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将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进行有效融合
2019-11-12谢成
谢成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华润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数学知识,如何用好用活数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很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把科学理论抽象成“公式”,另一个是对自然现象进行定量的描述与测量。在小学阶段,数学在科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二功能,即计算、测量、制表作图以及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解释图表。如果只是对科学中观察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进行大致的了解,不但不会实现科学课探究的目的,同时也有悖于科学的学习态度。因此,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探究中可以使科学探究更加严谨、准确。
小学科学和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间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笔者就此进行了两门学科相关内容的重组尝试,力图形成学科间学习内容的优势互补,更好地为科学和数学教学服务。
一、注重知识的整体联系
知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更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阶段进行改进而形成的新知识体系。如果学生获得的知识繁杂无序、无系统性,也就不能使学生获得连续的知识,这样就会制约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着力研究科学和数学间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引领学生形成连续性、系统性的知识。
1.联系旧知,创造新知
科学和数学学科之间的知识是有机联系的,具有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将一些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比较,再进行讨论,并处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看法、结论,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创造“新知”、发现“规律”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
2.调整进度,形成整体
新课程倡导:教学中应突破一些传统的东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重视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又注重学科间知识点的结合和应用,突破学科中心,突破固有的模式,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常常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虽然便于教师日常教学,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整体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他们只能被动地学习,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度调整,便于科学和数学间关联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资源的延伸拓展
《科学课程标准(3-6 年级)》提出:“科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要关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这意味着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延伸、彼此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外延伸,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1.有效合作,沟通联系
对于学科之间的整合,单凭一位学科教师独立来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各学科教师进行合作交流,以最直接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广泛的综合性教学资源。要实现小学科学课程与数学课程的良好整合需要科学教师和数学教师进行密切的交流和联系,通过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课,因为平均数的意义非常抽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在感知用总体和个体不公平的情况下,用代表这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一个数据来衡量。而五年级科学下册“我们的小缆车”中,在研究“小车的运动与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的实验过程中,用一次实验就得出“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就越快”的结论,难以让人信服,所以需要通过多次实验,求这几次实验的平均时间来得出结论,才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明白平均时间的意义,还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有利于养成科学的探究精神。
我们打破学科界限,提倡科学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沟通和融合,但还要把握一点: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融合”,都不应放弃本学科应有的本质属性。我们除了关注这两门学科之间的资源融合外,更应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课程整合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将数学作为一种单一的工具,而是希望把数学完美地融合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有效改善科学学习环境,提高科学探究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