹息道:“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回去吧回去吧!俺们村里的年轻人志向高远,恰似文采灿烂的精美锦缎,多么需要别具匠心的裁剪啊!这位老人家,自然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的归去之叹,包含着多少对世道人心的感念、又包含着多少对兼济天下的承担啊!多年之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读《论语》至此句,该老和尚先是沉吟半天、默默无语,然后,一边口念“阿弥陀佛”一边在句下批注了八个字:“木铎之任,菩萨之心”。这意思是讲:孔子他老人家的归去之叹,乃是以教化天下为己任,那真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之心啊!也许,这位孔子孔圣人,他老人家应该是在所有感叹着要归去的古人之中,唯一无“我”的人吧?

比如,《诗经》之《采薇》篇有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遥想当日出征之时,杨柳依依如牵如绊;如今归来早已不是少年啊,唯有雨雪纷飞漫天!这里的“我”,是有多么寒冷、多么伤感啊。比如,西汉淮南小山之《楚辞·招隐士》中有名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虽然通篇不见一个“我”字,却以“王孙”之名来隐喻“我”,且极状环境之险恶、归去之急迫。这里的“我”,是有多么隐忍、多么不安啊。比如,李白有诗《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在春天,当你正想着归来的那一天,也恰恰是我在因为想你而肝肠寸断的那一刻。这里的“我”,是有多么温柔、多么忧愁啊。又比如,与李白同年出生的另一位大诗人王维有诗《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白如话,也明白如画。一个“送”字、一个“掩”字,让一座山成为一个人的过去、让一轮落日成为深情厚谊的见证。这里的“我”,是有多么真挚、多么深沉啊。

当然,要说古人之“归去”,更加不能不提苏东坡!这个有宋一代最为著名的诗人、迁客、吃货兼酒徒——喝醉的时候,他在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酒醒了之后,他又在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要搬家了,他说:“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当此去,人生的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月下自省,他说:“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送朋友回乡,他说:“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老苏其人,自称“居士”,这当然有他自己的道理:他的诗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境界。所以,你看:这家伙永远是“在场”的,但是,他也永远是能够立刻“归去”的。于是,他也就永远地避免了红楼梦中“好了歌”所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的结局。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调研时,以其火热的诗人情怀非常感慨地指出:“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如此这般的“乡愁”之论,就让一种“归去”,更加深刻,更加辽阔。首先,这“乡愁”当然是地理的:它是陶渊明的田园,它是王维的山中;但是,这“乡愁”同时又是文化的:它是李太白的诗情浩荡,它是苏东坡的洒脱豪放,它也是毛泽东主席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它是世道人心,它是家国天下……这样想来,再来看孔子他老人家的“归与归与”,若再说是“无我”的——那怎么可能嘛?他老人家无非是把天下人都当成“我”啊!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这样的“我”,是有多么伟大啊!

写到这里,忽想起七八年前去北京看孩子,当时他正在那里念书。那天中午,我们在一起吃饭。因为有别的诗友们在,所以大家喝得都很尽兴,也就结束地比较晚。出门后,他应该回学校,我应该回宾馆。他就送我和我的朋友们,走了一段。我说,回去吧回去吧,时间太晚了坐地铁不方便。他坚持,回去吧回去吧,我是晚辈,应该送你和叔叔们。当然,儿子最终听了老子的。于是,我就又和我的诗友们,看着他走,看他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其实他挺胖的,但是,在北京的夕阳下,在广阔的街道上,他的身影越来越小了、越来越瘦了,再拐过弯就见不到了……作为一个在他小时候经常揍他的、不合格的老爸,我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就流了下来。原来,这“回去吧回去吧”,既可以指向后走,也可以指向前走,既可以归向有深情,也可以归向有天下,但是归根到底:它说得,不过就是《中庸》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吧?不过就是说:去吧去吧,去做好那个应该的自己、不悔的自己吧!

游龙戏凤

少男少女两相爱悦,亦如英雄豪杰打江山,既要入得心,也要使得力,须是有情有义、有勇有谋之人,方能定乾坤、王天下。

所以,古圣先贤如文王、周公者,他们在演绎八卦之时,取“艮”卦和“兑”卦所分别对应的少男和少女之象,结合起来或为“咸”卦,或为“损”卦,无非是想要启示后人——要么,是有为者乐处其下,感应道交;要么,是柔顺者甘于奉献,损己利人。果真能够如此,无论上下,就都会有贞有利,皆大欢喜!

我小时候在乡下听故事,每每背不全甚或听不懂那些公子小姐之间你来我往的种种“关目”,却也常常会为一些莫名的兴奋和快乐所着迷。这,大概就是几千年以来,在中国民间的文化精神中传承下来的天清地宁的喜庆之气吧?

看京剧《游龙戏凤》,里里外外都透着既是明月清风我自知、兼且东家吃酒西家醉的这股欢喜劲!不过是只有两个人的一出戏,却热热闹闹地说着从前慢,说着杏花春雨江南,说着有个小镇,唤做梅龙。说是这梅龙镇上又有个小酒店,这小酒店里又有个小姑娘。说她小,也不小,来来往往的客人见了,每每还要尊她一声“酒大姐”——其实,她的名字,本来也是叫作李凤姐。

女孩子未嫁时,都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底气,支撑着她们那些让老人们每每不以为然的、关于将来美好生活的远大志向。这志向,在西方人,是来自她梦中的“白马王子”;在东方人,是来自她心中一直在等待着的“真命天子”。所以,那个风流天子正德帝的微服私访,也好比是春阳正暖时,谁家的俊俏少年却并不去游春,反是要在纸窗之下深情款款地给远方写一封信。所以,当李凤姐独自面对一个说话搭三搭四、手脚还有点不那么老实的军爷,她也是心无挂碍、自有笃定!特别是,那位军爷还自称:“我的住处与旁人不同”,是“北京城内有个大圈圈,大圈圈里面有个小圈圈,小圈圈里面有个黄圈圈。我就住在那黄圈圈里面呐”。凤姐虽然是身处小地方,却也明白,这家伙自称自己是皇子皇孙呢!她也是答得真巧,她说:“好像我认得你呀,你就是我家哥哥……的大舅子呀。”

无论是在恋爱还是婚姻之中,一个女子若真想跟你吵架,你当然永远吵不过她!这是当今生活中的真现实,也是几千年以来珍藏在民间的好情意。所以,几十年前,古龙写武侠,常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为什么?我想,这爱笑,就既是志向,也是情意。一个姑娘又有了大志向,又有了好情意,当然就是又聪明又善良,当然就会漂亮,当然,也就会天助、人助、四方神助!

古龙写武侠之前又几十年,一对玉人因共同出演《游龙戏凤》而互生爱慕、一剧定情。他英俊潇洒、温文尔雅,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塑造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并成为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的代表性人物。他,自然就是梅兰芳。自然,那个“她”,就是“冬皇”孟小冬。

或者,“冬皇”孟小冬算是不太爱笑的女孩吧?我看过她的一些老照片,美则美矣,却总是笑的不“开”,且眉目之间确有孤高清冷之气。据说她是极少数的不愿意谢幕的坤伶,而且,她的理由一点都不拐弯:“我演得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跟轻松看戏的人说谢谢?”

可惜,那么天造地就的两个人,也不过短短几年,说分手、就分手了。孟小冬在报上申明说:“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自己的事情,让不相干的外人来评价,本来就透着委屈。但是,她愿意承担着这种委屈,因为她想让世人们能够明白,在她“孤高清冷”的后面,那些被盔甲所护卫着的柔软。

明代破山禅师有诗偈:“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风萧萧,雨洒洒,飘飘黄叶止儿啼”。山说水说白云说,都是为了让迷路的小牛回家;风飘雨飘黄叶飘,都是为了让哭泣的孩子停下。“美丽总是愁人的”,但是美丽,一定会得到保护和珍惜吗?

很多年以来,很多人的心目中,杜月笙是上海滩上的所谓“三大流氓”之一。他绑架过宋美龄,派人暗杀过对立帮派的头目,在宋子文的家门前放过炸弹,在孔祥熙的家门口摆过棺材……但他也保护过张学良,帮助过素不相识的底层工人,在面对威逼利诱自己出任汉奸职务的日本人时,他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一个中国老百姓,碍于国家民族主义,未敢从命”!最终,他娶了自己心中的女神孟小冬。并且对人说:“我活了六十多年,对于男女之间的事体,向来只知道一个欢喜,根本不懂什么叫爱。现在我说出来你不要笑话我,直到抗战胜利的这几年,我才懂得爱与欢喜之间,距离大着哩。”

这“距离”,大概就是从梅龙镇,到正德帝那段西皮流水中唱到的“大姐不必细盘查,天底下就哇是我的家”的距离吧?其实,正德帝紧接下来的那段西皮流水唱得更加潇洒:好人家来歹人家,不该斜插海棠花。扭扭捏捏真潇洒,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据说,杜月笙高兴起来时,也是很能唱上几句的,但他平时不唱。或者,那“抗战胜利的这几年”,也好比是他的海棠花了。那时,他在春风里有点怕人笑话似的,欲开口又未开口,却还是把头低下了,连带着,把腰也低下了。

毕竟,他和她,都老了!

孔颜之乐

孔子爱笑。或问,何所据而言之?我答,看《论语》嘛。一部《论语》,开篇就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高兴!朋友来,高兴!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因为自己有了这样的君子之德,高兴!从孔子这一连串的三个高兴看来,民间故事之唐伯虎点秋香,所以源于秋香三笑而不是一笑二笑或四笑五笑,岂不正是象征了民间的好情意,出自圣人的好情怀?

那么,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如何?这还用问吗?!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修养是多么高啊!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他学道行道的内在的快乐。颜回的修养是多么高啊!

因为圣人说过:爱笑的小伙子,修养是多么高啊。所以,后世的武侠小说作家古龙临摹了一句: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这一天,孔子到武城县,一进城就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这“莞尔”二字,把个孔子的浅笑,写得多么妩媚、多么意蕴深长啊!当地的县长,正是孔子的高足言偃,这老实孩子恭恭敬敬地回答完老师的“牛刀”问题后,孔子说:“小伙子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逗他呢。”想来,这句话一说完,老夫子更当有破颜一笑吧?

这一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位学生,陪着孔子闲坐聊天。孔子说,如果有人懂得你们,并且给你们机会,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那素来莽撞的子路又是脱口而出,抢先作答,孔子听后,当即“哂之”——那微微一笑之中,当有一种所料不虚的笃定,略带揶揄的暗示,见怪不怪的宽容,爱之惜之的无奈……在忠厚长者的智慧里,又透着绿鬓少年的顽皮。想来,那孔子的一“哂”,不仅仅是对子路的,或者,也是对自己教学成果的一种反思吧?

这一天,孔子非常感慨地说:“吃粗粮、喝白水、弯曲了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啊!如果是行不义之事而得到的富贵,我只把它看作是天边的浮云”。他讲这话的时候,笑了没有,书上没记载。想来,他老人家应该是笑着说的吧?他,既是高兴着自己的“乐在其中”,也是轻蔑着那“不义而富且贵”,于“神马都是浮云”的透彻里,就把那满是嘲讽地一笑都留给了遍地的蝇营狗苟之徒。

后世儒者,喜欢讨论“孔颜之乐”或“孔颜乐处”。孔颜之乐乐在哪里?乐在自己的弟子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真是让为师者信心满满啊!而且,学生们也着实争气。比如曾子所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把个“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理解得全面而又深入;孔颜之乐乐在哪里?乐在老师刚讲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就有学生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就有学生颜回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孔子之所论述,悲智双运,他知道人会犯错误,他更知道:人,会改正错误;孔颜之乐乐在哪里?乐在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请教者正心诚意,施教者对境当机,师生之间言笑晏晏,满室生春;孔颜之乐乐在哪里?乐在“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对一个名叫颜回的学生讲了一天课,这家伙像个傻子一样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可是等他退下之后,老师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论,发现其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还能有所发挥,这家伙原来不是个笨蛋啊!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瞬间爆棚……

更多的时候,孔颜之乐,纯是日常。比如,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这就是个孝子在说着自己的本分中事嘛!但喜中有忧,正是智者之乐。比如,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是智慧。”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乃有隔山打牛之效,正是勇者之乐。比如,子夏问:《诗经》上说:可爱的笑脸多么漂亮,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只有在纯白的底子上才有这灿烂的色彩楚楚动人!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就像绘画一样,一张白纸上才能画出最美的画。子夏领悟说:“礼”,就是“仁”这张白纸上的色彩,对吗?孔子说:启发我的就是你子夏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诗经》了。鸟飞鱼跃,万物欣欣,正是仁者之乐。比如,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谆谆教导,殷殷厚望,正是师者之乐。哪怕是在射箭的时候,孔子都能有所发现: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功夫够不够。一句话,孔子的日常,不过是一样的吃喝拉撒睡,可是因为有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样的花草,就有了两重的春光。唐人诗句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正是描绘那孔子,对于新天新地新人新事的亲近和喜气吧?

又一天,孔子问子贡:“你跟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答道:“我,怎么敢跟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就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想来,这一句“不如他”,是对未来的展望中,有着多少压抑不住的快乐啊!

孔子爱笑。所以,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在陕北民间,青年男女唱情歌,有一句歌词唱到“山在水在人常在,咱二人什么时候把天地拜?”这歌里面问的,也可以理解成:咱二人,什么时候,能像孔子那样的快乐啊?

寄生草

连云港市地处黄海之滨。小时候去海边玩,在沙滩和海边的岩石缝里,常看到寄居于螺壳内、长得像虾更像蟹的东西,大人说那叫寄居蟹。这些寄居蟹初生下来都是独体的,略长之后,会寻一个合适的海螺,弄死、撕碎,然后钻进去,就有了一个又环保又坚固的可以移动的家。目前,全世界有将近1000个品种的寄居蟹,中国约100种,且多为暖水种,只我们黄海这里有少数冷水种。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于“寄居”二字,大多心中排斥。因为我们所读的书所受的教育中,一切不劳而获者,都是“寄生虫”,既可耻,又反动。寄居蟹,正是典型的“寄生虫”吧?到了高中时读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上来就是一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不禁掩卷长思,感慨良多,所谓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原来,人,才是天地之间最大的寄居者!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府为宝钗做生日。受贾母之命,宝钗点的第二出戏是《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他:“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得极妙,你何曾知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整部《水浒传》中,最是有情有义、有声有色、敢爱敢恨、光彩照人的形象当属鲁智深!当年,眼高于顶的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时,就把鲁智深列为一百单八将中的上上人物,又豪情万丈地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这“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几句,叫人读了,也真是感慨万端,深以为愧!乃至为耻!

细究寄生草,那本是与寄居蟹类似的一种寄生植物,依靠叶绿素独立生活,主要依附于寄主吸取土壤养分。在这里,却是个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老鲁唱此曲,正是把打死恶霸郑屠,避祸在五台山落发为僧,因醉打山门闯祸,师父智真长老无奈只好把他遣往别处的过程,清清楚楚地交代了一遍。这“交待”,还不仅仅是对观众与读者叙述故事,更是给师父智真长老一个说法:“没缘法转眼分离乍”,是表达自己对长老的感谢和歉意;“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剖白自己对于前尘后事的感悟和心迹;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更是来去自如,磊磊落落,英风飒飒,豪气干云!每听此曲,常常想起金庸《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的一段话,其时,他正准备结果一个死有余辜的恶徒之狗命:“不错。老叫花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辈。老叫花贪饮贪食,可是生平从来没杀过一个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好一个鲁达鲁智深,果然是其行也达、其智也深啊!

到得《水浒传》第九十回,宋江和鲁智深来见智真长老,长老一见鲁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后世观者,多认为长老以反语来斥责老鲁的杀人放火。以我观之,这“不易”二字,未必不是对其“杀人放火”的褒奖!为什么?请参考上面洪七公的回答。若说武林中人不足为证,好!请看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

南泉普愿禅师座下东西两堂的僧人争要一只猫,正好让他看见,普愿便对大家说:“说得出就救得这只猫,说不出就杀掉它。”大家无言以对,普愿于是杀掉了猫。赵州和尚从外面回来后,普愿把经过说给他听,并问赵州说得出否?赵州和尚听了,脱下鞋子放在头上就走了出去。普愿说:“刚才若你在场,就救了猫儿。”

试问,这南泉若不斩猫,难不成还去斩那两堂僧人?这赵州若不颠倒,难不成还去让那天下的人们永远都是“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如此,鲁智深所唱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又岂能真的是一个摇滚中年在唱自己的“一无所有”?当一个人把无所牵挂当成自己的全部,不正是已经抵达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空妙有之境界?也如此,当那水浒故事临近大结局之际,鲁智深在杭州六合寺忽听得钱塘江潮轰然而至误做刀兵之声时,乃从容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于是,智深和尚怡然坐化,正是流水今日、明月前身,纵然是无刀可放,偏这里立地成佛!

成佛成菩萨这种事,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可能有点太遥远。毕竟,鲁智深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太过峻烈,难解难学。但是,小儿小女固然“未解忆长安”,即把那“今夜鄜州月”“呼作白玉盘”,却是理所当然。比如,就在这宝钗庆生的酒席后,凤姐笑说有个小演员“扮上活像一个人”,在场之人多心知肚明却不说破,唯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这边厢急得宝玉“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结果,当时就惹恼了史湘云。于是,私下里宝玉拉着湘云赔罪说:“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他恼。谁知你不妨头就说了出来,他岂不恼你。我是怕你得罪了他,所以才使眼色。你这会子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而且反倒委屈了我。若是别人,哪怕他得罪了十个人,与我何干呢。”又说:“我倒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外心,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践踹!”

当时,宝玉自然不知:这“叫万人践踹”的心,和那“舍身饲虎”的心,和那“斩猫救猫”的心,和那“杀人放火不易”的心,可不都是相同的一枝寄生草?

猜你喜欢

神仙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自主
神仙鱼
神仙小虎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神仙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