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2019-11-12杨耀健
■杨耀健
一百年前,一大批中国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斯时世事沧桑,变起俄顷,内忧外患,备受欺凌。这批有志青年,希望接受西方文明精髓,拯救衰落中的祖国,于是迈出沉甸甸而又必然的一步。历史没有给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指明现成的道路,更没有谁为中国的前途担保。一切要靠自己去求索。
为什么选择法国?参与创办留法俭学会、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吴玉章说:“现在世界的新思想、新科学及此次世界和平会议,皆在法国。诸君前往,不但能学得物质上文明,并可养成高尚的理想。将来归国,以贡献于吾国社会,必能为社会开一新纪元,其功业自不可限量。”
在时代洪流中,重庆青年踊跃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们当中,有的人怀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的人抱有“造就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做一个幸福无比的新国民”的向往,在哲学、社会科学的丛林里跋涉;也有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行动起来,立志做为民族独立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走出的邓小平,是勤工俭学生中的杰出代表。邓小平那时只有16岁,在那个长大成人的关键时期,他提前领悟了人生中一些极其重要的道理。给他这番教诲的不再是课堂、老师、教科书,而是天地间的社会,是那些有血有肉各式各样的灵魂。在法国度过的五年,使他从一个单纯爱国的求学青年,锻炼成长为目光远大、经验丰富、立场坚定的革命家。
聂荣臻和他的“江津老乡们”同样如此。旅欧岁月里,他们投身学生运动,学习进步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坚定了人生信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用行动告诉世人,勤工俭学,不是登领奖台,而是服清醒剂;不是人生的驿站,而是人生的转折点。所以,勤工俭学不是目的,而是脱愚;不是对天国的闯入,而是对某种新境界的发现。当年,勤工俭学生为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远涉重洋向欧州进发。走进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才发现它不仅是发达的洋场,也有无情竞争的火焰。正是这火焰,重新铸造了他们的认知和价值观。
这其中,也包括赵世炎、冉钧、周贡植、李季达、钟汝梅、戴坤忠、傅汝霖、王奇岳、帅立本、谢陈常……他们前仆后继,成为坚定的革命者,不惜为信仰而献身。革命烈士的鲜血终究没有白流。无数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仁人志士,勇往直前,孜孜探索,未来中国的命运,因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艰辛,曾经的苦难,曾经的磨砺,都镌刻在这座百年丰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