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2019-11-12陈元
陈元
四川省江油中学
综 述
体育消费从属于非生产消费,它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体育消费。狭义的是指那些从事于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如参加武术、游泳、溜冰、体育舞蹈等培训班的学费和到运动场所去健身所训的费用等;而广义的则包括一切和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行为,不仅包括居民购买体育服装鞋帽、体育期刊书报、体育比赛的门票、锻炼的运动器材、体育彩票记念币等,还包括为了参与体育活动或观赏运动赛事而支付的交通费、餐饮费以及住宿费等。
课题组以绵阳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的调查分析为出发点,确定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同时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出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出中学体育教育在对中学生的体育消费引导上的不足,为进一步科学、系统的培养良好的中学生体育消费观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1.前言
目前,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体育消费行为是民众享用体育产品以及体育服务的一系列心理生理活动,作为一种现象而客观存在。体育通过消费实现其特有的各种功能,消费通过体育得以深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消费行为已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与作为“社会人”的消费主体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特征、以及消费价值观、消费审美取向、消费时尚与潮流、消费风俗、习惯等背景相联系。
2.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的内容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中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主要从中学生对体育消费含义的理解、健身观念等要素来展开;(2)中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主要从中学生体育消费经费来源、消费目的、经费用途以及影响中学生体育消费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来探讨;(3)目前中学校对中学生体育消费引导的现状,主要从日常教学活动、学校宣传等要点来研讨。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1)了解中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现状,找出优势和不足,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工作;(2)对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找出其特点和规律;(3)了解中学校对学生在体育消费宣传、教育方面的不足,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体育宣传等工作。
3.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绵阳市高级中学14 所;四川省一级示范校6 所(南山中学、绵阳中学、江油中学、安县中学、科学城一中、三台中学);省二级和市级示范校8 所(三台第一中学、普明中学、丰谷中学、江油一中、盐亭中学、平武中学、北川中学、梓潼中学)的高二年级学生774 名,其中男生403 人、女生371 人;城镇学生379 人,农村学生395 人。
3.2 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需要,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自制调查问卷。发放800 份,回收782 份,有效问卷774 份;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发放20 份,评价“很有效”“有效”“基本有效”“无效”的分别为12、5、1、2 人次。走访了成都体育学院和市内中学的部分老师以及区县的体育教研员,为论文的研究积累了大量信息。运用数理归纳统计法、演绎、类比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并论证了有关结果。
4.结果与分析
4.1 中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
如今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强身健体,也不止是为了争夺荣誉,体育运动已渐渐演变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潮。现在运动已不再是男生的专利,非常多的女生也在参与其中,体育的重视程度已大大提高并且日趋上升,这也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体育运动带动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促进了体育运动。
4.1.1 中学生对体育消费知识的了解渠道
调查表明,69%的学生对体育消费相关知识的了解来源于媒体和书报等现代知讯方式。其中在这项中,农村女生比城市女生高了6 个百分点,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比如农村女生因家庭相距较远,坐在一起面对面讨论的时间少等因素。当今,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接触外部世界的桥梁。体育集新闻性与娱乐性结合的完美典范。体育活动吸引着社会成员参与其中,多数社会成员通过各种体育宣传科普知识介绍、体育新闻报道认识体育,了解体育,然后参与体育,而使体育消费成为可能。中学生通过以媒体、书籍报刊为主的知讯方式了解体育、参与体育,进行体育消费,在消费过程中对体育消费进行再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
4.1.2 中学生对体育消费的理解
调查表明,42%学生对体育消费的理解主要认为体育消费是生活消费的一部分,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认为它是现代生活的体现,城镇女生比农村女生高3 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学生对体育消费已有一定的认识,男女学生这一差别与他们的身心特征的不同有直接联系。男生期望通过体育消费获得更多地情感刺激,女生则希冀获得深刻地美的体验与享受,这一点上由于城镇、农村女生所处的地域不同而不同。
4.1.3 中学生是否期盼得到学校在体育消费上的指导
调查表明,58%的中学生都希望在体育消费的认识上得到学校的指导,同时也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很模糊,尤其是女同学;另外我们更要注意到有部分学生是不喜欢得到学校的指导的,这与学校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有关。
因此学校在进行体育消费引导的时候,要紧跟社会形式发展的要求,以体育消费的内涵作基础,形式与社会节拍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浓,同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得以提高。
统计得出,省一级示范高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在体育消费上得到学校的引导教育,男女分别达到54.1%和51.4%,这一趋势和整体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在体育消费上希望得到学校的引导是众多中学生共同的心声,这和学生所在高中学校的类别,地理位置没有关系。因此,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
4.2 绵阳中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
4.2.1 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动机目的
调查表明,中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是锻炼身体。健身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它对中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和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农村学生对“增强体质”选项的百分比比城镇中学生突出一点,农村男生则高出城镇男生近10 个百分点。
其次则是审美娱乐动机,主要体现在身心健康发展,运动欲望的满足,心情愉悦和审美追求。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选择此项,这表明中学生对这个高层次动机正处于逐步认识和追求的时期,调查结果表明城镇中学生对审美娱乐的认同程度较高。
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主要是应付考试,女生这一心理尤为突出。调查还发现,城镇男生对社会交往的认同程度略高于农村男女,然而城镇女生对社会交往的认同程度却略低于农村女生。这同男女中学生心理、生理以及消费心理差异的特点相吻合。
4.2.2 中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可以用一定的货币数量来衡量,它从侧面也反映中学生内心对体育运动的接纳以及行为上的参与程度。
调查表明有72%的中学生一年的体育消费总额不足500 元。城镇与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相比,城镇中学生略高农村中学生,生活条件与体育消费环境的是造成差异主要的原因;另外高中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女生,在年消费800、1000、1200 元三个选项中,女生都分别比男生低5.3、2.1、3.2 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男生与女生个体需求不同造成的。比如,男生喜欢大运动量的项目,篮球、足球等;女生喜欢运动量小的一些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等。
4.2.3 中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同程度
中学生的经济来源方式可以理解为学生家庭按月供给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家庭收入地提高,为中学生的体育消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调查表明,72%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加大体育消费投入,其中城镇女生表现出来的意愿更为强烈;另外,表示“不愿意”和“说不清楚”是否加大体育消费投入的学生比例(28%)不容忽视,这表明这些学生体育消费的意识不强,对其涵义、功能等了解不清楚,学校应当在这方面加大引导力度;同时也可以从表中发现城镇中学生比农村中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同程度要高些,男同学的认同度比女生低些,在非常愿意这一栏中,城镇学生有224 人选,占到总人数的28.9%,农村学生有157 人选,占到11.8%。这些都是与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想符合的。总体而言,绵阳中学生体育消费金额不多,影响了他们的体育消费能力,相应的也给中学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4.2.4 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内容结构是一定消费意识与消费观念的具体反映,它分为实物型消费(运动服、运动饮料、鞋帽、健身器械、体育画册、体育报纸杂志等)和观赏型消费(观看体育竞赛、体育表演、锻炼门票、体育展览等)
调查表明,绵阳市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主要是实物型消费,男生的比例达到61.8%女生达到57.4%。这种消费类型结构与我国传统消费习惯有关,实物型消费具有运动和日常生活两方面的效用,即满足了学生的体育消费又解决了吃穿的生活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观赏型消费中男生达到了36%、女生达到了41.3%,女生在这一方面的热情高于男生,这也说明女生的体育消费对场地环境的依赖性很高。但是也要注意到农村中学生在这方面的消费比城市中学生略高一些,这说明城镇中学生体育消费呈多元发展,而农村中学生则单一。
4.2.5 影响绵阳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调查表明52%的中学生认为影响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学习任务重,闲暇时间少。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每天上课时间都在8—10 小时以上,甚至周末也不例外,平时几乎没有较为完整的课外活动时间;其次,经济条件允许是影响他们消费的第二因素,中学生的经济来源是每个月家庭供给,家庭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收入,这一点在农村中学生表现略微突出,这是我们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别造成的,家庭经济好,学生的体育消费也随之增多;另外,有14.6%的男生和23.9%的女生认为没消费场地环境和锻炼习惯,以及消费观念,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这说明我们体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同时社会上现有的体育场所真正落实对外免费开放的很少,从而限制了中学生体育锻炼,影响了体育消费的发生。
4.2.6 绵阳市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发生场所
调查表明,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主要发生在校外,农村中学生则主要发生在校内。随着全民计划的实施,城镇中健身设施的增多,这为城镇中学生到运动场上展现自我、表现个性提供了便利。总体而言,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喜欢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男女百分比分别相差10.1、9.1 个百分点。在校内外锻炼次数“差不多”选项统计表明,农村学生均比城市学生高5 个百分点。
4.3 学校对中学生体育消费的引导
4.3.1 对中学生体育消费的指导由哪个部门来负责
中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为他提供基础教育的场所---学校。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各职能部门有着不同的分工并且各自侧重点也不同。
调查表明,38.4%的男生和39.7%的女生都认为体育消费应当是体育教学内容;占29.1%的男生和30.1%的女生以为这应当是学校体育相关措施政策应当所涉及的内容;其次是学校德育部门。
同时在走访调查时也发现一些个别存在的现象:绵阳市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学科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采取自觉与不自觉的行为向高考科目偏移,缩短学生锻炼时间,如一周只上一节体育课,有的直接取消课间操,也有的学校在高三全部或部分时间停上体育课。
4.3.2 学校对体育消费的宣传
对“学校是否有体育消费相关宣传”调查表明,选择“很少有”和“几乎没有”的学生,男生占到59.8%女生占到54.6%.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立足全面发展的观点,从实际出发,加强体育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学校报刊、广播、宣传栏、网络等形式,让中学生明确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要从引导学生的兴趣、习惯做起,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学校应当想方设法去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大力宣传合理地体育消费观念。在校内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以促进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他们养成进行体育锻炼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4 体育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
体育教学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的组织承担者是体育教师。
对“理论教学是否有无体育消费的内容涉及”调查统计表明,有74.7%的男生,78.8%的女生分别选择很少有和几乎没有.这说明有关体育消费这方面的知识还没有引起我们体育教师的注意,没有明确体育消费与体育锻炼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合理化,让自己的教学紧跟时代的潮流.
5.结论
5.1 绵阳市中学生体育消费价值观形成一定的体系,但只是停留在认识上面,缺乏实践性.绵阳市中学生消费有关知识的了解主要通过媒体、书刊等现代咨询手段而获得,缺乏系统、科学的引导,因而存在许多的不足。
5.2 绵阳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都很低,且以实物消费为主。在参与消费中,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的百分比要高些,说明农村学生体育消费意识逐渐加强,体育消费的方式已从单纯的运动锻炼消费逐步向生活方式消费转变。
5.3 影响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学习任务重,闲暇时间少,其次是经济收入;同时锻炼场地的不足和缺乏体育消费观念都是影响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因素。学校对中学生体育消费的引导存在严重的不足
6.建议
6.1 社会、学校应通过素质教育手段来激发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让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让合理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念来引导中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
6.2 政府部门应加强城市、乡村体育设施建设。针对中学生群体,制定运动场所管理的相关优惠政策,满足学生及社会锻炼的需求。
6.3 加强学校运动场地的健身功能的建设,使其更好地为中学生服务。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健身活动,组建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或体育兴趣小组,并派专业的体育老师或聘请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其进行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引导中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6.4 学校应切实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科学的安排作息时间,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
6.5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爱好而优化体育教学的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生活化和社会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