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其他
2019-11-12□凤宇王彪
□ 凤 宇 王 彪
2019年3月23日,李遇春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端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中国新文学学会联合主办。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福贵,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写作协会会长於可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程光炜,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郜元宝,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本朝,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何锡章,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王兆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泽龙等11位专家评审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李遇春,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施议对,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坤尧,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仁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卫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钟振振,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孙述学等7位课题组首席专家及子课题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志军、云南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陈友康、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刘宏达、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吴海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范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朱庆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秦伟等10余名校内外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共同参加。会议由刘宏达(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主持,彭南生(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致开幕辞。刘宏达先介绍了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与来宾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感谢。随后,彭南生致辞。首先,他向在座的嘉宾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概况,特别强调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近几年来取得的成就及文学院的深厚底蕴。接着,他指出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建设,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因此,对旧体诗词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响应了当前党中央的号召,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彭南生表示李遇春教授任首席专家的重大项目符合时代潮流,学校将给予大力支持。
开幕会结束后,由张福贵(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领衔的11人评审专家组就李遇春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评价。专家组从项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并最终形成研究建议书。开题报告会结束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分上、下两个半场,从旧体诗词、新诗、小说以及与三者都密切关联的史料等方面具体、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
本场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由评审专家组组长张福贵教授主持。课题组首席专家李遇春教授首先报告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李遇春说明他选择“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撰与研究及数据库”作为研究课题主要是为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接着,他从项目的研究状况和选题价值,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之处,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了详细精当的陈述。他特别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史料价值,并将旧体诗词的研究分为了五个时期:1912年至1931年为第一个时期,叙述民国初期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旧体诗词;1931年至1949年为第二个时期,叙述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旧体诗词;1949年至1976年为第三个时期;1976年至1999年位第四个时期,1999年网络文学正式诞生;1999年至今为第五个时期,是新时代文学时期。关于旧体诗词数据库的建设,他的构想是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立体数据库,从时间层、空间层、传播层进行立体构建。尤其是域外汉诗与内地汉诗的交流应该得到重视。最后,李遇春特别感谢了六位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复旦大学黄仁生教授、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教授、商务印书馆孙述学编审的厚爱与加盟,并恳请评审组专家给予批评指教。
於可训(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写作学会会长)高度肯定了本课题在前期资料收集方面的准备工作,认为本课题的开题报告设计体大思精、结构周密,目前已经相当地系统与成熟。同时,他指出数据库建设的设想也非常好,方便精准研究者的查询。於教授所提出的建议有两点。一是入选对象的把握。以何种标准对入史的诗词史实、诗词作者、诗词作品进行筛选需要进一步推敲。二是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切入点。由于当代旧体诗词的私人化、个人化特性,从师承、流变去做研究难度较大。如果着重从一个时期的旧体诗词的群体特性去探讨,较为方便可行。於可训教授最后特别期待这一有重大意义的项目早日结出丰硕成果。
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首先对本重大课题的立项表示祝贺。其次,他从文学史价值与研究方法上对本课题进行高度的评价。就文学史价值而言,他认为现当代旧体诗词由于学科权力始终处于被压抑的地位,本课题的立项及预期成果给研究者重新观照作家、观照文学史、评价文学史提供了重要借鉴。就研究方法而言,编年体的方法虽然难度高、工作量大,但的确是对浩瀚史料进行规整呈现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最后,在数据库建设方面,他指出目前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但还是很期待本课题最终能够精彩呈现被遮蔽的旧体诗词史料。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认为本课题具有重大价值,它将现当代文学研究从主观评价阐释引向客观史料考据。程教授指出,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不仅使得现当代文学研究内部形成一个新、旧参照的研究视角,而且与中国古代文学建立了传承流变的谱系。同时,他十分赞赏李遇春教授通过横向分工协助与纵向师徒传承所建构起的项目团队,并建议在编年史的编选体例上,能够偏重新文学家的旧相关体诗词创作与雅集结社。
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先表达了能来到华师参与本次重大项目开题会的感激之情,并表示这是他首次受邀来华师。其次,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本项目的重要意义:一、它打破了现当代文学史固有的观念与框架;二、它丰富了研究者对现当代作家更为立体的理解与认识;三、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量出现的史料,我们一方面要建构、整理、开掘,同时也要不断地考据、辨析和运用。最后,刘勇教授提到,近年来随着方长安教授、王泽龙教授、李遇春教授分别拿下有关新、旧诗的国家重大项目,作为素有现当代文学研究传统的武汉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诗歌研究的重镇。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先称赞了李遇春教授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新、旧并重,且时时对话、沟通,融为一体的治学理路。其次,郜教授认为本课题的价值很大。它改变了现当代研究者对旧体诗词总体印象,平衡了旧文学与新文学的关系与地位,最终会推动现有的文学史调整改进。最后,郜教授建议本项目在后续的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注意到现存丰赡史料的收集、整理,另一方面在编年的基础上也要适当地添加史论。
吴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充分肯定本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他指出,本课题一是以古为师,在研究方法上充分借鉴了古典文献学理路与规范,以编年考据的方式对现当代旧体诗词进行集中呈现;二是助力当下,它有助于学界进一步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观念与述史模式,并推动着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转换研究;三是审慎把握了编年史的入选对象,较好地处理了旧体诗词创作过程中纯粹私人写作、公开发表的社会性写作以及有限发表的应酬之作三者之间的关系。
王本朝(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认为本课题是一个真正的大工程,李遇春教授凭借着他扎实的研究基础与丰赡的资料收藏获得这个项目是当之无愧的。他指出本课题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史料进行占有、筛选与辨别,充分遵循了史料考据的原则;另一方面,就“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这一概念问题,课题既借鉴了已有现代文学观念和学术观念,同时也发现了旧体诗词的本体性、独立性以及内在发展理路。最后,他建议在数据库建设上要多与计算机、大数据方面的专家合作,以求事半功倍。
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指出,本课题的优点有二:一是注重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将编年与系地有效结合;二是在史料的客观考据与主观呈现上作出了有效地平衡。他建议在数据库建设上,充分借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对纸质版到电子版的转换,要注重结构化与关联性,由固态文献变成活起来的文献。
何锡章(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与王泽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致认为本课题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能促进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同时也极具应用价值,能满足于广大的诗词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实际需求。
专家评审组组长张福贵对专家们的意见进行总结。他认为本课题通过旧体诗词研究打破了目前的学科壁垒并开拓了学术新空间,通过还原旧体诗词历史现场,辐射了大文学与大历史的变迁问题,最终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并重塑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指出本课题在后续研究过程中,需要对诗词史料的相关问题作进一步地审视与思考。
最终,专家组一致认为,本课题选题新颖,视野开阔,论证严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同意开题。同时,专家组也指出本课题研究由于资料整理、数据库建设任务大、耗时长,目前经费不足,需要多方协力,滚动资助。
二、“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端论坛
本次高端论坛由李遇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持,刘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致辞。刘院长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诚挚感谢,随后介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悠久的历史,并肯定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刘院长指出王泽龙、李遇春两位教授的重大项目集中体现了我院现当代文学学科在中国诗歌研究领域的前沿地位,大力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学样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还表示,此次高端论坛就“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命题进行研讨,必将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刘院长致辞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分上、下两个半场展开探讨。上半场的主持人为何锡章(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施议对(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议人为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仁生(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下半场的主持人为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议人为沈卫威(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次讨论主要围绕我院李遇春教授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展开,与会专家学者们认为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正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论坛上半场首先由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发言。他指出李遇春教授的重大项目正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在编年史项目研究过程中,钟教授指出在对海量的史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应以一种审慎的眼光披沙拣金,发现真正有新质的部分,并兼顾到史料的诗学价值与历史价值。陈友康(云南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从旧体诗词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来切入本次论坛主题。首先,他认为现当代旧体诗词属于传统文体,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还没有效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需要深入的研究阐释与知识谱系的梳理、建构。这正是创造性转化的题中之义。其次,现当代旧体诗词需要汲取传统诗歌精神,继续创造出高水平、高质量、创新性的成果。胡迎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指出,在编年史编撰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重要的诗人、史实、诗作的分类筛选。同时要注重民国时期诗集的不同版本,比如油印本、石印本等的收集。沈卫威(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认为现代旧体诗词是白话新诗的抵抗性存在,它渗透到文人政客的日常生活,在现代文学中是一种重要的存在。在整理研究现代旧体诗词时,档案研究是相当重要的途径。同时,他指出在编年史编纂过程中要以学术标准进行筛选,以史家眼光进行编述。张均(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建议李遇春教授在进行编年史编纂时,需要特别注意新、旧诗论争的部分,这些论争可能发生在报刊上,也可能是在私人的信函往来里。刘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则重视“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对小说研究的重要启示。她具体谈到红色经典、先锋小说、寻根小说以及海外华文小说中对中国传统小说中的“说话”“志怪”“传奇”等传统资源的借鉴与转换。郝泽华(《人民日报》记者)指出《人民日报》很关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民日报》也写了很多海外华文的栏目,比如“文学观察”等等,欢迎各位专家能够合作一些选题。宋湘绮(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表达了李遇春教授项目中宏观的视野与扎实的行动给予其极大的触动。同时,她指出从项目中她学到了如何确立诗词研究观念与诗词评价标准。左树涛(北岳文艺出版社编辑)讨论了编辑与出版社在现当代文学的生产与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戴勇(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认为诗骚传统、史传传统与世情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内涵。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对诗骚传统的承续与创新值得我们深究。李仲凡(陕西理工学院文传学院教授)认为现在的诗词热主要是古典诗词热,现代旧体诗词还少有关注。目前旧体诗词研究者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如何汰粗取精,使现当代优秀的旧体诗词走向经典。常丽洁(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强调在做旧体诗词研究时候要关注版本之间的差异,注重手稿及初版的重要性。魏耀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回顾了他追随李遇春教授治学的经历,并认为对于现当代的旧体诗词研究,首先应该回到常识,摒除新旧对立观念,将其看作一种文学现象、一类文学作品去探讨。陈骥(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副编审)认为中国诗歌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应该是模仿—创造模式下的脱胎换骨。当代盛行的“老干体”之所以成就不高,一方面在于其思想的浅薄与情感的空洞,另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对古典传统流于形式的粗糙模仿。李燕英(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认为当我们在谈论回到传统时,首先要思考的是“传统”是什么、在哪里、如何做等基本的问题。同时她指出,新诗与旧诗在语言范畴与思维方式上是迥异的,如何看待新旧诗的界限与互渗首先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王仁宝(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细致阐释了李遇春教授以传统创造性转换为视野,以实证批评为途径,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治学理路。最后,黄仁生(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做了本场的总结发言。首先,他十分赞赏以李遇春教授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在现当代旧体诗词领域做出的扎实研究。其次,黄教授将本场学者讨论的观点总结为三:一是在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中如何处理丰富而庞杂的史料问题;二是新旧文学中同样面临着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三是如何重建古今中西的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论坛的下半场首先由施议对(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发言。他提出中国文学传统(尤其是诗歌传统)概括起来应该是《尚书·尧典》里提到的“言志”与“歌咏”两大传统。研究现当代的诗词最为重要的是命名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相当合适,并且这一命名也遵循了诗词自身发展的规律。孙述学(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主要从重大项目的数据库建设方面进行建言献策。他指出数据库的建设首先应从用户需求出发,主要面对研究者但也要兼顾社会大众需求。在具体建设过程要做好顶层设计,并在结构化数据、可视化呈现以及深度标引等方面下功夫,最终呈现出一个可观可用的数据库。陈水云(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提出从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角度去整理、研究现当代旧体诗词,最重要的是从材料出发,通过对新材料挖掘、整理、筛选、研究,才能有新的突破、有创造性的成果。陈斐(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研究》编辑部)认为“多卷本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是一个名山事业,更是嘉惠学林的大工程。他认为现当代旧体诗词的研究应该回到诗词本位上,以一种古今演变的视野去考察,善于发现旧形式中所蕴含的新思想。李勇(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表达了对李遇春教授的敬重。他认为谈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离不开单个的人,古典诗词传统首先是通过对个人文化修养与精神气质的影响而进行传承创新的。这在李遇春教授身上有着显著的体现。李剑亮(浙江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和“编年史”两个概念出发,深入地辨析了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中的边界、内涵与版本等相关问题,并具体以胡适的《尝试集》与夏承焘的《天风阁诗集》为例做了细致分析。肖太云(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提出在现当代旧体诗词的研究中,如何审慎地对待诗词的不同版本,在年谱的编纂中如何保证客观性与倾向性之间的平衡两个问题。王秀涛(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首先提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西方资源、古典资源、民间资源、五四新资源等命题。其次,他指出“打油诗”作为现当代旧体诗词中的重要一种,深受现当代作家所青睐,值得我们关注研究。宰艳红(人民出版社编辑)透露李遇春教授的《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编年史》作为本重大项目的阶段成果,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完整形态的现代旧体诗词编年史,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史价值、诗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周于飞(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讲师)提出是否可以用大数据分析、排行榜或点将录的方式对网络旧体诗词进行研究。王巨川(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就如何使旧体诗词编年史更为有效地呈现诗词信息,数据库建设上如何更好地服务研究者需求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最后,王兆鹏教授对下半场的发言进行简要评点。他指出下半场的讨论愈加深入,既有学理性的探讨,也有实操性的讨论,学者们的发言都相当精彩有价值。
随后,郜元宝教授对此次高端论坛做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论坛汇聚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既有现当代文学也有古代文学,既有高校、出版社也有报刊媒体等,可谓百家争鸣。他指出,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着李遇春教授的重大项目,从项目的编年史文献整理、具体的旧体诗词研究以及旧体诗词的数据库建设三个方面的发言都有真知灼见。他同时指出,现当代文学研究,无论新旧,都应该打通古今中外、破除学科壁垒,在更为深入的交流与交叉中进行扎实拓展。李遇春教授对本次开题报告会与高端论坛致闭幕辞。首先,他代表项目组全体成员再次对莅临会议的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与由衷的感谢。其次,他指出上午的开题报告会与下午的高端论坛中,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肯定与建言献策对“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推进大有裨益。最后,他表示项目团队会在大家的肯定与建言下,齐心协力,推动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至此,本次开题报告会与高端论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