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界的野孩子
——诗人王恕作品的风格

2019-11-12海明威

北极光 2019年4期
关键词:白桦树黑土地异乡

⊙海明威

诗人王恕女士生活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她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不久前由现代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秋林桦影》精美面世后,受到诗友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她是尾山农场中学退休教师,在学生时代就酷爱文学,喜欢写作,尤其是对诗歌创作情有独钟。她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已经开始在《北大荒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了。

《北大荒文学》杂志曾发表过张抗抗、迟子建、王左泓、常新港等知名作家的作品。这本杂志在全国文学界知名度非常高。

王恕能在《北大荒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可见其文学功底是深厚的。

她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授业解惑,在致力于教学工作的同时,她经常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写作。她关注大自然,如同一位行者,走在风景秀丽的山路上,把黑土地的风貌囊括在创作中。

我第一次跟她通电话,她快言快语,侃侃而谈,如同下的及时雨,想把所有的苦闷、不愉快一股脑儿地倒出来。她讲着她的生活,讲着她对文学的热爱,讲着她的文学经历……我几乎插不上言,只能倾听着,有发懵的感觉。她在自己的生活里自我陶醉,我偶尔插言说上几句,可话题又被她扭过去了,又被扯进她的话题里。我感觉到了她的无奈与热爱。她热爱文学,有着在创作上的苦闷与无奈。她说:吴老师,我没专门学习过写作,也没有哪位老师辅导过我,我就像是一个在野地里的孩子,没人管,没人问,自然生长,遇见你了,你多支持……

我听着诗人王恕女士的话,心潮涌动,这种涌动不是高兴,而是带着隐隐地痛。文人相轻是古时候就有的事,不是新出现的问题。那么,王恕的创作水准到底怎么样呢?我带着疑虑,进入这个爱好文学的“野孩子”作品中。

王恕女士在《从未给夜晚下定义》这首诗中写道:

种子在豆荚里挑灯夜读

黑土地收紧纤绳

雁阵南飞,已不是当年那群

白桦树睁着眼睛,困了

想到那些风车

一直不晕

野蒿覆盖小路,汉字里穿行

一滴水异乡瘦弱

迎向火焰,吹起口琴,心就湿透了

饮尽杯中山水

夕阳无人认领,坐在山下

从未给夜晚下定义

这首诗第一行诗文是写种子在豆荚里挑灯夜读,夜读就是在夜晚读书。挑灯就是在灯光下。诗中把读书与豆荚联系在一起,是说在繁忙的季节,挤压休息时间读书。证明诗人非常勤奋,有着理想与志向。

第二行诗文写出了这个季节的时间。这行“黑土地收紧纤绳”诗句有点难懂。黑土地大家都知道,纤绳也被众人知晓,可把两者看似不粘连的事放在一起,组成诗句,就不容易理解了。在这行诗句中是想表达黑土地的现状,或处在什么季节,我认为写的是秋季。

北大荒黑土地的春季是舒展的季节,夏季是释放的季节,冬季是沉睡的季节,只有秋季才是收获的季节,秋季是与冬季交接的季节。

北大荒的秋季,天气渐凉,田野上的农作物处在收获时,颗粒归仓。人们劳动的身影由多渐少。我推测诗人想到的是田野里农作物的减少,人们劳动身影的减少,萌生了“收紧”的诗意。

第三行诗句写出了季节的变化。写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是冬季来临之前往南飞,春季到来时往北飞。

虽然是往南飞,生活规律没变化,但雁群中的成员却发生了变化,或许飞往北方的成员已不在其中了,或许飞往南方的雁群中加入了新成员。

这首《从未给夜晚下定义》,在第一节写到了读书、写到了秋收的土地、飞往南方的雁群等三个不同话题。这三个话题之间好像没有关联性,只在意与诗的主题吻合。

诗的第二节第一行诗句是把白桦树比喻成人的表情。人困乏时打盹,诗中写白桦树睁着眼睛困倦了。诗人怎么观察到白桦树困了呢?我推测诗人是想表达一种思想,想诉说一种意境。这是什么思想,又是什么意境呢?在这行诗句中是看不出来的。

第二行诗句写:想到那些风车。第一行是写白桦树,第二行是写风车,风车与白桦树两者不同,毫不相干。诗人把两者连在一起,用跳跃性写法,巧妙构思,凝练成诗句。

第三行诗句写:一直不晕。直观理解这句诗文,就是头不晕。

读过这节诗句后,能感觉到想表达的思想吗?我认为不能,那么,带着不解与猜测,接着往下读吧。

诗的第三节第一行诗句写“野蒿覆盖小路”,这句诗意简单,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在田间小路两边是草丛,野蒿生长遮盖住了小路。但后面的“汉字里穿行”是什么含义呢?我认为是表述心情。

第二行“一滴水异乡瘦弱”。诗句中的“一滴水”又是在“异乡瘦弱”,“水”不用过多解释,但水与“异乡瘦弱”组成诗句就不好理解了。“瘦弱”通常是写人,或动物,很少有人把“瘦弱”比成水。

诗人这么写了,写的这么自信。她在这行诗句中写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一时没读懂。虽然暂时没读懂,但感觉诗的语言比较好。

第三行“迎向火焰,吹起口琴,心就湿透了”这行诗句写迎着火焰吹口琴,描写是明了的。可是后面的“心就湿透了”有点不好理解。只从这一行诗句解读是比较难的,假如联想到前一行“一滴水异乡瘦弱”,把两行诗句联在一起分析,相对就好理解了。诗句“一滴水异乡瘦弱”与“心就湿透了”能想到身处异乡的人,由人想到感情。在“一滴水异乡瘦弱”这行诗句中写的“水”,应该是指感情。而在“心就湿透了”这行诗句中的“湿”,应该是心情不好,或伤感的状态。这行诗句的诗意是,面对火焰吹着口琴,心情有些忧伤。

在夜晚,对着火焰,吹着口琴,这是多么伤情的场面。

这句“饮尽杯中山水”是夸张性的书写。

这句“夕阳无人认领,坐在山下”,可以读成坐在山下,看着落去的夕阳。但“无人认领”是何意呢?顾名思义,认领就是被领走。夕阳行走在落去的路上,没人认领。谁能领走夕阳呢?我推测诗人可能是写自己的心情。

诗人在夕阳下落时,一个人坐在山下,有着寂寞与孤独,有着无处可归的心情。

这句“从未给夜晚下定义”是这首诗的中心聚焦点,从直观理解就是没给夜晚做出任何结论,整首诗应该也是这个主题。

虽然这首《从未给夜晚下定义》主题明确,语句简洁,凝练,好读,但不易读懂。

阅读她的诗应该具备一定文学素养,否则会有找不到头绪的感觉。

这就是诗人王恕女士的“野孩子”写作风格吗?

只凭一首诗,或一部作品,就给某位作家或诗人的创作风格下结论,有点太早了,会产生误读。我们不妨再读一读她的《秋天敞开端口》一诗。

秋天敞开端口,站成一句话

无声地淹没行囊

夏已淡出,季节有没有n个去处

太阳摇动七彩折扇

一场场盛大演出递次排列

大自然早已暗喻,一枝一叶

果实云游,江河裸奔

云开始不吝啬眼泪

没有得到就无所谓失去

臂膀酸酸,土地举累了,也会放手裁剪

摄像头上一窝雏燕正放单飞

意象爬过眼睑

蝴蝶把高楼当成了森林

远方更远形如香炉

那些麦田怪圈,令人咋舌

这首诗的第一节写秋天来了,夏季离开。在写季节的交替,季节在转换时是否有另外的选择。

这两句“站成一句话/无声地淹没行囊”,有意把季节比喻成人,把秋天与夏天的交替比喻成人的行程。

诗的第二节是写在秋天的季节里,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景观变化及飞鸟的生活习性。

第三节是诗的结束语,有着把前面的诗意凝聚在一起的用意。

王恕女士在《秋天敞开端口》这首诗中,语句跳跃性大,诗意抽象,好像只为呈现一种场景,而不是在写某件事或某个景观。

这首《秋天敞开端口》在写作手法上与《从未给夜晚下定义》看上去有些相似。虽然两首诗读起来都感觉轻松,但找不到明确的诗意。不是找不到诗意,而是诗人把诗意埋藏得太深,不容易读出来。

那么再读一读《烘干鸟鸣》这首诗,看这首诗是否延续了前两首诗的创作手法。

夜,双手交叉

像思想深邃幽雅的隐者

目测,心莲每一次开合

闪电快速在天空植下一棵棵树

却跌落海床

触摸灵魂的温度

一场夏雨淋湿鸟鸣

暖阳乍现

睁开眼已回到最初

被爱瞅落的星月如茶

沉入杯底栖息

有你就是晴天

即使云飞雨过

都不会输给梦

我在读这首诗时,心静得如同没了心跳,似乎想用最静的思维,寻找出诗的内涵。

这首诗的题目是“烘干鸟鸣”,这是诗的中心思想,诗意应该围绕诗的中心思想展开。然而,在诗中几乎找不到有关鸟的诗句。当然不直接写有关中心思想的诗句,也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风格。但是,不呈现不等于没有,不等于不存在,而应该是潜藏性存在。

《烘干鸟鸣》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潜藏性的,并且潜藏得非常深。诗句前几行写了夜、心莲、闪电、海床及灵魂等许多事物。这些事物有的抽象,有的形象,也有逻辑性。但是,在做了大量铺垫之后,只写了“一场夏雨淋湿鸟鸣”。她写的诗句距离诗的主题似乎较远,好像与主题无关。

这行“一场夏雨淋湿鸟鸣”的诗句出现后,诗文发生了大转换,写到了暖阳、星月、杯底等景物。此后,再没出现与“烘干鸟鸣”有关的诗文。

这种风格的诗,如果按照常规读,是难读懂的。

诗的主题是“烘干鸟鸣”,如果在诗中体现不出来这种意境,无疑是创作上的失败。诗文中是否体现出中心思想呢?

我把这首诗的语句从前到后梳理了一遍,寻找诗意。我发现诗意深深藏在其中,如同一个人隐藏在森林中似的,只有努力寻找,才能找得到。这首诗,让我费了许多心思才读懂。我不知道别的阅读者是否愿意这么费神读。

读过 《从未给夜晚下定义》《秋天敞开端口》《烘干鸟鸣》三首诗后,感觉她确实是诗界创作中的“野孩子”。她的诗风与众不同,不按套路出招,诗文悬念大。当然,不同的诗风才能体现出文学的多样性。如果同出一辙,就没新意了。

虽然我喜欢王恕女士的诗,但不知道别人是否喜欢。我得提醒王恕女士考虑读者的心思,在浮躁的生活中,读者能怀揣猜测的心情读诗吗?

北大荒的黑土地是一片沃土,不只有万亩良田,还有一望无垠的荒原。荒原上生长着茂盛的红蒿白草。祝愿这位诗界的“野孩子”能走出创作的荒原,顺利前行,也希望众人接受她这位不同风格的诗人。

猜你喜欢

白桦树黑土地异乡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异乡的植文字士
异乡的植文字士
异乡的植文字士
平静
白桦树下(外三章)
黑土地上稻花香
白桦
阿荣旗保护黑土地的做法
北方的白桦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