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研究
2019-11-12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507)
1 引 言
2015年3月,马化腾在两会报告中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的建议》提案,明确“互联网+”的概念: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快速成长,互联网的延伸领域越来越多。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的过程中,图书馆如何结合实际,围绕“互联网+”图书馆新形态的服务形式,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为建设数字图书馆提供有力的软硬件保障。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并为“互联网+”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促进互联网技术转移和服务内涵发展的物质载体来说,研究“互联网+”图书馆的空间建设,开辟图书馆舍布局新模式,能促使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入图书馆的功能设计和空间布局外,更有助于实现读者、馆员、设备、馆舍、资源、服务的无缝对接,使图书馆的馆舍布局与读者服务需求得到更好的结合,进而找到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着力点。
2 “互联网+”图书馆下的软硬件技术
(1)通信技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不仅为师生读者提供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还提供免费的自助上网服务,进一步在全馆范围内实现无线通讯网络的全覆盖,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只要是本校的师生或注册成为图书馆的读者,通过身份确认,便可以携带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自主上网。同时,图书馆凭借独立的网络环境、自主的服务器,利用越来越成熟的互联网通信科技,打破图书馆空间与地域的界限,建立馆内联通、馆际互联、开放共享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2)智能产品。随着电子出版的兴盛,智能终端的普及,阅读不再局限于书本获取,数字阅读备受欢迎。如今,大学生的数字阅读次数日益增多,碎片阅读、快餐式阅读将逐渐取代传统纸质阅读、深度阅读。因此,智能阅读及其延伸产品在图书馆的应用得以普及,图书馆的智能产品以自助消费产品、数字阅读中端产品为主,尤其在高校图书馆里还配有校园卡充值机、自助打印机、自助借还书机等,为师生读者提供便利的服务。
(3)智能管理技术。以互联网通讯、智能产品应用为支撑的新型图书馆,深刻地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促使图书馆员的工作方式与工作流程发生改变,无人化的智能管理、图书馆24小时开放成为趋势。首先,在图书借阅方面,自助借还、智能查书、智能排架功能的出现,读者不必到前台向图书馆工作人员登记借阅图书,而是利用移动图书馆、自助借还机完成一系列的图书借还手续。其次,在读者入馆方面,从人工登记过渡到刷校园卡入馆,甚至“人脸识别”的身份确认,大大减少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同时又节省了读者进馆的时间。此外,在消防安保方面,火灾监测、火灾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的智能运行能有效地降低图书馆馆舍的安全隐患,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巡逻系统、报警系统智能管理,实现全天候监控,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预警能力与安全系数,有效地保障读者的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
(4)互动服务体验。互联网思维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用户的思维提升服务,互联网思维的应用最终要回归到用户的价值体验。以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为例,为迎合“互联网+”环境下新生的需求,图书馆可专门制作一套图书馆新生教育视频,将图书馆现有资源及服务全部囊括其中。同时,推出一系列的主题活动,采取“在线学习+线下入馆参观体验”相结合的模式,包括新生入馆体验活动、新生微信在线有奖竞答活动、图书馆新生教育视频三个部分,线下制作《图书馆新生手册》,线上通过微信进行新生在线有奖竞答活动,以帮助新生了解图书馆各类资源、服务及空间,进一步帮助他们打好学习专业的基础,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 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布局改造思路
3.1 图书馆大流通建设
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大流通可实现“藏、借、阅、检、管”等一体化服务,图书馆将服务总台从书库移至一楼大堂处,各楼层以扶手楼梯、安全通道、升降电梯贯穿上下楼层,并在服务总台附近配以电子门禁、LED服务显示屏等设备,即可完成图书馆大流通的雏形。馆舍大流通的原理是针对传统图书馆以分室管理、各阅览室的条块分割的流通方式,取而代之以整个图书馆为一个大开间、大开架进行布局,对书刊统一进行布局,读者进馆后可到达任何阅览区域,无需再办理其他手续。另外,各书库楼层配以相应的智能产品,如自助借还书机、图书检索机等设备,可满足读者自助借阅图书的需求。同时,图书馆书库管理员在一楼前台做好图书的上架和查架、咨询服务等主要工作。
图书馆大流通的空间布局应合理考虑功能、流线、空间组织,按照楼层自下而上、人流从多到少的金字塔式走向进行布局,即将人流量较多的功能区放在较低楼层,人流量较少的功能区放在较高楼层的原则布局,总体设想为地下停车场、前台服务区(自主学习空间、创客空间)、电子与报刊阅览区、藏书阅览区、图书馆办公室、天台依次设为递增楼层。此外,实施图书馆大流通会产生迷宫效应,为读者带来不安的情绪。笔者建议图书馆应配备一套完善的标识系统和广播系统,其中广播系统每天定时自动播出闭馆音乐铃声,有利于文明闭馆,提升图书馆的文化氛围。总之,图书馆改建馆舍大流通后,各楼层服务设施将得到充分使用,“互联网+”图书馆形态下的软硬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挥,充分展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服务效益。
3.2 图书馆延伸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图书馆在实现大流通建设后,各楼层服务设施将得到充分使用,馆内环境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在图书馆大流通管理的同时需考虑读者的容纳量,大流通后必定会引起各楼层人流频繁交汇,甚至产生高密集人员区域,从而降低图书馆安全系数。为应对火灾、水灾、临时停电、治安等突发事件,笔者认为图书馆开辟诸如户外绿地、地下停车库、天台等延伸空间,能够有效地缓解图书馆所承载的人流压力,同时为读者提供另类的阅读场所与体验空间。
(1)户外绿地改造。风景园林师罗伯特·宰恩于1963年5月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的“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口袋公园”理论。类似口袋公园,高校图书馆的户外绿地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斑块状分布于图书馆内及高校与图书馆之间等特点,能够缓解高峰期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这种缓解作用是通过将原始、自然的环境引入高校图书馆,提供人与自然亲近的机会,从而成为读者释放压力、缓解精神紧张、实现精神康复和体力再生的地方。在互联网环境下,户外绿地可以成为图书馆场所重要的补充,满足读者休闲交流、游憩放松、数字阅读等需求。以广东粤壮园林建设有限公司于2018年新春期间在广州花城广场设计的“悦读阁”为例,其将古典中式亭阁与灵动的自然花园花镜融合,打造出富有文化底蕴又温馨舒适的心灵家园,让忙碌的人们享受舒心阅读休闲时光。另外,户外绿地也能改造成为开放式的社团活动空间,承接图书馆宣传月、“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等系列活动,以拉近读者与大自然的距离,如美国黑斯延斯公共图书馆的改造项目中为年轻人提供了户外的社区活动空间,该空间还配有厨房、露台。总之,户外绿地景观的空间布局应结合周边校园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遵照以人为本、满足社团活动功能条件的同时,留出空地作为休憩读书环境,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书香环境。但是,由于图书馆户外绿地常被设计成高强度使用的绿地,空间限制和需求变化容易造成不同读者需求间的冲突。因此,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平衡和取舍,确保不同人群能够和平共处地使用空间。
(2)下沉空间利用。下沉空间指室内局部地面下沉,其下降高度少则一二阶,多则四五阶不等,故下沉空间有一种隐秘感、保护感和宁静感。以获得国际图联营销奖的“M地铁·图书馆”为例,该活动以推广大众阅读为目的,将阅读文化引入地铁,通过京港地铁站内备用房、灯箱、外包车等广告平台充分展示国家图书馆优秀资源,营造一个亲切温暖的文化空间,乘客只需通过扫描站内、车厢内的二维码就可以免费在线阅读图书。因此,下沉空间可作为高校图书馆的延伸空间进行开发和利用,凭借互联网的环境,不仅读者可在特殊空间下进行移动阅读,而且图书馆可进行读者的服务营销。比如将下沉空间改建成停车场、剔旧书库、新书展览室、微型购书空间等,开发下沉空间,从下沉空间到中央收费处,再由中央收费处乘坐电梯进入图书馆。整条行走路径设置不仅方便了图书馆引进及踢旧藏书,而且能为读者提供驾车便捷出行,吸引更多人群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及享受图书馆的服务,进一步将图书馆建设成进出学校的重要通道。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还能引入智能停车、智能购物的概念,用户只需扫描室内的二维码、关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或是下载掌上图书馆App,即可注册成为不同级别的读者会员并进行购物消费、图书借阅、荐购图书等服务。
(3)天台空间营造。天台是一个很少被利用的空间,其作为高校图书馆的延伸空间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实现在不改变馆舍建筑结构前提下容纳更多读者群体的效果,还能为校园增添一处独特的观景平台。天台空间具有视野宽阔、私密性佳、楼层高、空气好、光线充足等特点,且与地面户外绿地区别在于天台受外部环境干扰更少、人流密度更少,更适合读者放松心情。经走访调查,大学生对高校天台空间改造更倾向于娱乐功能,储物、学习、餐饮、休息功能依次递减,而且活动时间长度为5—30分钟、30分钟—1小时居多。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交流中心、科研交流中心、自主学习中心,通常被建造在学校中轴线附近,也被称为“学校标准性建筑物”。因此,图书馆天台建造为观景平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拍照留念的绝佳舞台。在空间布局方面,天台空间应以视野宽广为首要考虑因素,既要避免过多的景观、家具遮挡视线,也要因地制宜利用好楼梯间、中央空调外机、天井等不可移动的实物,将天台朝向和台阶纳入环境设计中进行空间分割。此外,借用图书馆的互联网环境,图书馆天台可引入智能设备,为读者提供自助餐饮、自助摄影、天文望远镜等设施,使读者阅读之余放松心情,进一步解决人流高峰期馆舍座位不足、分流人群难的问题。
3.3 图书馆智慧空间的功能设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图书馆逐步由资源中心转换定位为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是读者,动力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智慧化。智慧图书馆应以新设自主学习空间和创客空间为切入点,负责学习中心的管理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推动图书馆导学、助学、促学服务的开展,令“互联网+”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向教与学指导、人才培养方面渗透,加快图书馆转型发展与服务创新。
(1)自主学习空间。参照导学、助学、促学服务的属性,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可分为个人学习空间、小组研修空间、数字媒体体验空间、交互学习空间、虚拟技术体验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自主学习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作为一种全新服务模式,自主学习空间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自主学习空间应建于图书馆一楼,与图书馆流通台、服务咨询中心相邻,一方面,有利于读者熟悉并使用该空间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为读者提供智能设备外借、图书借还、参考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有利于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推广、图书馆文化建设、图书馆服务宣传等活动。由于自主学习空间位于图书馆首层,人流密集,该空间理应具备合适的建筑高度、开阔的空间视野、充足的采光环境。因此,可对空间进行适当的装饰布置,如添加一些室内绿色植物,并配以仿真花和花栏,令读者步入图书馆即可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同时,形态多变的景观营造也能为不同类别的自主学习空间提供有效指引与识别。
(2)创客空间。创客是以创新为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个人创作为核心内容而参与实验的人群,学校里的创客泛指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创客空间又名众创空间,是创客动手实践的场所,是一种技术实验“合作社”,为学校创新创业学院提供实训场地。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以独特的优势,为读者的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无学科界限的互动空间,强化“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功能,让图书馆创客空间成为“双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读者(创客)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组织同好,以自媒体的形式邀请图书馆参与他们组织的活动。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功能进行重新布局后,便能够打造主题鲜明的创客空间,具体有以下7个方面:1)学术交流空间引入先进的设备,实现视频网络等多种会议形式,升级为创客大讲堂;2)小组研修空间、表演艺术专业视听室(挂靠电子阅览室)等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制作的区域统筹为创意工作坊;3)茶书院、图书馆的延伸空间(特指天台、下沉、户外绿地)等承接各类读者活动的区域统筹为创意活动坊;4)交互学习空间、图书馆会议室开放给读者相互交流的区域统筹为创意讨论区;5)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书库等配以文献资源的区域统筹为创客加油站;6)数字媒体体验空间、虚拟技术体验空间以及图书馆智能产品的专属区域统筹为新功能体验区;7)校办学成果展厅承担各类主题展览、师生创意成果等展示的区域统筹为创意展示区。
4 结 语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图书馆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其中智能通讯技术、智能产品应用技术、智能管理技术、线上线下互动服务体验逐渐在高校图书馆里普及,被读者所熟悉和利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的需求。但是图书馆在空间改造方面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缺乏“互联网+”图书馆的功能规划和使用要求,如“互联网+”图书馆的室内设计标准,节能环保材料、新科技产品的利用等均值得深思。未来,高校图书馆将继续关注师生读者的使用需求,吸纳社会各方的意见,将认真修改空间建设规划,评估“互联网+”图书馆空间改造后的合理性,力争将设计理念实现,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