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母亲的这一天

2019-11-12江心

四川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架子事情医生

文/江心

2018年10月20日,犹如一道强劲的分水岭,将我和母亲的语言交流彻底阻断了。那一天,母亲突发脑梗。母亲患老年痴呆和帕金森已经多年了。每天早上起来,我都要先去看看她,再去上班。这一天依旧,到母亲家,我看到她嘴角有些歪斜,还流着口水,望着我发出哇啦哇啦的声音,不知道她在说什么。我直觉意识到母亲可能中风了,赶紧和保姆一起将母亲送到了医院。果不出所料,医生初步诊断为脑梗,然后进行一系列检查,说是看看有没有脑出血。虽然我对母亲患病住院随时都有思想准备,但病情一下子加重,我还是有些惊慌,深怕她老人家就这样走了。

守着病床上不能说话的母亲,看着她骨瘦如柴的面容和身躯,我很是心疼,但又无奈。我弯下腰,将我的头贴着她的头,抚摸着她的脸庞,哽咽地叫着“妈妈”。母亲似乎听到了,她睁着那双已经浑浊的眼睛看着我。看得我心口一阵阵发痛。我在心里不住地呼喊:妈妈,女儿还没有好好孝敬你,你千万不能撒手而去啊!

那一天,面对受病魔折磨的母亲,头脑里满是母亲从年轻到中年再到老年形象的交替,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残酷,感受到了生命与情感的凝重。很多平时挂在嘴上调侃但并无多少体会的道理一下得到了深刻的领悟。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病情一下就加重了。

几年前,有一天我出门上班时,看到父亲牵着母亲的手先一步已经走远了。父亲年轻时身材高大魁梧,此时却拱背弯腰,魁梧的身躯早已瘦削如柴了。母亲因为老年痴呆的缘故,走路不快,而且是脚底擦着地皮在走。

看到他们一摇一晃的背影,相依为命这句成语一下从脑海中跳了出来。我觉得母亲很幸福。我赶紧拿出手机将这一幕录拍下来了。不过拍不拍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一幕已经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脑海。每当我想念他们时,就从电脑里调出来看看出来,这仿佛是我辈的未来,也是我辈学习的榜样。

父亲因病重先母亲走了。去世前,父亲一再叮嘱我说,在他走后一定要好好对待母亲。我含着眼泪向父亲保证,一定要照顾好母亲。父亲走后,头脑时好时坏的母亲,每天都要将父亲的遗像擦拭一下,然后用布或纸张将遗像遮住。然后喃喃自语地说:你爸不走就好了,你爸不走就好了。我怕刺激她,就将父亲的遗像放到她看不见的地方。果然,母亲的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可是她也开始不怎么说话了。父亲在时,她总是在我面前唠叨父亲的不对。父亲被她说烦了,难免就吵起来。我就成了他们两个的调解人。现在想起来,得了病的母亲是严重地在情感上依赖父亲,她是以这样的方式在与父亲进行交流。

为了让母亲多说话,我经常和她无话找话说。说来也怪,母亲对以前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却对刚刚发生的事情记不住。说起她为数不多的几个老朋友如数家珍,告诉我她们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讲到我和弟弟小时候的事情,她有时候乐得笑出了声。但讲来讲去我都能够背下来了,有时候不免有些烦,说话不自觉地提高了嗓门。她就说我吵她。

母亲是热爱生活的一个人,退休以后,一直在老年大学学习。她报了好几个班,除了学习养生知识外,还有唱歌跳舞的、打门球的,甚至还报了英语班。老爸当时就取笑她。她一本正经地说以后出国旅游用得上。本想自己退休以后带她出国去玩耍,结果还没有等到那一天,母亲就得病了。我带她去看医生,医生告诉我,母亲患的这种病是世界性的难题,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家人的陪伴,让她精神愉快些,尽可能减少脑萎缩的速度。

我也查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方知这个病最后的结果就是瘫痪。尽管吃了不少控制脑萎缩的药,我也常伴在她左右,但母亲还是不可逆转地出现了身体僵硬,行走困难的情况。

每次体检,医生都说母亲的其他器官很好。可是就是因为这个病,使得母亲的生活质量下降,恐惧得让我不敢相信眼前这个骨瘦如柴的母亲,竟然就是老照片上那个穿着连衣裙,甩着两根长辫子的端庄女人。岁月是把杀猪刀,病魔就是催命鬼。我不由得想起人们常说的这句话。我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等退休后才带母亲出去玩,为什么不在她身体尚可时请假带她外出呢?如今一切都来不及了,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和终生的心痛。

母亲说她没有乘过飞机,我就在我女儿大学毕业那年带她去广州看外孙女,来去都乘坐飞机,让她兴奋了好久,每一次给别人讲到这个事情,脸上都流露出满满的幸福。经历了陪伴父母的共同生活,我才知道光做到这些远远不够。

自从退居二线后,我便将父母接到一起住,以便更好地照顾他们。记得在搬家时,我打算不要他们旧房子里面的老家具了,可是他们不同意,批评我败家。后来依着他们将稍好一点的家具搬到新家,其余的打算不再要了。可是又遭到他们的反对,非要把那些“有感情”的旧家具全部搬到新家来。一个晾晒一些小东西塑料架,上面那些夹子好些都换成了木制的,夹子上的绳子也被换得五颜六色,看上去丑陋不堪。我毫不犹豫地扔了,换上了天蓝色的塑料新架子。

谁知母亲看见她的旧架子不见了,急得哭了起来,非要我给她找回来不可。实在没法,只好将新买的收起来,再把捡回来的旧架子挂上,母亲脸上才有了笑容。直到一年以后旧架子上的夹子一个个都掉得再也挂不上去,新买的架子才得以见天日。买菜带回的塑料袋,不论大小,也不论有无用,母亲都会将它们清洗干净,挂在院子里的小树上,像飘着的彩旗一样。我叫她只把大的捡起来当垃圾袋,其他的可以不用。她不听,依然故我地将大大小小的塑料口袋收集起来,放在厨房门背后的一个大塑料袋里。偶尔看到我去拿一个出来用,她便会露出满足的微笑。

经历了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事情,我算是深切的感受到了,孝敬父母,不能按着自己的想法来,要充分了解老人的内心。我猜想,父母那一代人,经历过国家发展的最困难时期,养成了极简节约,即使是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改不了的老习惯也就成了自然。理解了这些,我对母亲那些不合时宜的言行都给予了包容,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如不吃过期的食品),我都顺着他们,让他们感到愉快。

母亲刚退休时,一直给我们带女儿。女儿上大学后,我就鼓励她去上老年大学。果然,她去了以后找到了自己的天地,每天回家以后都要跟我讲老年大学的事情。开始我有些烦,但看到母亲失望的表情,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她已经把老年大学当成了自己生活的重要阵地,她的喜怒哀乐不对家里人讲又对谁说呢?记得有一次她对我说,老年大学有个人老是对她冷嘲热讽。她说要不是想到我在县人大工作,怕对我有影响,早就想还击她了。听到这里,我鼻子一酸,差点就掉下泪来。母亲一辈子就是这样,做什么事情总是在维护儿女。从此以后,我认真分享她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她传授学到的养生知识,在生活中也尝试着实践,对此,她感到非常高兴。

精神的陪伴是孝敬最重要的主题。尤其是让母亲感到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对家人还有用,她才活得愉快,活得有自尊。

可老年痴呆症,不能治愈的病症,纵然你有无比美好的孝心,也阻挡不了病魔一天天夺走母亲的身体健康,掏空她脑海里一点点残存的记忆。渐渐地,母亲连我这个与她朝夕相处的女儿也认不出来了,每一天和她吃力的对话成了我的一门必修课。

到了2018年10月20日这一天,她不仅认不出我了,而且也不能与我对话了。

面对瘫在床上的母亲,想着母亲许多美好的往事,我反思自己。母亲生病以后,除了咨询医生,我也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得知老年痴呆病人特别需要亲人的陪护。虽然我做到了经常陪她说话,给她喂饭,但是不是我还没有做到很好才导致母亲加重病情呢?我后悔许多应该做而没来得及做的事情都成了遗憾。比如母亲一直想去上海看看工作和生活在那里的外孙女,本想父亲走后就去的,没想到母亲的病情会急转直下。

没想到的事情太多了。人的一生看似很长,其实很短。有些事情可以等,有些事情就不能等,尤其是面对一天天老去的父母,想到了就尽快去做,否则就会遗憾终身。我为什么早一点没有明白这些道理,让我品尝世间最痛的后悔呢?

母亲的眼睛再一次睁开了,我将她花白的头发梳了梳。她毫无表情地望着我,浑浊的眼神令人心碎,布满核桃般皱纹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我也无助地看着她,心里祈祷着,希望母亲能够挺过这一关,眼泪却不由自主地往下流。医生告诉我,只要炎症控制下来,能够吞咽食物了,就可以出院了。听了这些话,除了心痛,还是心痛。

可是,母亲还是走了。但我和母亲的2018年10月20日那一天,却永远深刻在我的记忆里。

猜你喜欢

架子事情医生
最美医生
县长的“架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把事情写具体
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名为FIELD的极简架子
伤感
换医生
一级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