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

2019-11-12张维明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文艺时代

张维明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文联系统深化改革全面深入推进之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再次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和深入学习领会,对文艺战线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加坚定地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更加有力地推进文联系统深化改革激发出更大活力,更加务实地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更加有效地加强文艺界行风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加广泛地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新文艺群体听党话、跟党走,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个先进的政党,总是高擎着文化的旗帜;一个自信的民族,永远焕发着文化的力量。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文艺工作也伴随着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重洗礼。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曾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强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指明了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阐述了文艺工作者和新时代的群众相结合的光辉思想。1940年,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先进文明的中国。”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又陆续写下《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等正确方针。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的重要思想观点哺育了几代革命文艺工作者,照亮了革命文艺的前进航程,指导了数十年来的革命文艺运动。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的重要思想观点,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观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艺发展,总结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揭示作为社会审美意识形态的文艺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文艺规律,并从世界的宽阔视野和历史斗争的高度,去考虑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表贺词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还强调:“要大力发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精神,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民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民所羡慕。”邓小平同志还郑重提出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文艺规律包括社会主义文艺特殊规律,主张文艺工作者和党的领导都要遵循文艺规律,强调文艺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摆上了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是文艺工作者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是文艺工作者必须树立的价值导向;坚守艺术理想,勇于创新创造,是文艺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2018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新近入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信,勉励他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强调,新时代呼唤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强调,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3年12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2014年5月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2016年2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016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对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

自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以来,对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次数之多、频率之高、观点之精、理念之明,在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充分体现了他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重要讲话、全国政协联组会重要讲话、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文艺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体现了其关于文艺的指导思想、文艺价值、文艺使命、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经济、创作与批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的重要判断和科学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文采飞扬、引经据典、学理深厚、视野开阔、切合国情,已形成完备透彻、深入人心的文艺学说体系,既破解了一段时间以来困扰文艺理论和实践的普遍问题,如: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等,也鲜明回答了当代中国文艺发展遇到的特殊问题,如:社会主义文艺与经济效益的问题、文艺作品评价标准问题、文艺界人民团体在行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问题、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和实践。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全国政协联组会重要讲话中的第一部分,都开宗明义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问题。他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并从历史、时代、当下、世界、价值的角度,深刻阐释“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的道理。

第一,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每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的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

第二,从时代的角度看,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文艺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新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新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

第三,从当下的角度看,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包括云岭大地儿女正按党的十九大确立的目标和任务,一步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第四,从世界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瑰宝比比皆是。比如:古希腊产生了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神话、寓言、雕塑、建筑艺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的悲剧和喜剧是希腊艺术的经典之作;俄罗斯有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等大师;法国有拉伯雷、拉封丹、莫里哀、巴尔扎克、雨果等大师;英国有乔叟、弥尔顿、拜伦等大师;德国有莱辛、歌德、席勒、海涅、巴赫、贝多芬等大师;美国有霍桑、朗费罗、马克·吐温等大师。

第五,从价值的角度看,文艺的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就我国而言,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只有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山河,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才能激发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尽情书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统观大势,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熔铸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根植于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伟大实践。多年来,我国文艺界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总体上是用心用力用情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比如,近年来文艺界不同程度出现了一些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等等,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截然相悖。出现这些问题的根子就在于对5000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先进文化自卑而不自信,对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卑而不自信。文艺界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没有采取行动扭转此类思想认识误区,特别是近3年来经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的重要讲话后,文艺界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已经有了根本性改观,但与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方位相比,思想认识净化程度仍然不匹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局面发生变化的进度仍然不协调。此外,一些作品还任性随意解构经典、消费和歪曲历史、丑化英雄,有的甚至把坊间传说和靠不住的“口述记忆”搬上银屏、舞台或文学画廊……评论上,有的生搬西方文论或西方文艺套路,无视中国特色文艺发展道路。

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今天,中国正在向文化强国迈进,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日益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文明散发出夺目光彩、永恒魅力。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首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住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就拿当前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现象来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丧失了自信,对自己的历史、奋斗、征程开始了怀疑,对自己的英雄、伟人、传统失去了尊重,任其蔓延发展下去的话,可能会出现重大问题,甚至可以说会出现严重的政治问题。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做出的重大部署,正当其时、意义深远。因此,无论是全省各级文联组织还是广大文艺工作者都要坚持不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此外,还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思考文艺工作者的“初心是什么”“使命是什么”等重要问题,笃定为民初心。

其次,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鲁迅先生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需要振奋人心的优秀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说到底,这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不相协调、不相适应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道德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全省文艺战线要本着“让历史告诉现在,让现在启迪未来”的态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弘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以优质的文艺服务、优秀的文艺作品,促进云岭大地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再次,提升正确的实践能力。坚定政治方向是原则问题,认识精神价值是思想问题,行动永远胜过思与悟、胜过信与懂。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生命。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对于文艺战线的每个人而言,使自己的付出与从事的职业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匹配起来,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在新时代,作家也好、艺术家也罢,尤其担负重任,就是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并将自己的认识和理想传达给人民,从精神上启迪人、激励人。艺术创造就是和各种表象、幻觉、偏见剧烈搏斗,努力描绘真实的和理想的、实然的和应然的世界图景的过程。那些优秀的艺术家或作品,往往都是在实践的“反复循环”中产生的,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让人民看到现实,让人民感觉到应当怎样生活,不断唤起生命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改革开放4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中国社会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云岭大地同样不乏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之举。比如:从全国来看,亿万农民进城,就是留在乡村的农民也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农民形象;城市中人民的工作、生活形态,都出现了重大变化。从云南来看,从联产承包的起步到特色支柱产业的兴起、绿色品牌的打响,从贫困落后的负重到城乡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从山间铃响的清冷到热气腾腾的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彩云之南霞光万道,魅力四射。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近5年来,云岭大地儿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历史方位,牢记使命担当,紧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更加自觉地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科学谋划云南新发展,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省各族人民每天都进行着新的实践,演绎着新的生活,创造着新的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讲好恢弘大气的国家故事、感人肺腑的社会故事、励志进取的个人故事;从问题出发,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出发,把我们的丰富文艺实践经验科学化大众化。

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要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以精品奉献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升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无不契合文艺活动、文艺工作、文艺创作内在的必然联系,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规律、文艺人才成长规律、文艺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中,还有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一是关于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二是关于直面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三是关于破解文艺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均提出了一系列面对现实、贴近实际、回应期待的思想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一新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认识文艺在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艺作品已经不是够不够、缺不缺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古人云,“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标准都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和谐统一。只有坚持这个统一,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才能为中华优秀文明成果的积淀做出我们的当代贡献,才能真正攀登上艺术创作的高峰。

第一,精益求精的创作追求至关重要。当谈及“盛唐气象”,我们会想到李白、杜甫、王维等;当谈及“魏晋风度”,我们会想到“竹林七贤”等。正是这些经典作家作品,直接凸显了一个时代的个性与气质。对于创作者来说,能否创作出精品乃至创作出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既取决于个人主观努力,也取决于其创作追求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程度。一是创作精品需树立高远的追求。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创作者个性与主体性。对“精品”提要求,不只是对写什么、怎么写等提要求,而是要推动文艺界克服收视率、点击率、票房至上的创作取向,在整体上营造重视艺术创新与艺术创作的氛围,从而为创作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或创造良好条件。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攀上高峰,但勇攀高峰的艺术追求是每位文艺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因为它会带来新的眼界、志趣与勇气。文艺工作者要做敢于斗争的勇士,而不是做无所作为的绅士。二是创作精品需拥有丰富的体验。优秀文艺作品是有生命力的,生命力来自创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其“对象化”。创作者在每一部优秀文艺作品中都注入了自己的生命、情感与心血,也正是由于这种投入,其作品呈现的才不是纯然客观的物理世界,而是有主观色彩的艺术世界,其中蕴含着创作者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价值观念与审美体验。比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所形成的“落后——追赶”意识正在发生改变,并逐渐改变着每个人的思维习惯、情感结构与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这些新现象都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新经验,这些新经验也是中国新经验、时代新经验、人类新经验。如果创作者不能从时代、环境中汲取营养,进而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艺术创作之树便难以根深叶茂。三是创作精品需经历透彻的思考。所谓精品,应该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之作。思想精深就是想得深、想得透,可以为读者观察世界提供一种有益的角度。比如: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切入世界的独特视角。他们的思想从哪里来?从他们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而来,是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直接碰撞的结果。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处在俄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年代,新思想层出不穷,在那样的时代一个人该如何生存、一个国家该往哪里走,这是他们思考的中心命题。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及不同思想之间的交锋,构成了他们著作的思想根基,推动其作品成为令世人仰望的高峰。四是创作精品需强化有根的创造。艺术创新不一定能创作出精品,但创作精品一定离不开艺术创新。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的一些“文艺创新”现象到现在依然还是一股不能泯灭的潮流,即:很多创作者热衷于创新,但大多数只是形式、技巧与叙述方式上的创新。对于创新,我们应该往更深层次去把握,真正的创新来自表达的“刚需”,即:现有艺术方法与艺术形式已无法表现创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创作者在表达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与方法。契诃夫的戏剧是这样,鲁迅的《野草》是这样,《戴手铐的旅客》《神秘的旅伴》《无极》《美丽的神话》等借助云南天然外景地创作的经典电影也是这样。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是不会成为上品的,且还有很大可能会流于下品。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要坚持内容健康,创意制胜,注重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促进体裁、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创新;把继承创新与交流借鉴统一起来,使当代文艺更符合时代进步潮流。

第二,推出的精品力作要富有云南特色。努力形成云南文艺创作生产“高峰”是一个沉重的老话题。经过多年努力,云南文艺创作生产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未形成“高峰”,尤其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扛鼎之作。俗话说:“将军赶路,不追小兔”。既然已经找到了瓶颈所在,就应该深度聚焦,重点解决。一是提高创作组织化程度。加强创作生产规划引导,优化创作生产机制,强化优势门类,有效利用当代云南文艺创作工程、云南精品文化创作工程等平台,积极组织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全国重大文艺评选展示活动。着力推出一批民族文化、重大革命和历史、改革开放现实、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边疆繁荣稳定题材等重点原创作品。引进建立一批全国文艺创作基地,规划建立一批省级文艺创作基地,扶持一批实力强大的文艺创作团队、一批有特色的地方创作群体、一批体现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文艺品牌。整合资源,形成重点项目重点攻关、重点创作生产主体重点培育支持的格局。二是加强优秀作品对外传播。运用文艺形式讲好云南故事、传播云南精神、展示云南形象。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充满生机的当代文化,推出符合对外传播规律、易为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作品。利用国际国内、政府民间多种渠道和平台,拓展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推介云南优秀文艺作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制定实施文化艺术合作交流计划,打造文化艺术交流品牌。三是引领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现在的很多90后、00后人群,由于创作不易被传统认可,且难以通过传统报刊发表,纷纷转向线上创作、传播,文联及所属协会与文艺网络化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要重点针对这个问题,鼓励推出一批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戏剧、网络演出、网络影视剧、网络动漫和微电影等新兴文艺类型有序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发挥新媒体独特优势,加强重点文艺网站和文化传播网站建设,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型载体,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加强内容管理,规范传播秩序,促进网络文艺绿色健康。四是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正确引导文艺思潮,深入解析文艺现象,科学研判文艺舆情,积极评介优秀作品,实现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良性互动。扶持重点文艺评论力量,发挥各级文艺评论组织、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的积极作用。办好重点文艺评论报刊、网站和栏目,丰富表达形式,拓展传播途径。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

第三,不断增强“四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新时代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需要不断锤炼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一是增强脚力。意味着走出书斋,走出生活和艺术的舒适小巢,走向田野大地,去经历风雨、去认识世界。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都应该为自己摸索出一条路,这条路直接通向人民生活的广袤大地,直接通向浩瀚的人心,直接通向对时代和生活第一手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也通向自身的开阔、充实和丰富,要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人民当作最好的老师。“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真正把根扎在最深厚的土壤里,才能汲取最肥沃的养分。只有不断增强脚力,关注并投身人民火热的现实生活,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创作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而又有温度的作品。二是增强眼力。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不仅意味着增强观察力、发现力和辨别力,寻找素材与细节。更重要的是,要训练自己用整体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这种眼力是综览本质与现象,在宏大与细微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新时代是一个史诗般的时代,而艺术上的史诗性正是在人与他的世界、他所参与的历史的整体联系中呈现出来。要不断淬炼自己的“火眼金睛”,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既要动员和引导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创造美好生活,又能够及时发现不良倾向,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三是增强脑力。意味着作家艺术家要提高思想能力,让文艺重回时代的思想前沿。思想性是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看法、认识和观念,也体现为一个创作者的主体建构,要求创作者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我扩展与自我创造,磨炼思想的力量。要守住根本,勤学勤思、多思多见,争当善于思考、勇于求索的思想者,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夫。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既坚守立场又不故步自封,既顺应规律又勇于敢于创新。四是增强笔力。就是增强表现力,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要体现到笔力上。笔力是衡量文艺工作者及其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只有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才能做到笔下有乾坤,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新时代的大气磅礴的史诗性力作。要注重积累好思想、好理念、好素材,少些结论和概念、多些事实和分析,少些空泛说教、多些真情实感,少些抽象道理、多些鲜活事例,才能用真情感染人、用好事例说服人、用正能量鼓舞人。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

“人民”二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出现的高频词,仅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就出现过203次。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中也是如此。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他强调,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指出,文艺创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他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有一个鲜明品格特征:秉持人民立场。

“人民”一词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也是被广泛运用的。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都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的问题。毛泽东同志1944年所做的演讲《为人民服务》,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论联合政府》中,他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文艺,最早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彻到文艺领域,成为我们党的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最早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文代会、第五次作代会,第七次文代会、第六次作代会,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第九次文代会、第八次作代会上重申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

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艺为民本质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深刻阐释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文艺与其他一切文艺的根本区别。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文艺活动,深刻回答了在一个与既往历史完全不同或完全不相关的艺术生产时代,如何以文艺人民性建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问题,从而指明在新时代文艺活动实践中文艺的正确方向。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艰辛的付出、勇敢的创造方能获得。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大限度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用正确的价值引导人,用美的情操塑造人,用澎湃的激情鼓舞人,用深刻的道理启迪人。

第一,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切文艺创作思想和创作活动的“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是为了人民。”“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列宁也说过:“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

脱离了人民这个源头活水,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的创作风格可以百花争艳,个性可以万紫千红,但创作的起点都应该是人民的需求,所有创作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人民所接受和赞赏。近年来,一些文艺工作者对表现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题材缺乏热情,不问世事、不接地气。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把握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自觉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的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自觉从人民群众智慧创造中寻找灵感,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真正用心诚、用情恳、用功实,着力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歌颂光明、抒发理想,鞭挞丑恶、抵制低俗。

第二,社会实践蕴藏着艺术的丰富营养,现实生活是一切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从社会实践中采掘取之不尽的文艺矿藏,在现实生活中涵育激发永不枯竭的创作灵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人民中去,不仅仅是文艺创作的现实路径所在,更是文艺价值的基点基石所系,深入的程度决定着情怀的温度,扎根的深度决定着立意的高度。今天,云南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火热沸腾的社会生活、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印记等,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难得素材、难得机遇。比如,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随着“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政策推进,独龙族同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整族脱贫,“一步跨千年”。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坚持“走入生活、贴近人民”的艺术创作基本态度,提升“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的艺术创作基本能力,上好社会生活这所大学校,读好社会生活这本大书籍,在聚焦实践中彰显文艺情怀,在唱响实践中展现文艺品格,在投身社会和生活实践中稳稳扎下文艺根基,到实践一线去体验感悟,从现实生活中积淀素材。

文艺要反映生活,但也不能机械地反映生活。茅盾说过:“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昂扬没有沉郁、只有幸福没有不幸、只有喜剧没有悲剧。生活和理想之间总是有落差的,现实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地方。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文艺工作者还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不能沉溺于鲁迅所批评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要用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第三,要真正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到实处,各级文联组织要尽心尽力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从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角度来看,要深化和拓展“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从健全保障机制方面来讲,要为文艺工作者蹲点生活、挂职锻炼、采风创作、推出成果提供必要的条件;把深入生活纳入文艺单位目标管理和领导班子业绩考核,作为文艺工作者业务考核、职称评定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发挥知名作家艺术家的示范作用,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艺界蔚然成风。从加大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力度方面来看,要推动文艺服务重心下移,把文艺惠民措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持续开展“送欢乐·下基层”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推进“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创建活动。加大政府对面向基层的文艺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购买力度,促进“送文化”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深入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到基层教、学、帮、带。从推进群众文艺全面繁荣的方面来思考,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蕴藏于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健全群众文艺工作网络,发挥基层文艺协会、文艺组织、文化单位在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化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民间剧团、老年大学以及青少年文艺群体、网络文艺社群、乡土文化能人等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化服务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创新载体形式、建立激励机制,展示群众文艺创作成果;鼓励群众文艺与旅游、体育及民俗活动相结合。从完善文艺检验评价体系角度来说,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建立健全反映文艺创作和文艺服务综合质量的评价体系,完善各文艺门类创作生产的立项、采购、评审标准,完善文艺作品推介传播等环节的评估标准。

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坚守艺术理想,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何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形成的各种职业道德观,与其社会总体道德观一样,都具有文化继承性和时代更新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艺”与“德”两者关系的阐释与实践,形成了关于艺术与道德本质内涵、艺术形式与道德理念、艺术教育与道德教化、艺术创作研习与个体道德滋养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艺德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与实践价值。文以载道,士以弘道,是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学问家的价值追求。一部《平凡的世界》,曾经鼓舞多少有志青年“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坚强”;一本《大众哲学》,让多少人走近马克思主义真理。《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三不朽”中,立德居首位。致力于人类精神世界完善的人,不仅需要用自己的思考滋养人们的心灵,也需要能实践这样一种精神的修炼,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确,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家国情怀,也不会有杜甫笔下沉郁顿挫的诗句;没有呵护“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精神追求,也不会有樊锦诗几十年对敦煌莫高窟的不离不弃。艺术家、学问家的信仰、情怀与担当,正是体现在这种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中。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做到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弘扬中华知识分子传承数千年的优良传统,立足新时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社会影响力大的优势,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

第一,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对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只有内心净化、志向高远,才能让创作具有崇高的精神品格和时代风貌,彰显信仰之美、理想之美和人格之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更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人民对文艺质量、品位等方面新的更高要求,自觉加强人格修养和艺术修为,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

第二,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古今中外凡是受人尊重的艺术家大都具有良好艺德艺格,志存高远又淡泊名利。音乐家阎肃曾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当个什么‘家’,我就是一个‘者’,一个文艺工作者”。他严于律己、甘于奉献,病重住院期间还特别叮嘱儿女一定不能给组织添任何麻烦,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和优秀共产党员的道德情操。在当代社会,文化文艺属于培根铸魂的事业,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先做人后做文,先立德后立言,是文化文艺创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注重“艺品”与“人品”的二位一体、相互融汇,把为人和从艺看作互溶互鉴、相得益彰的道德理想。牛犇等优秀影视表演艺术家,不仅自身具有优良艺术美德和精湛艺术才华,而且其作品在给观众带来快乐娱乐的同时,也给予观众思想美德的教化和熏染。倡导在为人做事上大节公德、正直善良,主张在为文从艺上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这种慎于做人、严于从艺的传统艺德优良质素,应成为文艺工作者加强艺德建设的核心要义。无论何时何地,作家艺术家都要先做人做事再为文为艺,坚守文艺理想、文艺良知和文艺操守,弘扬传统美德,恪守职业道德。

第三,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对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要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自己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用栩栩如生的文艺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注重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第四,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优秀文艺应反映生活本质,表现人性本真,摄取时代魂魄,摹写社会变革,特别是通过艺术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度挖掘与全面观照,营造积极的精神环境和刚健的思想氛围,使人们在艺术陶醉与情感激扬中,自觉而又自然地向时代所崇尚的价值观聚集,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境界。文艺作品正是在传递向上向善价值观的过程中,既向人生与社会挥发了正能量,又使自身功能和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在当今这个思想多样化与价值多样化的时代,这种挥发尤显可贵,这一功能殊为重要。

第五,要清醒认识到攀登文艺高峰是艰苦卓绝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文艺创作历来都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文艺创作既要有体量增长,更要有质量提升。要生产出精品,就得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下功夫,就须得“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从事创作。

第六,各级文联组织要发挥行业建设主导作用,切实加强文艺界行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文联作为党领导的文艺界人民团体,是文艺领域社会治理的枢纽组织,在推进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中处于关键地位,在文艺行业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恪守文艺界核心价值观,自觉追求德艺双修、德艺双馨,真正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要改进为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服务的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待人以亲、助人以诚,及时反映大家的诉求,维护和保障合法权益,多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成为文艺工作者事业上的好伙伴、生活中的真朋友。关心关注新文艺群体、新文艺工作者,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吸引他们成为文艺人才队伍的生力军。各文艺家协会和文艺家也要以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多些包容、少点计较,多些尊重、少点猜疑,多些勉励、少点指责,提倡文人互勉、反对文人相轻,提倡相互学习、反对门户之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在艺术质量上敢于实事求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有力推动全省文艺工作者在相互批评、学习与借鉴中提升水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伟大斗争中产生形成的,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的历史变革中产生形成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处理新时代文艺问题,开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其内涵也必将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要真正学懂弄通,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只有将其融会贯通到推动云南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各环节各方面,才能真正为开创云南文艺事业美好明天凝智聚力。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文艺时代
1942,文艺之春
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浪漫雅痞文艺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