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黔森小说研究综述

2019-11-12王太军

新文学评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欧阳贵州作家

□王太军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欧阳黔森通常被国内评论界认为是继蹇先艾、石果、何士光之后的贵州第四代作家代表,以其极富个性而又颇有成果的小说创作享誉文坛。不同于前辈作家对乡土文学的执着书写,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多面性、丰富性和差异性,兼具贵州边地的原始气息、喧嚣都市的现代风韵以及厚重历史的激越高亢,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地理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欧阳黔森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文坛,90年代末开始创作小说,自1999年6月在《当代》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十八块地》以来,先后在《当代》《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北京文学》《花城》《长城》《红岩》等刊物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数百万字,多次获得了包括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等在内的国家级奖项与省部级奖项。如此成就斐然的当代作家,学术界对其的关注力度和研究力度却稍显薄弱,虽然有诸多国内知名评论家如孟繁华、雷达、陈晓明、李遇春等人,贵州评论家杜国景、谢廷秋、颜水生、李子芯等人,对其小说创作予以了评析、讨论,但其中依然存在相当广阔的研究空间留待其他评论家发掘探讨。

目前学者们对于欧阳黔森小说的评述文章,除了大部分被收入中国知网(CNKI)期刊论文库、学位论文库外,也有一部分散见于评论家的论著、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中,前者如孟繁华的《文学的风景》、杜国景的《二十世纪文学主潮与贵州作家断代侧影》等,后者如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编的《时代的追问》等,均有相关内容存在。此外,诸如《文艺报》《文学报》《贵州日报》等报纸上,也刊载了不少关于欧阳黔森的评论文章,尤其是一些访谈内容,对于研究其小说创作裨益极大,数量颇为可观。纵观现有的这些研究,或就欧阳黔森某一具体小说文本进行专篇评论,或从整体上研究作家的创作、叙事和艺术等,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单篇作品的解读评价、整体性的综合分析、小说的不足与新的期待。梳理整合这些现有评述,无疑是极其必要且十分迫切的:对于普通读者阅读而言,可以清楚欧阳黔森小说创作的特点和得失之处,以便理解小说真意;对于作家创作而言,可以了解评论界对自己作品的综合评价,以促使其在今后写作中,向着更加精湛、更加高超的水平进步;对于评论家研究而言,可以知悉欧阳黔森小说的当前研究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薄弱之处,避免重复研究,从而便于更有针对性地作出阐释解读,推进欧阳黔森小说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一、欧阳黔森小说的单篇评论

欧阳黔森最初以诗人、散文家身份登上文坛,有作品集《有目光看久》问世,收录了其早期的散文与诗歌作品。其小说创作虽说起步晚于散文和诗歌,但自诞生起就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因而备受关注。从欧阳黔森发表第一篇小说《十八块地》以来,截止至今,其已潜心耕耘小说二十载,学术界对于欧阳黔森小说的研究也一直亦步亦趋地跟进着。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和评论文章针对欧阳黔森的单篇小说文本,做出了专论研究,为了方便梳理,这里分别按照短篇小说研究、中篇小说研究、长篇小说研究来进行分类概括。

学者们对欧阳黔森短篇小说所作的专篇评论,多只针对为数不多的几篇做出阐述,涵盖面远远不及其短篇小说总量。陈书蓝的《特殊岁月里的温情与忧伤——读欧阳黔森〈十八块地〉》一文,评论了欧阳黔森早期的小说作品《十八块地》,认为其通过对知青卢竹儿、鲁娟娟、萧美文等人的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乡村里人性的善与美,让人们看到了人间的无限温情与令人心酸的忧伤,体现出作家独特的人生思考和对纯真人性的呼唤、博大的人文关怀和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傅安辉的《善良与凶残——读欧阳黔森的短篇小说〈敲狗〉》一文,着眼于曾获得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的经典小说《敲狗》,从对人性批判与拷问的主题角度考量,论述了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与狗的比较,所传达出的善良与凶残的人性两极。庄鸿文的《再读欧阳黔森〈敲狗〉》一文,则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对《敲狗》作出了结构层面的阐释,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并非文本的重心,从事件的叙述与结构的安排中生成的丰富意蕴,才是小说意义所在。何士光的《诗的意境和铁的历史》一文,就《断河》一篇给予了颇高的评价,称《断河》“用简短的篇幅,勾勒了史诗的意境”,因而具有诗的意境和史的厚重,意蕴丰厚沉重。安敏的《试析欧阳黔森〈断河〉里的史诗叙事》同样是对《断河》所作的专篇评论,文章从史性语言与诗语意境结合的语言修辞、表层形式与内在逻辑并进的叙事结构、生存主题与毁灭主题同构的史诗叙事意蕴三个方面,对小说文本的史诗叙事艺术进行了阐释与分析。朱永富在《作为精神自传的写作——欧阳黔森〈远方月皎洁〉印象》中,联系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以及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与作者经历的相似性,将《远方月皎洁》视作欧阳黔森精神自传式写作的典型,论述了小说的“中年叙述”特征和“可能生活”的情感结构,认为作家这类小说是为了表达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李昌鹏的《清淡的大味——评欧阳黔森〈远方月皎洁〉》也评论了小说《远方月皎洁》,文章谈及小说中的“远方”“月”“皎洁”“狗”四个关键词,认为这篇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平淡,但平淡之后有着巨大的“回味空间”。此外还有孟繁华在《文化裂变时代的经验与想象——评欧阳黔森的两篇小说》一文中,提及欧阳黔森的一篇短篇小说《丁香》与一篇中篇《白多黑少》,描述了《丁香》所展现出来的朴实无华的地域风情,流淌着一种怀旧的味道,让人感动,并点出了作者对朴素、诗意的追求与对理想主义的传达。

与短篇小说研究相比,欧阳黔森中篇小说的专篇研究文章数量较为稀少。孟繁华的《文化裂变时代的经验与想象——评欧阳黔森的两篇小说》,除却《丁香》,还论述了中篇小说《白多黑少》,表示小说在横流的物欲背后,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宿命般的无奈感,并进而提出了“欧阳黔森的小说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内在气质,这种气质就是剩余的理想主义的气质”的著名论断。向笔群的《在忧虑与困惑中书写乡村的抒情诗——评欧阳黔森中篇小说〈村长唐三草〉》一文,将小说《村长唐三草》视为作家关注现实、深入黔中大地、书写乡村人物悲喜的作品,论述了作家从自己的生活底色出发,找到了乡村底层叙事的经验与突破点,以唐三草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干部为对象,叙述了其带领桃花村脱贫致富的过程,而唐三草在工作期间所遇到的忧虑与困惑,则表达了作家对乡村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在这之外,谢廷秋的《〈水晶山谷〉浅析》是对欧阳黔森另一部中篇小说《水晶山谷》做出的专论。这篇论文认为《水晶山谷》是一部远离都市却无法回避市场化与商品化背景的小说,指明欧阳黔森写出了人类在现代文明面前的两难处境,表达了作家的理性反思。

相较短篇、中篇小说,欧阳黔森的长篇小说研究要相对丰厚一些。陈晓明的《对当代精神困局的透视——评欧阳黔森〈非爱时间〉》一文,论述了《非爱时间》始终在用对过去的怀念来反衬现实的困境,认为其可以看成是对当代人精神现状的一次透彻表现,回应了当代人关切的理想主义和价值归宿的问题。王红艳的《在执着与放弃间挣扎》也论述的是长篇小说《非爱时间》,提出烙印在小说人物身上的激情是一种几十年不变的痴迷与偏执,是一种长久地在理想与放弃间挣扎的耐力。作者认为小说昭示着一种“什么也抵挡不住物质时代轰轰烈烈的车轮,最终能够留下的只有个体坚忍的记忆”的寓言性结局,传达了作家对“爱与情、灵与魂最终会成为什么”的深度思考。姚亮的《论欧阳黔森小说的结构性对照——以〈非爱时间〉为例》一文亦是对《非爱时间》的专篇评论。这篇论文评价了欧阳黔森小说从框架到细节所形成的结构性对照手法,认为小说文本通过一系列前景与背景的转换对照,对理想主义消退后的当下精神困境作出了比较透彻的揭示。曾镇南在《说不尽的长征故事——读欧阳黔森、陶纯的长篇历史小说〈雄关漫道〉》中,则评论了长篇小说《雄关漫道》。作者认为小说全景式地客观记叙了红二方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以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朴素地演绎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勾勒出众多长征指战员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写出了红军的雄姿和业绩。除却小说《非爱时间》《雄关漫道》,也有研究者对欧阳黔森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绝地逢生》持以较多的关注。谢廷秋的《以艺术的方式展示科学发展路径——从〈绝地逢生〉看贵州生态文学的成长》一文,论述了《绝地逢生》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生态意识,表示其以艺术的方式展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路径,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呼吁贵州作家应该关注生态问题、呼唤生态文明,揭露和批判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创作出富含生态意蕴的文学作品。谢廷秋的另一篇文章《从〈水晶山谷〉到〈绝地逢生〉——贵州作家欧阳黔森生态文学解读》,进一步从生态文学角度切入,赞扬《绝地逢生》是典型的贵州生态文学文本,是富有良知的作家对历史使命的担当,它显示了作家关注现实人生的一种理想主义情怀,表达了作家对生态危机的深沉忧患。这之外,李子芯的《电视剧〈绝地逢生〉的小说文本研究》,则从苦难与希望并存的叙事主线、理想人物的形象书写、生态主义主题三个方面,对《绝地逢生》的小说文本作以解读,认为作品中描写了底层农民在困难面前仍然坚持着善良、勤劳、顽强的美好本色,充满着爱和温情,洋溢着浓郁的西部风情和浪漫主义色彩。

从这些已有的单篇评论可以看出,评论家对欧阳黔森小说所作的专篇研究存在着既不均衡又不完全的现状,当前的研究视野,短篇小说主要集中在《十八块地》《敲狗》《断河》《丁香》《远方月皎洁》上,中篇小说则只针对《白多黑少》《水晶山谷》《村长唐三草》等几篇,长篇小说侧重于《非爱时间》《绝地逢生》《雄关漫道》三部,涵盖面不免显得狭小。这些小说只是欧阳黔森作品的一部分,他还有着更多的小说文本并没有被研究者专篇评述,它们同样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蕴,同样传达着作家的深沉思索,比如《血花》《心上的眼睛》《莽昆仑》《穿山岁月》《非爱时间》《奢香夫人》等等。当然,有不少作家在整体研究欧阳黔森小说创作的时候,对这些小说也作出了一些评述,并且还不乏相当精彩的论断和深刻的表述,但却始终没有对这些小说的专篇评述问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此外,欧阳黔森的一些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如《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奢香夫人》等,广受好评,引起了一些评论家的侧目与追捧,但因为其大多是对于小说改变成功后的影视剧所作的研究,所以不在此研究综述的梳理视野之内。

二、欧阳黔森小说的整体研究

研究者对欧阳黔森小说所做的单篇评论,针对的是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部分小说文本,在此之外,更多的评论家从宏观层面,将研究视野投注到了欧阳黔森小说整体,对其做了综合性的解读阐释,分析了其创作、叙事、艺术等各个方面。为便于梳理,依据评论侧重点,可将整体研究划分为三个方面:创作论、叙事论、艺术论,其中以关注创作论者最多、最为丰厚,故可以将创作论继续细分为发生论、主体论、题材论。

欧阳黔森小说的创作论,即围绕作家创作展开的评论,目前主要侧重于研究创作发生、创作主体、创作题材三个维度。

首先,来看关于欧阳黔森小说创作发生论方面的研究内容,这类研究多以访谈文章的形式出现,采访者提问受访者回答,再经由采访者根据访谈内容整理、撰写成文,这些文章对于研究作家的创作动机、目的、追求等裨益极大。周新民的《探寻人性美——欧阳黔森访谈录》一文,以访谈对答的形式,回顾了作家的文学创作之路,探讨了作家对人性美、人性善的热衷书写,对生态意识、地域文化的热切关注,对浪漫主义作品、传统小说意蕴、长篇小说改编影视剧本等问题的自我认知,在提问、回答的互动过程中,揭示了欧阳黔森小说创作的种种问题。舒晋瑜的《欧阳黔森:创新与突破,必须置身于自己的沃土》也是一篇与作家互动的访谈文章,文中对欧阳黔森弘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执着于发出“贵州声音”的创作追求作以探寻,指出了作家植根于贵州文学土壤、谋求创新与突破的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黄远石、罗元涛的《“地质队员都干过,还怕干编剧?”——专访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则对于作家的地质工作经历、与文学结缘的过程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追溯、探讨。在这类访谈文章之外,苏丹的《纸上有味纸上香——写在欧阳黔森小说集〈味道〉出版之际》一文,也当属于作家创作发生论方面的研究。文章具有评传性质,回忆了欧阳黔森的创作历程与其早期的作品受评情况,并交代了几件与作家交往中的趣事,凸显了作家爽朗、自信、百折不挠的性格特征,这成为探究欧阳黔森的创作心理、创作风格等的绝佳材料。

其次,来看学者们对于创作主体,即对作家的研究文章。颜水生在《社会主义伦理与讲述中国的方法——欧阳黔森论》中,从作家论出发,呈现了欧阳黔森在文学创作中始终秉持的社会主义伦理立场和社会主义伦理原则。在他看来,欧阳黔森一方面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人民伦理和文化地理表现对文化传统与革命历史的思考,表达对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歌颂;另一方面,通过描绘改革时代的巨大变化,表现了他对时代精神和自然宇宙的思考、对社会伦理和自然天理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价值的强调,彰显了作家的现实关怀。贵州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研究生严天惠的学位论文《崇高的生命追求——欧阳黔森创作论》,其实也侧重于作家论,这篇论文从欧阳黔森高扬的理想主义旨归入手,深入具体的小说文本中,揭示了小说中强烈关注人的命运、心灵、尊严、性格的人文精神,并就作品中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化的艺术追求进行了详细解读,探讨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

再次,来看关于欧阳黔森小说创作题材方面的研究文章,相比之下,其文章数量、解读力度更胜一筹。李遇春在《博物、传奇与黔地方志小说谱系——论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一文中,从文学与传统角度考量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将其纳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复兴层面,发现欧阳黔森在小说创作中除了显在地传承了蹇先艾、何士光等现当代贵州作家的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还潜在地复活了志怪、志人、博物、搜神、传奇、方志、笔记等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资源,由此创作出融博物、传奇于一体的黔地方志小说,激活并重塑了作为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的贵州精神。颜水生在《感觉意识形态与风景的象征世界——欧阳黔森文学创作论》中,针对欧阳黔森书写大山与丛林题材的小说,选择其中印象式的风景描写,从神奇壮丽的高原山川风景、和谐安宁的田园牧歌风景和“万物有灵论”的动物风景三方面入手,探究风景背后丰富的象征意蕴和巨大的张力结构,论证了小说在审美或想象层面对人类现代化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所提供反思的可能性。魏家文在《残存的理想主义——欧阳黔森小说创作论》中,从现实主义的小说题材入手,表明欧阳黔森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在于现实主义题材与理想主义情怀的有机统一,指出其小说重点书写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塑造了一批理想化的女性人物形象,并通过对诗意乡村和欲望都市的书写,表达了小说家对生态环境的忧思和重建家园的期待,彰显了一种尤为可贵的理想主义情怀,即“残存的理想主义”。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欧阳黔森的生态文学创作,着力探讨生态题材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广西师范学院2012届硕士研究生纪文的学位论文《自然的回归,精神的突奔——生态批评视野中欧阳黔森的文学创作》即是基于作家生态题材的小说作品所作的研究,论文从欧阳黔森创作中流露出来的自然观切入,引入生态批评视野,借助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剖析小说中的生态因子,提取小说中对文化生态的透析,并由此升华到欧阳黔森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拷问上,得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结论。贵州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研究生潘光芝的学位论文《诗意栖居与人性反思——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贵州文学研究》,也部分涉及了欧阳黔森生态题材小说的研究,论文将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置于生态批评视野之下,论述了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主题,但由于文章主要研究的是贵州生态文学的总体景观,故这里不多讲述。关于欧阳黔森小说创作论的评论文章还有一些,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总的而言,这些论文从创作发生、创作主体与创作题材三个维度,对作家创作予以了深入而具体的阐释解读,其力度、广度、深度,相较之其他方面的研究,均处于领先地位。

创作论之外,再来看欧阳黔森小说的叙事论,即探讨小说叙事特质和叙事风格的研究文章。孟繁华在《小叙事与老传统——评欧阳黔森的短篇小说》中,指出欧阳黔森以“舒缓从容的姿态讲述他那多少有些‘老旧’的故事”,“在小叙事中隐含着一个大传统”,即是“对人类普遍价值维护的最低承诺”。他给予了欧阳黔森的文学世界一个准确定位——“一个温婉、诗意、人性的世界,一个对自然无比热爱的世界,一个不断向传统致敬的世界”。雷达的《叙事的机趣——欧阳黔森小说印象》一文,赞赏了欧阳黔森富于个性化的“传奇”叙述方式与文本自觉意识,点明了小说“好看”的特点,并称其叙事手段一边在扩宽读者的阅读视野,一边又在破坏读者的阅读期待,因而颇有“机趣”。颜水生的《传奇叙事与形式的辩证法——欧阳黔森小说论》也探讨了传奇叙事,作者指出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不仅融合了武侠、冒险、志怪、鬼神、荒诞等艺术形式,而且也综合了江湖侠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国家主义等意识形态内容。杜国景在《欧阳黔森的英雄叙事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具体论述了欧阳黔森小说呈现出来的英雄情结、英雄崇拜与字里行间弥漫着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从而论证了小说文本中的富含着的英雄叙事特色及时代价值。李子芯在《论欧阳黔森小说中的性善书写》中,论述了小说的性善叙事,探讨了欧阳黔森对人性善的热衷书写与极力颂扬,并进一步探究作家善有善报的传统道德观。刘亚婷的《唱响山林牧歌——欧阳黔森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文,则专就欧阳黔森小说中的女性叙事进行研究,作者将欧阳黔森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分为圣洁美丽的女性、原始质朴的女性与堕落逃避的女性三类,探讨她们身上所弥漫着的自然美,认为其表现出了作家诗意、朴素的生活追求和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人生理想。这些评论文章,主要评述了欧阳黔森小说中的传奇叙事、英雄叙事与性善叙事等各个方面,但结合具体的叙事理论,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欧阳黔森的小说叙事作以科学分析的,则相当少见。

相较于创作论、叙事论,专门探讨欧阳黔森小说艺术特色的文章,则相当稀少。郭征帆的《纸上有味纸上香——欧阳黔森小说艺术简论》一文,探究了欧阳黔森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强烈的人文精神,从小说语言、细节、人物、历史、人性、城乡与爱情题材等方面论述了作家独具匠心的艺术探索,呈现了欧阳黔森文学理性与感性相互缠绵的创作立场。申元初、喻莉娟合力撰写的《优美、幽默而又忧伤的人性探求——欧阳黔森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立足于欧阳黔森小说的文化创作意义与哲学创作意义,论述了其优美、幽默而又忧伤的复杂人性探求与丰富创作艺术,并表明这种人性探求和创作艺术使得小说具有突出的审美意义。周新民的《欧阳黔森短篇小说艺术论》一文,则以欧阳黔森的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其不仅吸收了古代编年叙事、传记叙事、比德审美意识的有益滋养,而且也超越了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实录”精神,在哲理层面找到了现代短篇小说的艺术质地,表达了对人生、人性的哲理思考。严天慧在《崇高的生命追求——欧阳黔森创作论》中,也论述到了欧阳黔森小说的艺术特色,她从自然清新与至雅至俗的语言特点、崇高美与悲剧美的风格特色等方面,探讨了作家小说里的独特艺术追求。这些关于欧阳黔森小说艺术论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对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关于人性、人生的思考上,从哲理层面切入评论,比较关注小说中形而上的美学追求。

要把握小说的创作特征,就必须对作家的创作历程作整体研究,所以在欧阳黔森小说研究的所有文献中,整体研究的文章所占比例最大,这体现出了评论家对欧阳黔森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关注和高度重视。从以上的梳理、枚举中来看,应该说,当下学术界对于欧阳黔森小说的整体研究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其中李遇春的《博物、传奇与黔地方志小说谱系——论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颜水生的《社会主义伦理与讲述中国的方法——欧阳黔森论》、杜国景的《欧阳黔森的英雄叙事及其当代价值》、周新民的《欧阳黔森短篇小说艺术论》等文章,对欧阳黔森小说的创作、叙事、艺术等方面,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相当精准、深刻。但是也不难发现,目前学界着力于欧阳黔森小说的创作论和叙事论的研究者居多,艺术论者次之,且对小说艺术的研究多停留在人性探求与人文精神之上,这就昭示着欧阳黔森小说的艺术研究还有着更为广阔、更加丰富的探索空间。当然,现有关于创作论、叙事论的研究,对于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而言,也依然显得十分单薄,如对欧阳黔森创作心理学的探究、叙事学理论的分析等比较少见,这就有待更多的研究者、评论家将之往更深层面、更高层次去推进和提升。

三、再出发:从不足到新的期待

学术界除了对欧阳黔森小说的赞誉、肯定声音,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正面评价欧阳黔森小说的同时,注意并论述到了其小说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且对作家未来创作表示出一种期待,希冀其能弥补不足,创作出更高水平的文学作品,这对于研究欧阳黔森小说而言,无疑提供了另一种评价视角。既然这里是作欧阳黔森小说的研究综述,笔者自觉有必要、有责任将问题与期待的声音呈现在本文中。

目前关于欧阳黔森小说创作的不足之处,研究者主要指出了如下几点:第一,在创作上,某些文本出现了模式化倾向和重叠现象,雷达的《叙事的机趣——欧阳黔森小说印象》与严天慧的《崇高的生命追求——欧阳黔森创作论》等文章即注意到了这一点。严天慧认为,欧阳黔森小说中总是喜欢设置一位美丽、善良、圣洁的女性作为男性的恋人或爱人,而男性都是在这些美好女性的影响或净化下成为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有着最后的人性坚守的理想主义者,故事基本雷同。第二,在艺术上,小说尚未趋于完善,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李遇春在《博物、传奇与黔地方志小说谱系——论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中指出欧阳黔森小说中博物传统、传奇传统、抒情传统三位一体的艺术境界尚未臻至化境。申元初、喻莉娟在《优美、幽默而又忧伤的人性探求——欧阳黔森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一文中,则认为小说叙述中的文化厚度感和历史厚度感有时稍欠火候,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小说的某些细节、逻辑等存在纰漏,稍显牵强,有待商榷。姚亮在《论欧阳黔森小说的结构性对照——以〈非爱时间〉为例》中,就小说中提到的“经济特区”、交通条“款”等细节表述进行推敲,指出其存疑之处。王志尧在《情节太离谱,畸恋太撩人——评欧阳黔森的中篇小说〈白多黑少〉》中,举出小说《白多黑少》中7处不合情理的细节,直面指出不妥之处,并进一步从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入手,探索小说虚假失真背后的社会原因,借此提出修改意见。

以上列举的对于欧阳黔森小说不足之处的指摘,体现出学者们客观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指出不足、期待改善的良苦用心,他们在文章中表示,凭借作家勤勉和数十年田野工作的积累,欧阳黔森有能力在未来的创作中,取得更加高远、更加辉煌的文学未来和创作实绩。不少研究者都将欧阳黔森视作贵州文学的中坚力量,希冀其能够以自己的创作影响、带动更多的贵州作家,在更大范围内使贵州文学走向全国。

总的来说,当前对欧阳黔森小说的研究里,既存在着指摘不足,也存在着热切期待,它们表明,作家的小说创作的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但他有能力在未来的写作中,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取得更大的创作实绩。不管是态度严谨地指出不足,还是言辞恳切地提出期冀,都为欧阳黔森小说再评价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这对于推进其小说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 论

在对欧阳黔森小说研究的梳理、整合中,单篇评论、整体研究、不足与期待三类基本囊括了当前欧阳黔森小说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单篇评论和整体研究是欧阳黔森小说研究的重点和着力点。分析这些现有的评论,可以看到,当前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一,研究者对《敲狗》《断河》《白多黑少》《水晶山谷》《非爱时间》等小说文本的阐释已经相当系统而深入,对其内容、题旨、意蕴的论述也十分深刻而中肯;其二,在对欧阳黔森小说的创作论、叙事论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一些骄人的成绩,像诸如“剩余的理想主义气质”的论断,已经成为研究界的共识;其三,学术界在研究欧阳黔森小说时,十分自觉地引入了多种研究角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比如生态批评视野与风景叙事等,这对推动欧阳黔森小说的阅读接受和影响传播、挖掘欧阳黔森小说的丰富价值和多重意义,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讳言,既有的欧阳黔森小说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指出其不足之处,对于之后的小说研究极有裨益:第一,研究者对于欧阳黔森小说所作的单篇评论,视野极不均衡,只论及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还有更多有价值的小说文本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第二,当前关于欧阳黔森小说的整体研究,重创作论、叙事论,而轻艺术论,且对创作心理学、叙事学的重视不足;第三,许多研究内容还有待开拓,如欧阳黔森小说的影响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现有研究成果奠定了未来研究的基础,既存研究局限则预示着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在今后的欧阳黔森小说研究中,研究者应该把学术视野更多地投入欧阳黔森其他有价值的小说文本中,充分挖掘其思想价值和主题意蕴;应该将关注重点更多地倾注在欧阳黔森小说艺术上,深入探讨其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应该将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置入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更加丰富的全国作家群中,客观给予其影响研究和比较研究。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掘出欧阳黔森小说的价值内涵,才能把欧阳黔森小说研究推向更高的学术层次和学术境界。

注释:

①陈书蓝:《特殊岁月里的温情与忧伤——读欧阳黔森的〈十八块地〉》,《读书文摘》2015年第22期。

②傅安辉:《善良与凶残——读欧阳黔森的短篇小说〈敲狗〉》,《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③庄鸿文:《再读欧阳黔森〈敲狗〉》,《铜仁日报》2018年9月28日。

④何士光:《诗的意境和铁的历史》,《文艺报》2014年9月22日。

⑤安敏:《试析欧阳黔森〈断河〉里的史诗叙事》,《艺术评鉴》2019年第9期。

⑥朱永富:《作为精神自传的写作——欧阳黔森〈远方月皎洁〉印象》,《贵州日报》2017年4月7日。

⑦李昌鹏:《清淡的大味——评欧阳黔森的〈远方月皎洁〉》,《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

⑧孟繁华:《文化裂变时代的经验与想象——评欧阳黔森的两篇小说》,《文学的风景》,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11页。

⑨孟繁华:《文化裂变时代的经验与想象——评欧阳黔森的两篇小说》,《文学的风景》,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11页。

⑩向笔群:《在忧虑与困惑中书写乡村的抒情诗——评欧阳黔森中篇小说〈村长唐三草〉》,《贵州作家》2015第6期。

⑪谢廷秋:《〈水晶山谷〉浅析》,《时代的追问》,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388页。

⑫陈晓明:《对当代精神困局的透视——评欧阳黔森〈非爱时间〉》,《文艺报》2004年5月18日。

⑬王红艳:《在执着与放弃间挣扎》,《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7月16日。

⑭姚亮:《论欧阳黔森小说的结构性对照——以〈非爱时间〉为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第2期。

⑮曾镇南:《说不尽的长征故事——读欧阳黔森、陶纯的长篇历史小说〈雄关漫道〉》,《播芳馨集:曾镇南文艺评论选》,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234~237页。

⑯谢廷秋:《以艺术的方式展示科学发展路径——从〈绝地逢生〉看贵州生态文学的成长》,《贵州日报》2009年4月24日。

⑰谢廷秋:《从〈水晶山谷〉到〈绝地逢生〉——贵州作家欧阳黔森生态文学解读》,《当代文坛》2012年第2期。⑱李子芯:《电视剧〈绝地逢生〉的小说文本研究》,《电影文学》2013年第16期。

⑲周新民:《探寻人性美——欧阳黔森访谈录》,《小说评论》2015年第5期。

⑳舒晋瑜:《欧阳黔森:创新与突破,必须置身于自己的沃土》,《中华读书报》2014年7月30日。

㉑黄远石、罗元涛:《“地质队员都干过,还怕干编剧?”——专访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贵州民族报》2015年9月11日。

㉒苏丹:《纸上有味纸上香》,《见证多彩贵州:〈贵州日报〉十年新闻作品选》,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3~468页。

㉓颜水生:《社会主义伦理与讲述中国的方法——欧阳黔森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19年第5期。

㉔严天惠:《崇高的生命追求——欧阳黔森小说创作论》,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㉕李遇春:《博物、传奇与黔地方志小说谱系——论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18年第7期。

㉖颜水生:《感觉意识形态与风景的象征世界——欧阳黔森文学创作论》,《小说评论》2019年第2期。

㉗魏家文:《残存的理想主义——欧阳黔森小说创作论》,《南方文坛》2018年第4期。

㉘纪文:《自然的回归,精神的突奔——生态评批视野中欧阳黔森的文学创作》,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㉙潘光芝:《诗意栖居与人性反思——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贵州文学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㉚孟繁华:《小叙事与老传统——评欧阳黔森的短篇小说》,《山花》2015年第5期。

㉛雷达:《叙事的机趣——欧阳黔森小说印象》,《文学报》2005年11月24日。

㉜颜水生:《传奇叙事与形式的辩证法——欧阳黔森小说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㉝杜国景:《欧阳黔森英雄叙事及其当代价值》,《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2期。

㉞李子芯:《论欧阳黔森小说中的性善书写》,《黑河学刊》2014年第2期。

㉟刘亚婷:《唱响山林牧歌——欧阳黔森笔下的女性形象》,《美与时代》(下)2019年第4期。

㊱郭征帆:《纸上有味纸上香——欧阳黔森小说艺术简论》,《时代的追问》,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258页。

㊲申元初、喻莉娟:《优美、幽默而又忧伤的人性探究——欧阳黔森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时代的追问》,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263页。

㊳周新民:《欧阳黔森短篇小说艺术论》,《小说评论》2015年第5期。

㊴严天惠:《崇高的生命追求——欧阳黔森小说创作论》,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㊵李遇春:《博物、传奇与黔地方志小说谱系——论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18年第7期。

㊶申元初、喻莉娟:《优美、幽默而又忧伤的人性探究——欧阳黔森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时代的追问》,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263页。

㊷姚亮:《论欧阳黔森小说的结构性对照——以〈非爱时间〉为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第2期。

㊸王志尧:《情节太离谱 畸恋太撩人——论欧阳黔森的中篇小说〈白多黑少〉》,《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欧阳贵州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家的健忘老妈
筋斗云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欧阳丽作品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