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段木银耳创新种植技术的探索
2019-11-12李金勇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餐桌文化成为人们饭后讨论的话题。银耳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著有“长生不老药”之称,其营养价值颇高。最为有名的还要属通江段木银耳,通江银耳性平,味甘、淡、无毒,具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安神、强心健脑等作用,它既是名贵的营养滋补佳品,又是扶正强壮的补药。本文就从银耳创新种植技术来分析,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通江段木银耳创新种植技术的成功经验进行探索。
关键词:通江段木银耳;创新种植技术;探索
当前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最大挑战就是菌种和种植技术的挑战,菌种质量是制约通江银耳至关重要的因素,做大做强通江银耳产业发展,与菌种密切相关,菌种直接关系到银耳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到耳农的切身利益和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到全县银耳产业的发展。为提升段木银耳的产量,创造更多的食用价值,现将段木银耳优质高产创新种植技术要点作如下探索。
一、银耳种植技术现状分析
银耳生长必须有伴生香灰菌丝,传统制种技术由于两种菌丝生长不同步,接种时靠人工搓散拌种,容易造成第二次污染和菌破坏,接种后死穴或瞎穴等现象严重,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再加之传统的菌种生产机械设施、设备、仪器、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过程、业务素质、生产方式、方法、配方已经严重制约了银耳菌种的质量,必须加以改进。急需引进菌种生产的高科技专业人员进行生产菌种,从源头和技术上保证菌种生产的质量。在常规段木银耳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系列的创新性技术改进,不断改革创新传统种植方式,根据气候和环境的改变研究银耳的创新种植方法,以便更加深入的进行了解和推广种植。
二、银耳创新种植技术简析
在进行通江段木银耳创新种植過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其种植优势,创新种植技术和方法。在种植中需要专业的种植技术做辅导,健全种植体质建设,从思想上落实,实行可行性发展策略,从而促进种植技术的创新发展。
1.气温湿度升高,必须早砍耳棒
全球气温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环境影响着生物,生物改变着环境,环境在改变,生物在变化。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不少食物链逐渐断裂,再加之三峡电站蓄水以后,通江局部地方的空气湿度相对增大,极端高温天气增多并提前,形成恶性循环。前期银耳段木架晒的时间增长,传统的砍芽子山的时代已经过时了,要想银耳高产,必须在树木休眠之后至树木发芽前提早砍棒,砍后10-15天左右再进行剃枝,截段,一般截成1米长度,以利于营养物质充分吸收至树干。在树木的选择上如果是粗皮需要提前采伐,(粗皮木质紧密,含水量高,细皮含水量低,木质较疏松),粗皮在农历十月底至冬月初采伐为宜,细皮可适当晚砍,细皮在农历冬月初进行采伐。因为银耳是一种木腐真菌,必须在青杠段木干燥和组织细胞死亡后才能正常出耳。
2.打孔接种管理,技术有待改进
在打孔方面要根据段木直径的大小不同孔径要增大,孔径一般为1.6-2.0 cm,粗皮青杠树头的皮厚度至少1 cm,钻孔深度应深一点,应在2.5 cm左右,故大棒孔径要1.8-2.0cm。钻棒时增加孔隙的总体数量,因为银耳必须有孔隙才能长耳,一根耳棒打孔平均按4排计算,每排多钻3个孔隙,就可以多出12个孔隙,按40%出耳率,一年平均按采8场耳计算,那么一根耳棒就可以多出24朵银耳,有利于提高银耳产量。
接种前段木应有六、七成干,断面出现放射状或鸡爪状裂痕,刀口变黄,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选择晴天气温稳定在8~16℃时提前接种,不易感染杂菌,而且出耳早,延长生育期,躲过高温出耳,提高单产。在接种时要对接种人员双手及接种工具消毒,将银耳菌种掰成小块接种到木段打好的孔中填满、压实,接种后尽快放到发菌堆内,及时盖膜,轻拿轻放。
3.创新双堆发菌,效果十分明显
首先,在地面放上平行摆放2根枕木,间距60 cm,在发菌堆两头枕木上以“井”字型码放耳棒,前期为了增加堆内温度,中间直接堆码即可,顶部码成龟背型,用无滴塑料薄膜覆盖发菌堆,大、小径、粗细皮耳棒分堆排放为宜。前期低温时高度以140-150cm为宜,堆长以15m为宜,在后期温度升高时高度降为100-120cm。
提早接种在事先搭建好的银耳大棚内采用双堆发菌发菌的方式,前期低温时可有效提高堆内发菌温度,晚上可用升温块,进行人工辅助升温,后期高温时在棚顶适当加盖草帘遮阴,或者在棚顶上直接喷降温剂降温,这样可提前一个月接种,提早出耳,避开高温时出耳。发菌期40~60d;接种时间早,温度偏低,发菌时间可适当延长;发菌后期注意遮阳、通风,防止高温烧菌。堆内前期湿度控制在75—80%之间,中期控制在70-75 %左右,后期控制在80—85%之间,在翻棒时,根据耳棒的干湿程度,对耳棒进行适当补水,有利于银耳菌丝生长。
4.翻棒结合补水,保障发菌良好
翻棒时给耳棒补充水分,具体做法是将耳棒上下、内外相互调换位置,使耳棒发菌均匀。在20-25d左右第一次翻棒,30-35d左右第二次翻棒,40-45d左右第三次翻棒。在发菌期间要根据耳棒的失水情况做好相应的补水工作,发菌三周后耳棒上的水分流失严重,结合翻棒必须补一次水,发菌五周左右再补一次水,进棚前三天补大水1-2次。值得注意的是要根据耳棒木材的选择遵循:细皮多补水,粗皮少补水。生产发菌结束,以耳棒断面菌丝体长至木质部中心位置时、发菌时间55-60天后且30%以上耳棒出现耳芽时为完成集中发菌。
5.创新建修耳堂,提升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段木银耳栽培技术的改进与应用研究,总结出一套全新的创新种植银耳的模式和方法,在全县耳农中进行推广和运用,将试验成攻的地坑式创新种植银耳的方法在全县推广,即在地面挖深度为1-1.5米左右的地坑,在上面搭建耳堂,先期在棚顶覆盖草帘,后期利用在棚周提前栽植的南瓜、扁豆等藤蔓作物牵到耳棚顶上,达到自然遮阴降温的目的;改传统的外架遮阴网为大棚顶上覆盖草帘,前期盖一层,后期逐步增加到二至三层,中午高温时采用人工喷水将草帘打湿,棚内温度可在短时间内可降低3-5度,以确保银耳正常生长,比普通遮阴网省时、省外棚材料、省人工,节省费用约30%以上。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通江段木银耳种植过程中,要想实现种植技术的创新就必须认识到银耳的种植过程。只有从创新种植技术入手才能真正的实现高产、质优。另外,创新化的种植技术需要在种植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从而保证种植技术全面化发展。
作者简介:李金勇,男,汉族,四川通江人,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高级林业工程师,特长食用菌,通江县涉农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科技人员,四川通江漫山红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通江县第十届政协委员会委员、常委,秦巴山区科技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