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育人导向下高校图书馆育人工作的开展
2019-11-12
(嘉应学院图书馆,广东 梅州 514015)
组织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组织育人的新理念,“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可见,组织育人已成为高校整体育人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将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高校图书馆被誉为“大学的心脏”,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重视和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拓宽育人路径,是新时代高校探索育人工作的必由之路。在新育人格局下,如何在实际运行中优质、高效地推进图书馆育人服务,协助组织发挥育人功能,是图书馆开展育人工作的新课题。
1 不同学生组织的育人方向和能力存在差异
高校学生组织是指主体由大学生组成,遵从共同的心理意识和学校规定,在统一的规章制度下和纪律规范下,具有固定组织结构、权责明确的相对独立的群众性团体,大致有3种类型,分别为功能型组织、项目型组织、兴趣友谊型组织。
功能型学生组织最具组织纪律性,组织成员之间确立起严格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和正式的职位规范,设立了工作范围、职位分配、工作程序等方面详细的规章制度,组织围绕既定规则保持正常运行,以专业为单位的班集体、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均属这类组织。这类组织一般都会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倚重,校内重大的、具有政治性的学生活动和常规管理均由此类学生组织承担。所以学生在此类组织中可以得到较好的组织能力锻炼,需定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里诸如科研团队、创业团队及各种学生工作室等,围绕具体项目建立起联系的组织即是项目型学生组织。这类学生组织成员围绕某一合作项目,比如申请科研项目、参与创业挑战赛、制作宣传片等,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项目型学生组织培育学生的侧重点在于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在接受系统培养之后,通过对问题的纵深研究而成为专业型人才。
兴趣友谊型学生组织是为了满足学生个人的社会心理需求,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信仰或者共同利益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这种组织内部的活动规则是在经过所有成员的默许后自然形成的,组织的结构较为松散,但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轮滑协会、摄影协会、动漫社、同乡会等即属于这类型组织。兴趣友谊型学生组织有助于开发、鼓励学生的个性成长,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交友圈,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还能提高学生某方面的技能,促进其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应用和领悟,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不同类型的学生组织都能起到育人作用。但是,若想持续、稳定地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光靠组织一己之力是难以做到的。所有组织在发展中多少都会遇到问题,尤其是自发形成的组织,如果缺少了内、外的积极引导,很容易被不良思想左右,更遑论育人作用。
2 高校图书馆是提升组织育人质量不可或缺的教育引导者
大学是青年逐渐树立和坚定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相比基础教育阶段,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较为宽松,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如今网络资讯发达,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但判断能力和控制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在价值取向上发生偏差。高校组织育人工作则旨在教育者通过高校党政组织、群团组织和大学生自治组织及其开展的各类活动,将主导的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价值观念等教育要求贯彻和融入其中,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大学育人目标要求。
高校组织育人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统筹学校各方面的育人力量,构建育人协同体系,形成育人合力。其中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支持性部门,主要起到参与、服务、支持、保障等育人功能,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拓展、深化、补充、加固,需要不断扩展和主动创设。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第二课堂,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熏陶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者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图书馆安静的阅览环境、别致幽雅的装修风格、富含书香气息的文化氛围能对组织文化的建设、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既蕴藏着原始文献和书籍,又收集了当今世界先进文化的前沿信息,使它有条件满足组织成员的知识需求,有能力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理论修养和思考水准。
3 组织育人导向下,高校图书馆育人工作需遵循的原则
3.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图书馆育人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新时代高校各级党组织、群团组织、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组织的政治性和政治功能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项工作和活动中。
3.2 以组织需求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
高校图书馆在开展育人服务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根据不同组织的需求,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优化内容供给,适时进行动态更新和时代性重建,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同时,图书馆还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充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善于利用图书馆学的伦理特性,导之以行、规之以德,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3.3 坚持组织的主体性
高校图书馆应围绕提升组织自身的主体性展开育人活动,构建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增强组织成员在参与组织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转化,从而养成自强的人格和责任担当意识,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4 高校图书馆引导下组织育人工作的开展
组织育人在教育形式上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对象的直接灌输,而是教育对象通过组织文化、组织活动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内化的过程。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注重育人工作的引导性,为各类型的学生组织提供开展活动的平台,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将育人内涵隐含于特定活动载体与文化环境中,提升学生组织的育人能力。
4.1 健全导读服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性组织大多需要定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思想理论不是靠说教就能为人所信服的。图书馆需要通过导读指引,帮助组织成员在亲身阅读中发掘理论魅力。在导读内容上,引导学生阅读社会主义理论经典,比如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献、科学发展观论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导读载体上,充分挖掘馆藏图书、数据库中的图片、视听资源、精品课程,为组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素材。在导读方法上,以专题讲座、图书推介等传统导读方式为基础,充分发挥组织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把阅读所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指导每一类组织搭建线上交流平台,由学生向组织成员定期推送经典篇章,从而在讨论中产生思想碰撞、开阔视野,学会思考人生、感悟人生。
4.2 与组织合作共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托自身的馆藏优势,与各类学生组织合作,设立文献交流站。根据组织需求,以组织为对象开展读者服务,凭借文献资源的传递,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提高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在网络化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型学生组织往往需要围绕某一项目,在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具体的任务。相较其他类型的学生组织,其对提升信息素养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高校图书馆在培养组织成员的信息检索能力的同时,应更注重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兴趣友谊型的学生组织种类繁多,它们往往关注于某一技能的提升、活动的趣味性或寻求情感慰藉。高校图书馆可为其量身定制信息指导服务,协助其获取相关领域的活动信息,以建立自身文化体系和信息网络。
4.3 提供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育人
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学生的许多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诸如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助人为乐的精神、较强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需要亲身经历并解决了内心的道德冲突后才能形成。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学生组织提供馆内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以提高他们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内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比如学生在馆内高声朗读、为满足个人阅读需要隐藏图书、自修占座等行为。组织中的部分成员也有过此类行为,通过让学生参与组织活动,认识到图书馆的资源为全体学生所共有,不能为满足个人需要而强行霸占,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5 结 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组织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的横向联系,如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以及各教学系等,相互配合与协调,共同促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服务于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这一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