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响器咯嘣
2019-11-12吕江
吕江
【内容提要】琉璃即玻璃,在中国起源悠远,历史绵长,琉璃制器工艺发展分门别类体系齐全,代代相传的匠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磨练出各类制器绝技,是中华民族手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中琉璃咯嘣这种民间玩具极其独特有趣,在乡土文明的进化历程中格外朴实、淳厚、神奇,却因制作的高度个人技术化特点和小巧不起眼容易被风起云涌的社会演进所忽略和遗忘,成为现在的非遗绝活。记录和关注这种制器技艺是为了推广和普及,有了推广和普及才有助于这类绝技的延续和传承,维护国家传统手工艺文明的文脉和体系完整。
【关键词】琉璃 响器 手工
“咯嘣”也被叫作“咯嘣嘣”,该说法属山西晋中常见地方叫法,北京人则叫“噗噗噔儿”亦或“卟卟噔儿”“响葫芦儿~倒噎气儿”,在山东济南一带又被称为“鼓子”,在甘肃兰州则又作“乒乒乓”“哈哈笑”等,是一种由匠人按传统方式手工制作的琉璃响器。重量很轻,适合手把玩,形制上通常为一根渐粗长管,一端头部接有一大头空腔,其形如卵,型制独特,玩时需依靠人为鼓动口腔所发出的吹吸气流通过长管来振动空腔底部琉璃薄壁,使其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音波,再凭借该大肚空腔的音箱效能产生共鸣发出连续的富有节奏的“咯嘣、咯嘣、咯嘣”音,音色干脆而纯真朴实,节奏明快、简单明了,大肚空腔琉璃薄壁形成微抖动而不碎,薄而富有弹性,如同鼓膜振动。然而“琉璃咯嘣”由于是薄玻璃制作,吹吸时很有讲究,用力太弱不出声音,用力过强节奏过猛也是会破损的,因此这是一种把玩需要一定技巧性的民间带音乐功能的玩具。据传该玩具远在明代已经流行,尤其随山西晋商文化传播分布。因为价格低廉、好看好玩又声音清脆悦耳而深受欢迎。每到春节行销一时,孩童和年轻人们手持这种晶莹剔透的琉璃制品,大街小巷四处都可以传出清脆悦耳的“咯嘣,咯嘣嘣儿”声,成为人们甜蜜温馨的记忆。『日时期晋商们遍及全国行商谋生,很多要隔几年才回一次家乡,难免心怀思乡情愫,一支“咯嘣”虽然价廉,却可以是他们立刻感受到魂牵梦绕的乡音,这对常年外乡漂泊之人的意义是难以言述的。
“咯嘣”在百姓生活里扎根,成为地域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组成和代表符号之一。中国各地类似琉璃咯嘣的手工制品基本都源自山西交城,在山西全省乃至全国都堪属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绝活。山西交城是吕梁市的东大门,也是太原的近郊县,地属山西中部、黄土高原腹地,是一个有着红色传统的革命老区。山西境内煤矿资源储量丰富,这是山西自古窑火炙烈的首要原因。在中国陶瓷史上山西有平定窑、介休窑、榆次窑、交城窑等著名的古窑,烧造砂器、陶器、琉璃器、釉器等素为传统。交城窑更因烧制出我国最早的窑变釉瓷器“花釉瓷”而享有盛誉,烧造匠人们积累了丰富且不外传的窑火经验和原材料配制技术,对原生矿物的提炼、窑建的研发、器型的研发归类、不同器型制造技术、退火工艺等都达到高超水平,为咯嘣匠人们制作琉璃咯嘣所需的特殊结构火窑提供了传统的手工垒窑技术、原材料配比技术、制作技术等技术储存优势。这里可以从一个历史背景感知到琉璃咯嘣制作的地域历史血统的存在。据传山西吕梁市交城县夏家营镇覃村是“琉璃咯嘣”原始产地,迄今约四百年的生产历史,这和山西吕梁的另一个矿产资源有关,就是铝土矿,铝土矿含二氧化硅成分较高,铝硅比超过半数,硅对烧制琉璃器非常重要,另由于石英矿、铁矿等矿产资源的丰富蕴藏,都对交城琉璃的烧造在原材料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正是地利、天时、人和三要素的齐备,成就了《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上布政使丁陈管见>里记载的“即以晋论,各处之绒毛,阳城之丝茧,交城之玻璃,潞城之草帽辫,我之售于他,获利甚微……”所描述的交城玻璃的盛名。
经历代传承生产的交城琉璃咯嘣,其产品流传于全国汉族各区域,而以黄河流域较为突出。此时的琉璃咯嘣不仅作为民俗玩具供人赏玩,也被当地百姓作为一种祭祀礼器——“河灯”来使用。追寻其源来,由于各朝代政权需要,黄河作为重要运输河道具备重要特殊功能,历代对黄河的治理和改造一方面便于保障河道畅通和运输能力,一方面也造成违背自然规律的严重灾害患疾,林木植被的破坏和河床底部泥沙的淤积抬高等等因素都在增加河道治理的难度。明代兰阳县人许廷弼在《次渡黄河有感》一诗中描述:“排空猛浪飞危螨,震地威声起浩波。”[1]长垣县知县张治道在大堤记录的感受:“每一临眺,见其巨浪洪浸,骇心眩目。时日之间,盈缩百变。其来无御,其去无迹,若神灵为之者焉。”[2]这些文字记录不仅表现了黄河的气势和威慑力,更表达了当时人们内心对黄河威力的灵性认知和神秘论观点。在大自然的宏观壮阔面前,人类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与贫弱,甚至心怀恐惧与怯服。当治理难度超越了当时人们的能力极限,人们便延续起自古的巫祈手段来祈愿膜拜,而黄河流域的河神信仰因此产生,如黄河神大禹、河伯及支流之神台骀、龙王、商汤、关公、药王、财神等都成为祭祀河道供奉之神,并由此形成愈加完备的祭祀礼仪及祭祀用品。在宣德、正统年间,河南、山西巡抚于谦的文集里有两篇祭河神文[3],可见黄河泛滥成灾时,除了人力所为,希望借助冥冥之力已是常见举动。祭祀活动仪制完整,除加封河神封号并建庙祠献牲纳供外,也有载歌载舞的神社活动,其中一项便是放河灯。如山西榆次西窑村每年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晚,就会有放河灯活动,象征一年365天的等数河灯,另加象征天地的两盏灯,共367盏灯尽数全部放入水中,一一在潇河中顺溜漂下,潇河是黄河支流汾河的支流,由“小河”谐音得名,古名“洞涡水”,又称“同过水”“徐水”,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的马道岭,流经寿阳、榆次、清徐县的王答乡,于太原市南郊区刘家堡乡洛阳村南注入汾河,两岸多系平原区,土地肥沃,农业灌溉受益较大,该流域历来属农业较发达地区。这些河灯随河水起伏,灯火映照河水格外美丽,两岸欢腾,这便是有名的西窑放河灯仪式,是当地古老民俗之一。所放河灯除常见纸扎河灯外,也有草编、皮制等等其他材料制作的灯,其中,随着琉璃咯嘣的普及也陆续出现了用咯嘣作河灯来放置河面。由于琉璃咯嘣薄壁中空,重量极轻,有一端大头空腔,中空的咯嘣由于自身形状带来的体积和其中所包含空气的体积总量导致其排开河水的体积产生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即咯嘣的排水量足以使之浮于河面不沉,如同船舶结构令其浮于水面之理,在咯嘣空腔内放置香蜡火烛也依然可以安浮于河面随河浪漂浮流走。由于咯嘣的琉璃材质轻盈坚固,水浸不湿不透,比起纸扎河灯更耐水,可以漂浮时间更久距离更远,又因琉璃的透明性,点上香蜡火烛后比起纸扎灯更透光更好看,于是琉璃咯嘣便成为祭祀用河灯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今天的黄河流域放河灯习俗依然存在,但五彩斑斓的塑料灯、电子灯的出现虽体现了时代性,却又令人分外怀念和担忧如琉璃咯嘣这样的承载着历史文化血脉与气息的手工艺产品。为了不使这些带着满满手艺味道的历史产物完全被崭新的替代品所湮没,作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一门绝技,琉璃咯嘣技艺于2007年1月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琉璃咯嘣通常分为平底形和葫芦形两类。底薄如蝉翅,且略凹,体大到一尺小到一寸。除此之外琉璃产品还有云流品、啧啧、三号子、常兴、七璃、九璃、吊花、改号、老改、野毛、人头、寶莲灯、喇叭、茶壶、酒壶、水烟袋、山山壶、鱼缸、盘龙壶等二十多个品种。201 4年咯嘣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传承人高世俊先生还自行研发了四方、莲花瓣、琉璃塔等新形态,其中层数可以由三层至十三层的琉璃宝塔系列已申请专利,琉璃塔形取自建筑塔,逐级大小渐变的空腔,体现了高超制作水平与技巧。
琉璃咯嘣由于用琉璃制作,材质透光性好,晶莹剔透,光线下斑斓闪耀,为迎合年味于春节时行销,作为一种节日性玩具多为绛红色琉璃,亦有黄色,透过薄壁看出去世界都是光闪闪、红彤彤的喜庆味道,令玩过的人记忆深刻。琉璃咯嘣的红黄颜色与制作工艺有关,因常见在琉璃料内添加铜屑、铁屑等发色金属料而显色。
琉璃咯嘣制作技艺及工序复杂繁多,可以批量生产但不用机器和模具制做,纯手工依赖工具完成,使用工具多为自制或专门打造。融料的专用坩埚土炉因结构特殊性必须由匠人亲自用砖和粘土砌就,制造过程不砌烟囱,无需鼓风,完全沿袭传统的家庭作坊模式操作,火炉中间放置坩埚,所有原材料盛在坩埚里完成融化过程,其中按传统方式常含有废玻璃、纯碱、银石、硝酸钾、铜、硝、硼砂等原材料。炉火在1000摄氏度高温熔化开所有原材料成高温液态,适温时沾取溶液转接到特制的铁制玻璃吹管上,不断旋转吹管边吹边利用重力让琉璃料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囊,再使用自制加工工具按传统手工艺依次推、转、吹将蛋形空囊的末端制成规则球形,并运用半熔半凝技术再把圆球囊吹转成满意的葫芦形囊,将其在洁净平板上反复墩压、试吹,最后将成形器从铁制吹管上用剪刀剪下放入冷却房逐级冷却成型,变成一种极薄的玻璃响器,用嘴一吹一吸,气流进出,连续不断鼓动下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清脆悦耳,富有节奏。整个制作流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对琉璃料温度火候和状态的掌握,对手工艺人而言是硬功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且难以言说和文载,只能师徒身教心悟、勤学苦练方可掌握传承,这也是难以机器制造的原因之一。
如今传统的琉璃咯嘣工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由于时代发展,琉璃咯嘣存活发展的文化和商业空间如同其他很多传统手工艺那样受到压缩,高度手工艺性的内质加上销售成本与利润比的商业因素,决定了琉璃咯嘣目前暂无法用机器批量制作。在山西交城,目前掌握这种手工艺的只有覃村的两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傅。两位老师傅一天大概能生产700至800个琉璃咯嘣,但是市场在宏观上正在逐渐萧条,除时代发展带来众多电子文化产品和娱乐新模式外,也有很多现代家长出于对自己孩子的强烈保护心态,生怕孩子玩琉璃咯嘣因易碎导致危险,这样就导致消费人数的降低,销售利润微薄,仅靠做琉璃咯嘣难以生存养家,加之该制作技术历来有“传儿不传女,传子不外人”的守密传统,甚至有因各种原因迁徙在外乡的匠人都不会传给亲子,就为守密不外泄这一绝艺,各类因素的集合导致现状下年轻一代也极少有意愿学习传承这一手工技艺,毕竟手工琉璃制作在地方上还是环境简陋艰苦,污染大,费力气,不挣钱也相对闭塞。琉璃咯嘣的衰败是经济市场冲击的必然,覃村村民大多转行做其他玻璃工艺和产品。正是为抢救这一珍贵地方手工艺遗产,交城县成立了传统玻璃工艺研究会,拨出专款大力扶持帮助健在的老匠人们,并打算建设传统玻璃工艺博物馆和申请设立保护基金,与匠人们和对该技艺喜爱并支持关注的各界人士们一道为延续保护这一绝艺而努力。
琉璃咯嘣以其独特的制造工艺、稚拙朴素的造型和珍贵的民俗文化价值,在几百年的时光里,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节日性音乐功能玩具,与对联、年画、剪纸等一起成为中国北方乡土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的符号,这个精彩的小符号在乡土文明的进化历程中格外朴实、淳厚、神奇、又接地气,却又极易因制作的高度个人技术化特点和小巧不起眼而被风起云涌的社会演进所忽略和遺忘,成为现在的非遗绝活,记录和关注这种制器技艺是为了推广和普及,加强对此技艺的宣传和推广普及将有利于对文化遗产的抢救,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建设符合法律法规的良好保护氛围,促进艺术院校及科研院所和传统技艺的协调互助合作,充份挖掘其价值,结合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大力创新琉璃咯嘣的新的艺术形态,在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体系框架内做好传统技艺的高附加值开发,同时做好相关老匠人们及工艺、作品的文字、图片、音影资料等多媒介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与保存归档,利用新时代互联网的传播来让更多有识之士了解关注这些珍贵的文化血脉,有了积极的推广和普及才有助于这类绝技的延续和传承,更好的维护国家传统手工艺文明的文脉和体系完整。
注释:
[1]《嘉靖-阳县志》卷一《地理志,河渎》。
[2]《嘉靖长垣县志》卷一《地理山川》。
[3]牛建强:《于谦与明宣德、正统年间的河南地方社会》,《明清论丛》第7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