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2019-11-12赵平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高职生实效性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高职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缺乏自信、人际交往受挫、就业压力时刻困扰等问题。据此,提出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提升家校育人合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发挥自媒体的优势。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创新;实效性

[作者简介]赵平(1974- ),男,安徽颍上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0-0109-04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號,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担负起立德树人、深化素质教育、营造和谐心理氛围和提供精神支柱的特殊使命。我国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堪忧,受关注度逐年提高。文章以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出发点,重点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进行了研究。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立足于所在地区实际,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培养、输送一大批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明确提到:“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当前,我国高职生综合素质不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一)缺乏自信

自信乐观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这恰恰是高职生所缺乏的。高职生大多因为高考时没有考好、成绩不理想而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内心充满挫败感,抗压性和承受能力差。其中,约半数高职生认为“升学考试成绩不好”是“进职业院校读书无可奈何的选择”。因此,高职生在心理上往往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封闭。

(二)人际交往受挫

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大问题。由于人际关系不和谐,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语言交流、经济收入、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并且高职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换位思考,缺乏宽容与体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进而产生难以消除的心理压力。

(三)就业压力时刻困扰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成功就业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不怕吃苦的干劲、奋发向上的激情等作为支撑。高职生从大一入学到大三毕业,一直有一种潜在的就业危机感,而且与日俱增,使得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部分人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消极情绪。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鉴于此,各高职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们人格的完善、心理品质的优化、健康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是为了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狭隘的补救”转向“开放的发展性教育”。基于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注重顶层设计

实践证明,学校领导重视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高职院校领导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校级分管领导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活动场所、办公条件、人员待遇、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高职院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工作,及时探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隶属于学生工作处,依托各院系,采用专兼结合的工作机制;开设专业工作室(如“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室”“沙盘治疗室”),建立“三级”工作平台(学校心理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和班级心理委员)和 “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流程,规范工作内容。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成为高职生人格成长的塑造者、健康心理的维护者,是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维护者,因此,教师的角色也要相应地从“经师”向“人师”转变。

1.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提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具体要求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课程,具有两年以上的心理咨询工作经验,热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高职院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

2.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每天面对学生开展工作,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其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职院校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建一支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辅导员工作队伍。辅导员应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懂得学生的心理,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心理异常现象,找到心理症结,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专业课教师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知识。专业课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深挖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发挥专业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4.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院系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以及学校心理健康协会负责人的作用,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四方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群策群力,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来实现的,不同专业、不同学期开设不同课程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能够帮助高职生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坚韧向上的意志品质和健全完整的人格。

高职院校要规范课程设置,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计30学时,2个学分,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主要采取团体辅导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每年的固定月份组织召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会;同时,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发表相关论文,对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大胆实践与探索。

(四)提升家校育人合力

家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是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基石。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即“家校联动效应”。家校联动是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家长保持沟通,让家校双方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探讨找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举办专门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家长了解孩子常見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配合学校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是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体现。建议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行档案化管理,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此外,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可以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开展心理普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形成心理普查分析报告,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职院校需选择适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引导他们树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念。

1.举办“525心理健康教育节”系列活动。高职院校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利用“525心理健康教育节”的机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在每年的四月下旬,举行“心理健康主题月”启动仪式,号召高职生在即将到来的五月,热爱劳动,争做有为青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举办“大学生风采展示”活动,从各院系选拔优秀大学生,分为学习楷模、励志拼搏、创业精英、身残志坚等不同类型,充分体现高职生悦纳自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要求全校每个班级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由心理委员策划,辅导员主持,班级全体同学参与,具体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525心理健康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决赛(前期各院系组织进行选拔赛)、校园心理剧大赛和心理微电影展播等活动。

2.大学生心理协会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心理协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学生心理协会通过前期调研来筛选确定学生关注度高的活动主题,利用校园情景剧、快乐周末、团体心理素质拓展培训(如团队建设、信任背摔、通天塔、天马行空、真人CS)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面向学校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他们的心理困惑、关注的焦点,基于此,聘请本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或校外专家学者举办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例如,举办就业前的心理准备与自我调适讲座,对象是大二下学期至大三毕业阶段的学生,要求主讲教师熟悉不同专业高职生的就业形势,对高职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要讲透,客观分析高职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压力,如学历层次较低、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企业忠诚度亟待提高、怕吃苦等;同时,对高职生就业的优势要讲足,如就业定位明确(一线、基层、服务)、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积极上进、创新创业意识强烈等。举办就业前的心理准备与自我调适讲座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厘清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了解就业前景、薪资待遇等,进而树立就业信心。

(七)发挥自媒体的优势

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利用自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高职院校要顺势而为,充分发挥自媒体多元化、共时性与互动性的优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构建适应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借助自媒体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立德树人提供精神支柱[J].中国德育,2016(4):10-12.

[2]邱开金.高职生心理健康研究[J].心理科学,2007(2):444-446.

[3]罗晓路,俞国良.大学生创造力、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0(6):15-19.

[4]沈贵鹏.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51-55.

[5]张彩云.让心理健康的教师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J].中国德育,2017(20):44-46.

[6]毛群安.谁该为我的健康负责?[J].健康管理,2010(7):26-27.

[7]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98-101.

[8]刘超.构建基于家校联动的立体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基于一场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实践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2):151-152.

[9]冷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新一代:下半月,2017(12):28.

[10]侯占奎,侯丽,彭飞.“放飞心灵,共享青春”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创新服务案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5):95.

[11]张陟遥.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自助式心理咨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19-23.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高职生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