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机理、目标逻辑与路径

2019-11-12李俊衡颜汉军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

李俊衡 颜汉军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运行机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扶贫对象的选择上由“宏观普惠”向“微观精准”转变,扶贫路径的建构上由外部“给予”向自主“赋予”发展。深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教育扶贫成效、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逻辑。同时,建议通过精准扶贫聚焦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明确精准扶贫的实施主体,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精准扶贫体系;改善精准扶贫舆论环境,提高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精准对接贫困人口,提升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代际传递;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简介]李俊衡(1984- ),男,广东东莞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颜汉军(1965- ),男,湖南衡阳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0-0012-07

职业教育以其实用性、技术性、职业性、社会性著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占据特殊优势。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弥补农村社会技能缺乏的短板,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还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建设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生态,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内生性脱贫、稳固脱贫的根本性措施。近年来,随着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落实,农村职业教育已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不断释放出扶贫助农新势能。站在现有的扶贫成果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目标逻辑与路径,以期为下一阶段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指导。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互动关系

1.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

第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具有全民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40多年积累和发展,已经建成了中高职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教育体系。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借鉴城市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以学历教育覆盖农村适龄青少年,以职业培训覆盖农村成年劳动人口,为广大农村提供低成本、多样性的教育服务,形成全民性、普惠性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从整体上改善和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素质,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夯实内源性基础。第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具有实践性。职业教育是典型的实用型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大力发展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能加速现代生产技术在农村产业经济中的推广普及,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还能有效盘活农村经济资源,激发农村社会经济活力,促进农民创新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水平。第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具有长效性。现代社会学研究表明,贫困不仅仅表现为物质匮乏和资源短缺,由长期贫困所形成的贫困文化还会固化人的思想意识,制约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呈现出代际继承效应即贫困代际传递。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实施教育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如“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①。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扶贫而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与动能,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2.乡村振兴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追求。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真正帮助农村、农民“拔穷根,治穷病”,从根源上消除贫困,就不能满足于一时一地的局部成效,而应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看待和落实扶贫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第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以兴旺农村产业为导向。农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脱贫的重要前提。只有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了,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才拥有最强有力的保障。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农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和人才支撑的重要职能,理应以兴旺农村产业为导向,把改善农村产业经济面貌放在精准扶贫的首位。第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把建设农村宜居生态纳入工作内容。生态宜居不仅意味着村容整洁,更意味着农村必须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需要农村居民树立环保意识,并有能力运用绿色生产技术,为此,农村职业教育理应承担起宣传绿色环保意识和普及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的职责。第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自觉促进乡风文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然包含着文化扶贫,因而与建设文明乡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理应自觉促进乡风文明。第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为乡村有效治理贡献力量。实现乡村有效治理除了需要创新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以外,也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有治理能力的人才。为管理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内在要求,这一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有必要为乡村有效治理贡献力量。第五,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把促进农民生活富裕作为根本任务。让广大农村居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也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把促进农民生活富裕作为根本任务,这既是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机理剖析

1.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选择上由“宏观普惠”向“微观精准”转变。在长期的扶贫减贫探索实践中,国家对扶贫对象的识别和选择经历了一个由“宏观普惠”向“微观精准”转变的过程,相应地,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由“宏观普惠”向“微观精准”转变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以1984年印发的《关于尽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通知》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大范围重点扶持连片特困区的开发式扶贫阶段,各级政府集中资源和力量在中央划定的十八个贫困片区集中大力建设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大幅度减少了农村贫困现象。这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持续到90年代末,由于同一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仍在恢复阶段,参与农村扶贫工作的力度较小。21世纪初,以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巩固扶贫成果阶段。扶贫重点区域开始从连片特困区、贫困县逐步转向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在扶贫对象区域的划定上更加具有针对性,扶贫策略亦从外源性输入型扶贫向内生性“造血”式扶贫转变。同时,《纲要》指出要“实行农科教结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职业教育扶贫开始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和农民因扶贫政策得以接受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口素质显著提升,农村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得到改善。2011年,中央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首次提出“要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微观精准”的新阶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拉开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序幕。职业教育扶贫亦跟随党中央、国务院扶贫政策变化的步伐,开始由“宏观普惠”向“微观精准”转变,逐步建立起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在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上更加注重精準性,力求最高效地使用扶贫教育资源。

2.职业教育扶贫路径建构上由外部“给予”向自主“赋予”发展。尽管贫困总是表现为物质生活的贫乏困窘,但造成贫困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原因造成的贫困应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策略的现实基础。我国从改革开放一直到21世纪初,在扶贫策略上始终采取的是外部“给予”式扶贫,即通过国家财政拨款的倾斜、外部资源的注入等方式夯实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整体上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不可否认,由于我国在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广大贫困地区享受到大量的外部资金资源支持,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减贫工作获得卓越成就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外部“给予”式扶贫有覆盖范围广、取得成效快的优点,但也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返贫率高等弊端。

2010年以后,中央根据我国扶贫减贫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变化,适时调整了扶贫政策,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在推动扶贫工作向“六个精准”迈进的同时,更加注重扶贫的内源性,力图通过建设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主“赋予”能力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职业教育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扶贫路径构建上同样经历了由外部“给予”向自主“赋予”的发展过程。在职业教育扶贫的早期阶段,扶贫方式主要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加和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对口帮扶,接受职业教育扶贫帮助的贫困家庭青少年以及农村劳动力大多数都是通过获得专业技术技能以后在城镇就业来实现家庭脱贫的。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阶段,扶贫方式则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倾斜,着力盘活贫困地区本地的经济资源,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岗位;二是职业教育供给更加注重针对性,即立足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来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鼓励贫困家庭学子回乡创业、就业,同时帮助有能力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实现就业。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逻辑

1.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贫困现象。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的物质匮乏逐步衍生出了与之相应的贫困文化,在贫困人群中形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等思想倾向,表现为精神贫困。精神贫困与物质贫困相互影响,相互强化,往往造成异常顽固的贫困问题,即使外在的帮助已经足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但精神层面的贫困又常常使他们坐吃山空,再度返贫。不仅如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研究表明,在付出同等努力的条件下,相较于富裕阶层,贫困阶层所获得的收益往往更低,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则是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由于贫困者受教育的年限普遍偏低,造成其综合素质、思想思维、视野眼光、职业技能等诸多方面的局限,在追求财富与成功的过程中面临的障碍更多,而脱贫需要付出的心血过多也客观上增加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概率。

世界银行编订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问题·社会发展指标》一书也指出:“受教育程度与家庭贫困的发生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若一个家庭中的主要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为6年,则贫困发生率低于16%;若受教育年限为9年,则贫困发生率低于7%;若受教育年限为12年,则贫困率下降到2.5%。”②正因为教育发挥着如此重要的扶贫减贫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③深入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既能将先进文化传播到贫困地区,改善广大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又能从整体上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赋予贫困劳动者脱贫致富的技能,能够从源头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导向型教育,在国家的“奖助贷补”政策体系支持下,受教育者的个人教育投入成本低,职业技能获得耗费的时间短,人力资本提升见效快,能明显减轻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佳途径之一。

2.提升教育扶贫成效。教育扶贫一直是我国扶贫减贫工作的重要内容。2013年末,教育部、发改委等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着力强化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硬件建设工作。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列为主要扶贫举措之一。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实现东西部职业院校结对帮扶全覆盖,深入实施技能脱贫千校行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缩小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了貧困地区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扶贫减贫目标的顺利实现。但是,在教育扶贫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传统的普惠型教育扶贫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教育扶贫的目标群体理应是贫困劳动者以及贫困家庭子女,但在实践中,各个贫困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扶贫资源错配的问题,出现了“该扶贫的没有扶贫,不该扶贫的却在享受扶贫政策”的情况。第二,教育扶贫项目脱离实际。由于很多地方在实施教育扶贫项目前缺乏严谨、细致、全面的调查研究,导致教育扶贫项目的设计和规划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准,与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条件不匹配,造成教育扶贫效率低下。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就是要用更加实用的教育内容、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改变以往教育扶贫资源错配、效率低下的问题。一方面,职业教育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为贫困人口提供更有效的就业技能,从而实现扶贫教育成效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贫困对象精准识别机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有效提高教育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扶贫成效。

3.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论是关于贫困问题发生原因的理论研究还是扶贫实践面临的实际问题,都深度表明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薄弱是导致其贫困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薄弱问题的根源在于知识与技能的匮乏。要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首要任务就是要赋予其知识和技术,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正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在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上有三大显著优势。第一,能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所谓“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要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勇气、信心,杜绝贫困人口的“等靠要”思想,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职业教育本身就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的社会职能,通过大力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有利于推进广大农民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从而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第二,能增强贫困人口创收增收的能力。职业教育具有技术性和职业性等特征,“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原则。深入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够提升贫困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提高其就业质量,从而为长效脱贫奠定坚实基础。第三,能拓展贫困人口创收增收的途径。“创业没思路,脱贫没点子”是当前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突出表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贫困地区大多偏远闭塞,农民创新创业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和经营思维。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一方面能够把外部市场信息传播到贫困地区,另一方面可以将职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从而增强贫困人口的创新创业能力,为贫困人口创收增收开辟更加多样的途径。

四、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支点,深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1.基于精准扶贫聚焦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落到实处,首先必须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使其与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要求相契合,同时要从贫困地区的社情民情出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对贫困群众的吸引力,提升职业教育扶贫效能。

在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第一,要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结构。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存在流程冗长、层级复杂的问题,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只有尽快向建设“扁平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向改革,才能充分释放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活力,便于其根据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的群体特征、贫困个体的自我发展需求等灵活、自主地调整办学模式和扶贫方式。第二,要建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分类发展体系。当前职业教育扶贫工作主要集中在扩大面向贫困家庭子女的招生规模上,致力于发挥职业教育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功能,而对职业技能培训扶贫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当适当调整工作重点,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面向贫困地区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口帮扶。

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第一,制订更具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贫困地区由于信息闭塞,生产生活体系单一,基础教育薄弱,无论是贫困家庭子女还是贫困劳动者,在理解知识文化以及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可能都不尽人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在正式开展之前,有必要进行更加充分的调研分析与模型演练,制订更具人性化、更符合贫困人群身心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应当根据教育对象的学习表现和信息反馈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持续提高教育质量。第二,建立灵活的专业调整机制。我国贫困地区的社情民情复杂多样,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充分体现精准性,必须因地制宜,立足于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贫困人口的就业趋向和自我发展意愿来设置或改造专业。因此,有必要建立灵活的专业调整机制,切实提高专业教育供给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性,使职业教育扶贫效能最大化。

2.明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主体,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精准扶贫体系。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跨界属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取得实效,也应当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跨界优势,明确精准扶贫的实施主体,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以合力促成精准扶贫减贫总体目标的实现。第一,要坚持政府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主导地位和责任。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理应明确和落实好主体责任,以政策为引领,以服务为抓手,为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第二,要着力提升职业学校在精准扶贫中的内涵质量。经过国家连续多年的大力投入,当前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硬件设施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职业教育办学内涵有待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有待改善。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阶段,各职业学校要着力提升精准扶贫的内涵质量,以更优质的教育供给满足贫困群众的受教育需求。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除了传播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以外,要更加注重贫困人口道德素养、公民规范等精神人格层面的教育,更加注重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后劲。第三,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社会组织一般由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在社会资源整合、利益协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作为跨界型教育,通常与各类社会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既能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效,也能弥补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不足。第四,鼓励贫困人口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居于主导地位,贫困人口则居于被动接受帮助的客体地位。尽管这种关系是扶贫工作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但其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必须通过思想教育活动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坚信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力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更加充分地调动贫困人口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积极性。

3.改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舆论环境,提高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尽管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由于工业化时间短,加之我国社会历来就有“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工匠的社会地位较低,技术技能教育一贯受到轻视,由此导致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在贫困地区的社会认同度普遍不高,职业技能培训不受待见,职业学校教育不受欢迎,贫困劳动者宁愿选择外出打工也不愿花费时间接受职业培训,众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项目乏人问津、推进困难。可见,提高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民众心目中的认同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第一,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政府应当加强官方媒体宣传职业教育的力度,并进一步引导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社会性媒体渠道和主体宣传职业教育,让民众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改变个体命运的巨大力量。同时,还要更加广泛地宣传国家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要重点宣传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扶贫的优惠政策。第二,大力宣传和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和技能的社会风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既能赋予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和斗志,也能营造出有利于职业教育推广的文化环境。職业院校要把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既要在日常教学与培训中宣讲工匠精神,也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

4.职业教育要精准对接贫困人口,提升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数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在帮助贫困人口长效脱贫、防止返贫、阻断代际贫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大,不同贫困地区的社情民情大相径庭,不同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千差万别,贫困群众对脱贫的现实需求亦因人而异,这就导致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难以做到绝对精准,帮扶对象识别不精准、帮扶措施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精准对接贫困人口,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就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此,第一,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教育扶贫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既然不同贫困人口、贫困家庭所面对的现实条件不同,致贫原因各异,那么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特征,清晰洞察不同贫困人口的教育扶贫需求,制定差异化、精准性的帮扶措施。如针对学龄子女多的贫困家庭制订更加精准有效的“奖助贷补勤”帮扶方案;针对缺乏技术技能的贫困家庭制订个性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等。第二,精准定位消除贫困的目标差异,丰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层次和类型。精准扶贫的总体目标是消除绝对贫困,逐步减少相对贫困,帮助突发性贫困快速脱困,阻断代际传递贫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基于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方法和路径,因此有必要精准定位消除贫困的目标差异,丰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的层次和类型,把制定快捷有效的短期教育扶贫措施与建设拔出穷根的长效扶贫机制统筹起来,站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理解和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第三,精准落实扶贫减贫工作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扶贫动态跟踪机制。扶贫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即使一时通过有效措施帮助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未来基于种种不可预知的内外因素影响也可能再度返贫。因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定期回访脱贫家庭以及人口,持续不断地给予教育服务帮助。

[注释]

①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9-01(2).

②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问题·社会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51.

③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5-10-17(2).

[参考文献]

[1]瞿连贵.攻坚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9(1):42-49.

[2]秦中应.高职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优势与实施对策[J].职教论坛,2019(1):42-47.

[3]钱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及变革[J].教育与职业,2018(22):66-69.

[4]马建富.精准扶贫,重在“精准”[J].当代职业教育,2017(5):1.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