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019-11-12秦慧敏

鸭绿江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新工科工科专业课程

秦慧敏

引言

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2017年2月教育部推进了高校新工科建设,所谓新工科专业,就是利用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对传统的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理工科学校历来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而在“新工科”教学建设中,对课程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专业技能发展,创业就业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注重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在提升大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方向。

一、“新工科”建设中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为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高就业率,学校更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导,相对减弱了思政教育教学的力度。随着学生的学习任务日益增多、学习压力日渐增大却无处发泄,导致一些思政素质不够高的学生,出现逃课、打架斗殴、顶撞师长等恶劣行为。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来看,一些学生面临着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协作能力差,遇见专业问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学生课余时间接触网络的时间较多,对于网上的负面新闻缺乏一定的辨识度。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和思政教育元素,应用型地方高校尤其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和聚焦点在于工程伦理教育。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仅仅需要教授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要结合时事,结合专业实践,为学生打造一个生动且真实化的课堂,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果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让学生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情怀,从而把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统一起来,真正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信仰、铸入灵魂,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选择的将专业知识同思政知识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成为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使其都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智力支撑。推动思政课与各专业课的融合,外连专业技能,内连思政教育,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改革创新,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新工科的课程建设中,充分结合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以《数字化影像设计》课程为先导,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在当代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无法脱离的环境,面对互联网的信息轰炸,课程内容与课程作业上注重团队协作,致力于挖掘教育信息化时代为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另外,迅速适应传媒新时代飞速变换的信息,保持思想上的前瞻性和机敏性,及时发现准确分析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变化,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四个意识”。最后,要广泛的接收和借鉴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新思想和新潮流,取用适宜,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的融合。

在“新工科”建设中,高校思政课程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要注重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能力、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未来卓越工程人才。

猜你喜欢

新工科工科专业课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