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2019-11-12刘晶吴国毅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刘晶 吴国毅

[摘要]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培育一批职业素质高的大国工匠,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调研武汉地区5所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洞悉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结合调研结果,从切入点、关键点、突破点、落脚点四个方面,探讨了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刘晶(1985- ),女,湖北仙桃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吴国毅(1970- ),男,湖北京山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0-0103-06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工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内在精神特质和外在技术表现的凝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工匠精神是各行业从业人员所追求的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综合国内学者对工匠精神的研究,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具体体现在开展职业活动时的匠艺、匠心、匠德三个方面。匠艺是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技术技能;匠心是指追求极致、开拓创新的职业追求;匠德是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德。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美国劳工部委员会认为职业素质是适应社会变化需要,能够科学决策、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实现职业发展和人的成长所需要的必备能力、品格和个性特征。我们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教育作为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五大要素。学生职业生涯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以较好的职业素质为前提。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就业市场和具备职业发展潜力的学生,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

高职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工匠精神所体现的三个方面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五大要素有内在的联系。以工匠精神为主线来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回答了职业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等问题;明确了具备工匠精神职业素质的从业人员需要有追求完美的职业理想、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坚韧稳定的职业心理、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有技能、能传承、敢创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丰富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将工匠精神元素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促使学生的职业素质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调研概况及结果分析

(一)调研概况

參与本研究调研的高职院校有5所,分别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信息传播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仙桃职业学院。

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法,共抽样人数1200人,其中有效样本1130份。为使所抽查样本具有代表性,对抽样学生的性别比例、专业组成、家庭背景等均有考虑。参与调查的学生按性别来划分,男生46.9%,女生53.1%;按专业类别来划分,文科类33.9%,理科类45.8%,艺术类9.6%,其他类10.7%;按区域来划分,55.9%来自农村,44.1%来自城镇。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和T检验等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

1.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通过对1130份问卷结果进行分析,7%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他们职业素质的提高“完全不重要”,48%的学生认为“不重要”,25%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工匠精神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此题为不定项选择题。42%的学生选择了匠艺、匠心、匠德等三个方面,58%的学生没有选齐以上三项。59%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是值得尊重与推崇的,22%的学生认为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是不必要的,19%的学生则认为是否发扬工匠精神需要视情况而定。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知,高职学生绝大部分对工匠精神是肯定及推崇的,但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一半以上学生没有意识到工匠精神对职业素质提升的作用。并且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内涵与实质的理解还停留在从宣传媒体中获得的概念认知上,甚至有少部分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可见,高职院校还需深入开展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2.学生对职业素质培养的认识。职业素质养成通常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身心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五大方面,此题为不定项选择题。67%的学生选择的答案小于或者等于4项,只有33%的学生选齐了以上5项。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内涵认识比较模糊,对其的认知多是经验式的。该组数据也提示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需做好与职业素质内涵相关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为后续落实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打好基础。

3.学生对学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认识。学生对学校现有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相关建议,此道单选题共有8个选项,被选次数占前四位的分别是:27%的学生选择“学校需完善教学方法”、21%的学生选择“学校需修改考核评价方式”、20%的学生选择“学校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15%的学生选择“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需多鼓励职业素质培养”。由此可见,改善教学方法、修改考核评价模式、让学生了解人才培养目标等是高职学生对当前学校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最强烈的期望。

4.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现状。第一,不同性别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比较。表1数据显示,男生职业素质水平总体高于女生。男生与女生所得分数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相应指标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职业身心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三项维度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弱化了职业素质对体力的依赖性,女生生理方面的限制已不再成为影响她们职业素质提高的因素。生理年龄相仿的女生和男生相比较,女生的心理年龄更成熟。女生树立了更为明确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因而在职业身心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男女学生水平相当。但由于女生更倾向于形象思维,男生更倾向于逻辑思维,男女学生在思维模式上这种天然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两方面表现出水平的不一致性。该数据也提示高职院校在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时,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以缩小男女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差距,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水平。

第二,大一、大三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比较。表2数据显示,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职业道德三个维度大一、大三学生职业素养得分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大三毕业班学生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强于大一学生。大三毕业班学生职业素质整体优于大一学生,究其原因是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接受了系统的、密集的专业技能训练。

三、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路径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发现,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职业素质的认识普遍存在不足,并且学生性别及所处年级对其职业素质形成也有较大影响。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四个方面,对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路径做了探讨。

(一)切入点: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浸润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通常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维度进行界定。学校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在职业资格分级、职业能力分层的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专业要求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点(匠艺、匠心、匠德)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在细化过程中,需打破现有的传统模式将素质与专业、 能力与技术割裂开来的做法。

大一阶段主要告知学生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使学生模糊的职业素质概念明晰化。可通过讲座、企业参观、专业基础课程的验证性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职业素质。大二到大三阶段主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关键职业素质,可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方式。大三阶段主要提高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水平,可通过毕业设计、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

总之,把职业素质元素有序地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普通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获得成功,从而以工匠为学习榜样,主动内化工匠精神的精髓,明确自身的发展路径,将个人近期发展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逐步从普通的工作者成长为某一领域的能工巧匠。

(二)关键点:在教学工作中培养职业素质

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课程需具备层次性和可发展性,体现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教学方法需具备灵活性,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反思能力,同时缩小男女学生因性别差异而引起的职业素质水平差距。

1.开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课程体系开发可参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莱夫和温格的情境学习理论,推行综合化、模块化、项目式课程设置形式,形成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系统集成的课程结构。拟开发出以上效果的課程体系,教师必须深入企业锻炼并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校企共同开发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及时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具体而言,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如思政课可以从培养学生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来实现对工匠精神的思维理性认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在研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调研用人单位对岗位能力的需求,修订课程标准并调整课程设置;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历年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以及职业资格证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实时调整课程标准并开设相应课程,同时加大校内实训、顶岗实习课时所占比例。“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感受真实的工作情境,在提高职业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工匠精神。

2.采用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以实用主义经验论和心理机能学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该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分为五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得出结论、验证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灵活运用该理论,课堂上仅讲授最基础和核心的知识内容,组织学生“从做中学”习得应用性知识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反思能力。

同时,以“信息化”为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利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微信、微博等多种新媒体教学资源,打造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课堂,使得课堂更高效、生动、具有吸引力。另外,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高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引导者而不是传统的讲授者的功能。“引”主要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常见的思维枷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软性思维、强制联想等创新思维方法,转变学生思考方向,尽量拓展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导”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打破不良惯性思维的基础上,使用思维导图、智慧墙等创新思维工具,促使学生思维在合理的范围内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充分考虑性别差异造成的职业素质水平差异。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开展探究合作的互补式学习方式,使男女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缩小男女生间的职业素质水平差距。再者,历来社会普遍对男女两性有一套模式化、刻板化的人格特质评价标准,认为男女所具有的人格特质是平行无交集的。1964年,罗西(A.S.Rossi)首次正式提出双性化人格概念,打破了这种传统而刻板的观念。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它不是男女两性人格的混乱、错位,而是对两性人格优点的结合和升华。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个体,同时拥有果敢、坚韧、细致、体贴等优点,能够很好地融入各种生活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前景。早在1976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康布兰(Kaplan)和比姆(Beam)就对一千名左右被试者进行了人格特质心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无论男女,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智力、体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优于单性化人格个体,是最为理想的人格特质模式。近年来,国内外多项心理学实验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高职院校在承认男女学生生理差异,并保持其各自独特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可通过传播正确的家庭、职业观,以及营造男女平等的竞争环境,有针对性地对男女学生进行两性优秀心理的集体辅导和训练,实现两性优秀心理特征的统一塑造及强化巩固。

(三)突破点:在考核评价中弘扬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需根据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寻求能工巧匠成长的规律,关注职业素质考核过程的层次性及内容的丰富性,不断完善传统的职业素质考核方式,形成灵活有效的职业素质考核方式。

1.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教师可提高过程性考核分值所占比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考核结果。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由职业素养考核、任务过程考核、综合项目考核三部分组成。

职业素养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考核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任务过程考核是针对不同的单项技能训练项目,重点考查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工作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灵活性等职业能力。综合项目考核通常放在学期末,可采用“理论+技能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可针对本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设计综合项目,也可用历年技能大赛试题直接考核学生。

综合项目考核能夠较为直观地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创新创业素质。

2.多样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新、协作是职业行为的重要层面,大胆改革是国家与社会赋予职业人的时代使命。高职院校除了以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作为职业素质考核的基本流程,还应重视考核内容的多样性与全面性。考核内容需关注学生的设计方案、工艺制作、小论文、小发明等成果。具体可以从引导层、基础层、提高层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引导层的考核主要以第一课堂为切入点,通过考查学生对创新创业类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基础层的考核则依托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兴趣小组活动等第二课堂开展,是对学生灵活运用职业技能水平的评价。提高层的考核是依托校企共建的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参与成员主要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提高层主要考查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技术创新能力等。学校可通过完善学生创新创业保障体系、推进学生众创空间建设等来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产出的鼓励。

考核内容的多样性与全面性,可以真实反映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差异性,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由“学校推动学生做”发展到“学生要继续做”,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稳步提升的效果。

(四)落脚点:在教学管理中落实职业素质

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应当通过顶层设计来实现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长期性。高职院校需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管理,从而避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流于形式。

1.开展全方位教学管理工作。第一,加强精细化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分管教学的领导需根据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发展动态,宣传精细化教学管理思想,构建精细化教学管理组织,避免教学管理过程中工作的交叉重复现象。教学管理一线人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充分肯定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了解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职业行为习惯后,通过课程建设精细化、教学组织精细化、考核评价精细化等环节的实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稳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高职院校需制订奖励职业素质教育成果的方法、评聘具备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的方法,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等。

第三,探索信息化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建设。信息化职业素质教育平台的组成成员主要为企业、职业培训机构、高职院校、教学基层单位等。高职院校依托该平台通过实施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计划与企业、职业培训机构、教学基层单位等多向互动,实现对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组织管理。

2.建立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就是PDCA循环。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管理部门要及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特点适时做出调整。

实施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标准化全过程管理,即按照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纠正)四步骤进行质量管理,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按照以上循环过程,高职院校制订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培养管理计划,具体包括培养的目标、过程、途径、标准等。教学基层部门应在学校管理计划下通过细化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计划,落实预期目标。教学管理部门需定期、不定期地对照管理计划检查各专业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变化优化职业素质提升方案,准备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通过在PDCA循环过程中不断调整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计划及其实施过程,学生职业素质水平必定呈螺旋式上升,高职院校最终形成高效的、可推广的基于工匠精神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厚望.论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5-7.

[2]毕树沙.职业素养及其融入技能教学过程的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20):68-72.

[3]刘洪银.从学徒到工匠的蜕变:核心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养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0):17-21.

[4]沈苏林.体系化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J].江苏高教,2011(4):131-133.

[5]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6(32):14-17.

[6]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9.

[7]李春玲.胜任力与就业力:女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抉择[J].长沙大学学报,2012(3):131-133.

[8]徐财龙.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时代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18-21.

[9]程宇,樊超.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J].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