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实
2019-11-12陈漱渝
陈漱渝
我喜爱阅读传记,也写过几本传记。1981年9月,我在《中国青年报》连载了《民族魂——鲁迅的一生》,经过修订,至少有7个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后来,我以此为基础写了一本正式的鲁迅传记,书名为《搏击暗夜:鲁迅传》。1981年,我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许广平的一生》,人民日报出版社曾经再版,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许广平传记。我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近现代史,但20世纪90年代出版过一本《宋庆龄传》,亦经修订再版。因此,我被宋庆龄基金会聘为学术委员,深感荣幸。退休之后,我又写了一部自传,原名《沙滩上的足迹》,现已第三次出版,易名为《我活在人间》。所以,我可以忝列为一名传记作者。
不过,我确实没有系统研究过传记理论,只知道中国古代有所谓“志传”和“纪传”。西方的传记则分类繁多,读起来有云山雾罩之感。在我看来,传记是史学和文学结合的产物。通常所说的传记文学虽然讲究选材、叙事和文字,但应该绝对排斥虚构。传记家跟小说家并没有什么雅俗高下之分,但小说家创作离不开虚构,只要假中见真,假得有趣,就会受到读者欢迎。传记写作则不同,最忌讳真中见假,一旦偏离史实,读者顷刻之间就会幻灭,对这本传记失去基本信任。
追求真实是撰写传记的基本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因为历史情境不可重复,历史现场难以重返。不过任何事物都是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我在写作传记之前,总是用竭泽而渔的精神,收集传主的文献资料,不畏艰辛,四处采访传主的同时代人,其目的为了追求真实,逼近历史。不过,对“真实”的看法也牵涉“立场、观点、方法”这六个字。当下有人认为讲这六个字是陈腐观念,但审视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跟今人时空睽离的前人,怎么能离得开“立场、观点、方法”?
追求真实并不等于在传记中绝对不会出现“无意失真”的情况,这是由于作者学养局限造成的,跟有意作伪的性质完全不同。比如鲁迅留学日本归来,曾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讲授生理学,我就曾经把他采用的讲义说成观点前卫,具有原创性。后来有人从鲁迅藏书中发现,鲁迅的这部讲义完全属于编译,并无原创性,鲁迅早期的有些文言论文也有类似情况。我立即根据最新史料,修订了所写的传记,并在后记中予以说明。追求真实,失真即改,我认为这是传记作者应有的学术品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