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

2019-11-12周康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保护

摘要:旧社会称杂技属于“难登大雅之堂”的戏耍,可随着我国时代的不停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概念被提出,让人们对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杂技拥有了更高的认识,在现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中,我们怎样保护并发展我国的文化瑰宝,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需要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努力和研究。

关键词:杂技文化;保护;产业发展

一、前言

我国的杂技艺术传承至今,历史源远流长,属于华夏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先后产生了很多家喻户晓的杂技之乡。这些地方的人们随性洒脱,不管是在田间,还是街边,或是挺远厨房,均能够成为杂技的舞台。这些杂技之乡甚至流传着“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若论耍杂技,人人会两手”的民谣,这就是对杂技文化生态最美好的描述。

二、目前杂技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杂技人才的模式出现问题

近些年来,《岩石上的太阳》等众多大型杂技剧目的出现,让更多的国人体会到杂技这门传统艺术存在的独特魅力和力量,但我国深入的了解才得知,这些剧目的表演者虽然都是我国人民,可导演和创意的队伍却是外国人,由此表明,我国现如今的杂技人才培养方面还仅限于一线的表演者,目前对杂技表演有关的灯光、服装、舞美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急缺,导致我国的杂技文化生态缺少独特的特点,对杂技事业未来的本土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以往的杂技市场被打破

我国杂技市场的发展情况虽然呈现着良好的趋势,可随着西方杂技团的进入,让杂技市场出现了新的严峻挑战。譬如:我国相关杂技剧团和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合作之后,其他得杂技团受到的影响日益提高,许多剧团的优秀人才都选择了跳槽,迈向了更有发展的剧团,向着自身的“太阳梦”前进。每个人的追求我们无法改变,可剧团并未因此进行改革创新成为最严重的问题。现如今,杂技界相关人士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就是针对那些财力存在不足的杂技剧团,在现如今的市场环境中,究竟是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创新,实现共赢,还是一成不变,逐渐迈向消逝呢?

三、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一)加强对杂技人才培养的重视

中国的传统艺术杂技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培训,杂技在过去的很多年内虽然和表演、歌唱等相关艺术教育事业进行比较,生存条件非常恶劣,可其依旧以非常顽强的意志进行发展,由此表明杂技教学存在的重要之处。杂技在过去的教育通常是家人相传、家族传承等形式,这样的教育方式颇为重视地缘和血缘之间的联系,其对于杂技自身来讲属于一把双刃剑,由于其不仅可以让部分杂技艺术获得保护和传承,还能约束其迈向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为了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应该不停地进行教育模式的改善,现如今,杂技教育正在向着该目标不停地发展,包括公立杂技学校和民办杂技学校两个形式。

举例说明: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学院,作者在调查访问学校的教师得到一些资料,本校虽然是中专学校,可其在办学的规模和理念方面拥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作为独特技能培养的杂技,对学院年龄拥有非常苛刻要求,因此,这些学院在学校时间也很短。

充分结合以上调查内容,作者建议在进行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时,应该注重教育培训力量,第一,把杂技教育正规化,新城学年制,依照学生不同的体制特征开展不同的培训项目,让学员的训练效果更为显著。第二,需要把校外的表演当作教育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普通的大学教育不同,杂技教育的目标就是为杂技舞台培养更多的优秀表演人才,为此,经过实践表演能够让学员充分感受杂技表演的魅力和力量,还能检验自身在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之后的学习创建明确的目标。

(二)注重保护退役人员和本土化人员

首先,为杂技学校聘用杂技舞台优秀的退役者或本地杂技艺人。虽然这类人员的身体素质不能再次进行杂技运动,可他们具有丰富的杂技舞台表演经验,他们为杂技的初学者介绍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训练技巧,能够让学员少走很多弯路,比理论知识用处更大。

其次,不同地区的文化宣传机构也能聘用这类人员,当作杂技文化的宣传大使,退役人员虽然不能再次参加高强度和高难度的杂技表演,可以为学员传授杂技舞台表演中技巧性的知识,在原有杂技节目的基础上进行改变,能够在部分旅游地区实施宣传表演,让更多的人对杂技不属于“街头艺术”进行了解,其包含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最大限度地让大多数儿童对杂技充满期待,为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新时代,新发展。随着我国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凭借着其特殊的地域文化、丰富更多的人才储备与深厚的群众基础,让我国杂技生态文化换发更强的生命力量,在新的发展中不停地創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周志平,庞青月.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J].河北学刊,2018,31(02):219-222.

[2]庞青月,周志平,杨洪志,杨双印,王雪笛,侯堪茂,许培韬.吴桥杂技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11(01):50-53.

[3]周志平,侯堪茂.吴桥杂技文化生态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其保护[J].大舞台,2019(04):22-23.

[4]何爱.基于民族文化生态的传统杂技艺术传承保护路径[J].戏剧之家,2019(01):43.

作者简介:周康,阜宁县杂技团。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保护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