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11-12雷平
雷平
[摘要]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102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依据不同的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8)与试验组(n=54),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试验组施以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1个月的心率、脉搏、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及血糖控制达标率情况。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脉搏、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试验组的心率、脉搏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提升,并且试验组的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提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 优质护理;糖尿病;心力衰竭;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8(b)-0130-02
糖尿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终身性慢性疾病,将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依据临床研究可知,该疾病是导致诸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高危因素,因而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例数的不断增加,使得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例数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为缓解对患者造成的不良损伤,需要对其予以良好的护理[1]。在目前护理模式发展的水平下,临床护理人员多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能够获得显著效果[2]。该文将探讨优质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以便能够将其更加广泛地应用临床护理,现分析2017年4月—2019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102例糖尿病合并尽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2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依据不同的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为56~67岁,平均年龄为(61.5±4.9)岁,糖尿病病程为2~12年,平均病程为(7.1±0.1)年;试验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为57~67岁,平均年龄为(61.9±5.1)岁,糖尿病病程为3~12年,平均病程为(7.5±0.1)年。
1.2 纳入标准
①经诊断均为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症状[3];②征得家属的完全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未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②患有其他严重的糖尿病综合征。
家属了解相应的护理方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之间的线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简单测量患者的血糖水平,并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变化情况。
试验组予以优质护理:①由护士长组成优质护理小组,并依据以往的护理实践与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以便能够提升其护理能力,严格按照方案内容对患者实施护理照顾。②为患者建立个人病历档案。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建立个人病历档案,以便能够将护理过程进行严格记录。③予以优质的行为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的实际情况上报给主治医师,以便能够为患者制定良好的用药方案,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用药;待患者的病情允许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仰卧体位或者半坐位体位的训练,同时还可对患者予以调节训练肌群的锻炼;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可指导患者进行6 min的步行训练。④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上报医生进行处理。⑤由于患者的血糖水平较易出现波动,因而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避免发生低血糖现象;若发生,则需要及时使患者口服葡萄糖,并及时上报医生进行处理。⑥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以便能够增强患者的体质与免疫力。
1.5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1个月的心率、脉搏、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情况。②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情况,评价标准:空腹血糖低于6.1 mmol/L,餐后2 h血糖低于8.0 mmol/L,未发生低血糖[3]。
1.6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患者的心率、脉搏、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其余资料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0.05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1个月的心率、脉搏、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脉搏、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试验组的心率、脉搏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提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情况比较试验组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为88.89%(48/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75%(2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58,P=0.000)。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该类患者长期处于较高的血糖水平状态,导致心肌的负荷较高,并且使得心肌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产生较大的异常变化;同时随着病程的不断的延长,糖尿病将会引发诸多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因而使得心力衰竭症状的发病率显著提升,随之而来的患者的死亡率也在较大程度上增加,因此为有效的降低上述不良情况的产生,则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4]。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证明,以往常规的护理模式由于未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因而未能够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