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苦心
——诗集《大沽河的水与月》后记
2019-11-12崔瑞芬
崔瑞芬
2013年,《城阳文艺》杂志通过城阳区教体局教研员崔志钢老师向师生们征稿,我交了两篇稿子《那一段时光》《逛早市》。后来,主编雨桦联系了我,要采用其中的一篇,并说文章语言很干净,鼓励我要积极创作。不久,《城阳文艺》第21期“美文视线”栏目,刊发了《那一段时光》,此文是回忆我小学六年级班主任陈老师的。平时,老师们会交写稿,应付一些活动,最后往往不了了之;这次《城阳文艺》征稿,我没当回事,结果刊发了,有点出人意料。有了这次的信任,我跟雨桦主编的交流变得顺畅多了。再后来,雨桦主编把我加入“崂山文学”微信群。群里有全国各地作家,他们不断上传作品,我看后大有收获,有了创作的冲动,先后在“崂山文学”公众号里发表今体诗二组。后来通过别的作家知道,雨桦是著名作家,已写了二十几部书。
因为雨桦主编的推荐,我认识了《北极光》杂志吴新财主编。其实,在《城阳文艺》第21期样书里,我看过吴老师中篇小说《希望何处》,印象比较深。整个21期,有分量的就数吴老师这篇小说了。吴老师对后进者非常热情,积极推荐。我先后在《北极光》发表过散文《逛早市》《大沽河》。平时跟吴老师联系,用微信;比较着急重要的事,用微信语音。跟吴老师只见过一面,就是在商量出版这本书的时候。事先约好在吴老师家附近的咖啡馆见面,因为路不熟,我晚点才到。还没走到咖啡馆,就看见吴老师已经站在门口。虽然以前没见面,但是微信里曾看到吴老师参加“冰心散文奖”的获奖照片。整个下午,关于出书的细节,吴老师都一一跟我交代;需要我做出选择的,也给出建议。我觉得出版书籍是一件很遥远、很麻烦的事,以前没做过,很是犹豫。吴老师说:“一个人一辈子,总得留下点什么吧?钱有意义,但不是最有意义,不是全部的意义。”这句话,不止说了一遍。
我想:“我是幸运的,遇到许多无私给予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李冲锋,是我非常感激的一位老师。他,是我在聊城大学上在职研究生的导师。当时,李老师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已经在上海就业,还没有正式从聊城大学调离,这样就成了我的导师。在论文写作上,李老师悉心指导。我专科毕业后,没有系统地写过长篇论文,写的时候很茫然,甚至连脚注都不会。李老师便手把手地从基本教起,大概他从来没有碰到这样的学生了吧。现在想想,真是惭愧,给李老师平添了很多麻烦。但李老师没有丝毫的烦躁和懈怠,传来一封又一封邮件。在论文最后阶段,李老师专从上海飞回,跟他指导的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学生,再讨论再修改。我想,能做到如此认真谨严地步的,只有李老师一人了。现在,在教学上,凡是我有求于李老师的,不管他多忙,总是给予帮助。
这本小书能出版,我还要感谢家人。儿子帮忙整理校对,丈夫提供财力支持并承担一部分家务。没有家人的付出,就没有这本书顺利出版。
此书内容不多,但是作为一本“书”出版了,过程很是艰辛。先是把三四年积累的今体诗,反复修改;然后对链接的知识,严格校对。这花费了我除教学工作之外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过程虽艰难,但也快乐。
如果此书对你有一点益处,也不枉我一番苦心了。
2019年4月14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