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可能路径之一——以“腾讯文学评论专区”为例
2019-11-12刘巍
刘 巍
新媒体文学批评有两大含义,其一泛指所有在移动互联上可见的文学批评,是期刊、杂志原文的PDF、CAJ版,是作者直接贴在博客、微信朋友圈里的原始WORD文档,更是在线发表的对相关文学现象的评论;其二特指在新媒体移动终端上(电脑、PAD、手机等)写作、阅读、交流的文学批评。这一特指将“新媒体文学批评”进行窄化处理:首先限定了技术手段,WIFI掌控、流量运行、无纸操作等;其次限定了批评对象,虽然可以是网络文学作品,也可以是非网络文学作品,但必须是文学及其衍生现象,如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新媒体空间来分享《红楼梦》的阅读体验,探究《水浒》的人物描写,但却不能将读者(网友)之间与作品无关的人事纠葛、人身攻击纳入到批评中来;第三,这一特指必须是批评,即不是所有新媒体中关于文学的说辞都是批评,一个“好”,一个“赞”,或一个纯粹的表情是不能被视作“文学批评”的,不能将全部跟帖、留言囊括其中。文学批评是“文学”,要以文字表达出来;是批评,要有观点、有佐证、有论述。美学家王朝闻说,“看戏叫‘好’,虽是一种伴随艺术批评的感动,但也只有当观众知道它好在哪里和为什么好的时候, 这一声‘好’,才具备艺术批评的自觉。不受感动的叫‘好’,那就有点近于令人生厌的起哄了。”仅为博取关注度或为增加评论量故意为之的“顶”、“赞”、“沙发”只能代表读者对作者和作品的喜欢,并且还涉及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所以姑且将其视为“无效评论”。
新媒体文学批评有很多集结地,比如文学网站、文学社区论坛以及个人博客、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文学网站“是专门传播与发布文学信息的网络节点,它一般由文学机构、文学社团、文化公司或文学网民个人建立,是文学在网络虚拟空间的聚散地,也是网络文学的具体承载体”,是如上诸多批评形式中覆盖面较广、影响力较强、聚焦度较高的一种。腾讯文学评论专区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指的是腾讯文学频道中评论的部分,包括腾讯文学论坛和每本书籍下面设置的评论区。腾讯文学评论在各大网站中很具代表性,以此为例可考察目前文学网站评论区的基本构形及其特征,媒介特质与文学新质在当代批评中所占位置,以期为新媒体批评乃至当代文学批评的建设提供新路径。
一、由腾讯文学评论专区兼及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基本信息
新媒体文学批评有这样几个特征:大数据、时效性、网格化、动态性。第一是大数据,我们尽管在文学性、理论性的根据上可排除极大一部分网友留言,但其可资探究的信息量依然惊人,量的喷涌给我们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媒体文字背后蠕动着的岩浆;第二是时效性,作品未及完成便已公诸于世,评论留言便紧随其后,作者、读者相得益彰,所发文字均可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第三是社区网格化,众多留言的聚合是以某本书、某个人、某个话题为核心集结在一起的,虽有诸如作者、大师级评论者等话语权威,但读者也并非情感泛滥、人云亦云;第四是动态性,数据更迭及人员构成均为动态呈现,大数据时时处于变更之中,话题的时效性伴随着失效性,论坛的结构松散,合则聚不合则散。评论界通常所说的新媒体批评魅力为:文学批评自由精神的释放、读者表达交流机会的均等、肆意的话语狂欢等,但真正落到研究的实处,这些论断难免先入为主。以腾讯文学评论专区为例,研究者可有理有据地探讨新媒体文学批评已经做到了什么,尚能做到什么,怎样才能更精准、更丰富地发挥其与批评的互动、互文优势,当代文学批评由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可进一步彰显人文批评的温度。
腾讯文学评论专区有着专业、非专业文学网站无法比拟的用户资源。专业文学网站“是指那些以提供网络文学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文学网站”,如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纵横中文网等;非专业文学网站“可以分为门户网站下的文学频道,论坛、贴吧等论坛类网站,文档分享、资源下载类网站及其他一些网络平台的文学频道等”,如新浪读书、腾讯读书、网易云阅读等。在专业文学网站中,起点中文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阅读写作平台之一。在评论区的形式设置方面,该网站首页没有专门的评论区,评论主要集中在书籍界面下的书评区中,只有全部评论、专题评论、精华评论三部分;而腾讯文学评论专区由腾讯文学论坛和书籍界面下的评论区组成,单就书籍界面下的评论区来说,就分为全部、章节、荣誉、精华、长评五部分,另外还有腾讯文学论坛中数以万计的批评互动帖子,有起点中文网达不到的访问量和评论数量。
与其他依托门户网站的文学频道相比,腾讯文学亦是独占鳌头。新浪、搜狐、网易、腾讯作为我国四大门户网站都开设了读书频道。新浪和搜狐在2014年的“净网”行动中被查,现在其读书频道只为用户提供数字阅读服务,网站设置了书评区,但不具备鲜明的网络文学批评特征。网易云阅读并没有为书迷、读者提供交流论坛,只在每本书下面设置了评论区,评论数量也相对较少。以《微微一笑很倾城》为例,在网易云阅读中,其评论有975条,而在腾讯文学中,其评论数高达89750条;从主打书目看,腾讯文学网主推的《择天记》评论数有201535条,而网易云阅读主推的《官运:权术之王》评论仅有2335条,二者差距显而易见。
从这些方面考量,腾讯文学评论专区设计较为完备,在各大文学网站中具有一定特色和代表性。腾讯文学评论专区涉及文学活动的介绍、分析和评价,包括腾讯文学频道中的腾讯文学论坛、书籍下设的评论互动专区、图书排行榜等能反映文学作品水平的形式。由于图书排行榜可以从点击率和阅读量的数据分析中得出,且并未涉及作品内容方面的批评,在此只以PC门户腾讯文学频道的文学论坛和每本书下设置的评论区作为研究对象。
腾讯文学论坛是书迷作家汇聚之处,其中原创文学、文学杂谈和精品文学三个版块中有大量的关于文学批评的跟帖与回帖。用户可以在腾讯文学频道页面底端点击进入“论坛”或者通过创世中文网、云起书院首页的导航栏进入“论坛”。原创文学版块将近60万条帖子,共涉及五万四千多个主题,有大量的帖子都贴有推书、书评、互动、讨论的标签。从形式构成来看,这些评论帖有互动式、跟帖式、提问式、书评等等;从发帖主体来看,这些评论帖有的由读者发起,有的由作者自己发起,有的由腾讯官方发起;从评论程度来看,多数为读者直观随意之作,少数为水平相对较高的评论,还有少数为腾讯官方书评团队相对专业的评论。如对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的评论,有一篇名为《我读〈三体〉》的帖子,只有寥寥数字,“用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三体》,想说,程心真的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哈哈,术语比较多”等,这些多为读者主观、直观的感受,所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也有水平相对较高的帖子,如《一俊遮百丑,画蛇尤添足——评〈三体〉》一文,从情节、文笔等方面点评了《三体》,有可圈可点之处;腾讯书评团队对《三体》的评论则又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客观而精彩。在原创文学的评论模块中最具专业性的是阅文官方书评团,致力出品最公正最专业的书评,不仅为作者们提供中肯的建议,更为书友提供精品书单。“腾讯文学书评团”的一些评论写得非常到位,例如《评〈我真是大明星〉》开篇即指出网文格调的众口难调,“小白文缺文艺;文青文缺爽点;有爽点又文艺的,总缺乏一些内涵高度。”评者论及该书作者的文学素养、写作手法、“妥协”生存策略等长处,但也指出了该书应该注意的IP问题,褒贬适度、恰到好处。
腾讯文学评论专区另一个重要组成形式是每本书下设置的评论互动专区,有关书籍的全部评价、对每个章节的评论、读者对作者的赞誉与“打赏”、较为精彩的评论以及5000字以内的长评等五个模块。“长评”则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综合评价,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虽然在评论区中长评的数量并不多,但它确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指标,只有关注度高,广受好评或争议较大的作品才能获得长评的殊荣。
二、新媒体文学批评中“我”对批评秩序的觊利
一般来说,批评和作品发生关系要有如下几个步骤:第一,选择。批评主体选择什么样的作品为其对象,这种选择可以是主观操控的,比如有的人就喜欢侦探小说,他有足够的前理解背景资源供其选出他的阅读对象,但在新媒体条件下,他的选择极有可能受到大数据的影响,腾讯客户端会根据客户以往的阅读偏好为其推荐相关书目,其他读者累计的评分、留言会左右其定夺;第二,赏析。主体对对象阅读、品评,尽管新媒体赏析提供了一些超文本元素,比如音乐、画面、链接等,但仅就文字赏析而言,这一步与以往的差别不大;第三,表达。主体将阅读后的好恶形成文字发表出来,这是新媒体文学批评对传统批评冲击最大的一块,它极好地印证了上面提到的数据、时效、动态、社区等特征,任何一个特征都会令纸质传媒汗颜;第四,对话。在批评之批评中凸显的新媒体特征,如果说我们以往的批评多为“看”的批评,出现一篇对某部作品的评点,大多数人只是“视觉参与”,而新媒体条件下就演变成为“话语参与”,发言者不仅要说出对作品的看法,更要说出对批评的看法。
“觊利”即新媒体文学批评在批评秩序的薄弱之处所展现的长处,是在它力所能及之地努力撑破了传统批评无从着墨的重要侧面。批评秩序的内核是,什么人、以什么方式、为了达成什么目的的组合,秩序是相对无序而言的。新媒体批评的批评主体、批评方式、批评话语并非无序,只是主体以何种话语、何种方式批评,也就是在“表达”、“对话”上发生了物理性的结构变化。
一个人的“表达”是其思维的外向性交流,并且和其他的“表达”一同构建出话语的公共空间。巴赫金提出,“人带着他做人的特性,总是在表现自己(在说话),亦即创造文本(哪怕是潜在的文本)。”这里所说的“文本”不仅指文学创作,也包括文学批评。与前文提到的“参与”相应,有“我”的表达是新媒体发言的显著特征。批评者将自身情感、人生感悟融进作品之中,带给其他读者一种情感诉说式的批评体验。
批评中有“我”的代入。“我”是个明确的主体,在与“我”或肯定或否定的同化或异化中确立了文化立场、坚定的形象。“它的过程与体验的亲历性、它的与读者直接平等交流的形式,以及它娓娓叙述的语言等,都使它把读者拉近到它的身边。这种‘手法’,就像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一样,大大缩短了作家、故事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大概就是它虽然并不以理说服人,但却极易获得人们认同的重要原因。”如在腾讯文学论坛有一篇题为《读〈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评论,批评者将对作品的感受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心路历程结合起来,重视对“我”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将批评变成了一种主观感受的传达。
批评中有我的“态度”。这态度是直率大胆的好恶。如果是我喜欢的作品,我一定会毫不掩饰地赞扬;我喜欢这作品的哪一方面而不喜欢另一方面,也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无所顾忌,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批评者依据自身的喜好和立场,摒弃严谨的逻辑和完美的形式,更多地依仗对网络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的感悟, 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有篇名为《太阳和爱为我们加冕——评〈小王子〉》的“精华”这样写:“我不认为它仅仅是写给孩子们的一本童话书。那些浅显而纯净的文字,每个小朋友都看得懂;而朴素文字的背后还有一些东西,却只有长大了才能看懂……我把我的献辞修改为:献给小时候的里翁·沃斯/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不知多少人还记得。”这篇批评文章中将《小王子》中“小孩和大人”、“爱情和骄傲”、“孤独和思念”、“存在和驯服”几组对立统一的关键词分析得入情入理,文字美丽又伤感,很有意味。
批评中有我的“起兴”。某些批评多是兴之所至之作,由此及彼,不注重理论论证,而注重主观意趣,有嘲讽、有调侃,也有一语中的的神韵。《时光静好,浅祝,安然——评〈我的女神是只猫〉》这样写:“当幻想游离现实之外,一切都披上了童话般炫彩的颜色,折射着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光芒,大地,天空,湖海,人心,都不再遥不可及。温婉女子的浅唱低吟,推开一扇窗,就看见了整个世界。这世界,最难得的是真情,最真实的是现实。我相信,当作者以如此空灵的笔触铺开这一卷山峦叠翠的画卷时,便做好了付出真实、真情的准备。”这段批评既有氛围的营造,又有情绪的承转,彷如胡经之先生在说明阐释内涵的时候说:“按照本文的意向性,像它所期待着兑现自己的要求那样,把自己的生活积累灌注到本文的基本构架中,从而使解释变成再认识,再创造。”
批评的初衷本是有“我”的,但在实践操练层面,批评融入了太多理性的、意志的元素,过于强调既存的结构或文化条件。“学院派认为可以接受的批评风格,大多数当然仅仅是一种过时的古典主义说教,再付之以一些‘出处同上’的引文和各种被纯化的、温文尔雅的热情……但是,通过弗洛伊德的所谓‘否定’部分地或认知地返回被压抑的东西在批评中时有发生,它实际上构成了批评的历史,因为那所有的一切正是批评中值得纪念的东西”。当然,学院派文学批评也并非一成不变,新媒体批评也并非完全自由恣意,后者只是在与前者相比较时,较大程度地释放了自我、情感、态度,并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非断言式对话批评的“择优”机制
认识论强调“断言”式对话,即各方陈述观点之后要寻求定论,寻求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仿佛姚斯在《文学与阐释学》中说的:“理解意味着把某些东西当做一种答案来理解。”这样的“对话”可以发生在思维内部,比如双重或多重人格中的一方与另一方之间,更可以发生在思维外部的己方与他人之间,“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常常是不同的声音各自不同地唱着同一个题目。”而新媒体批评的“对话”则强调“过程”,强调“参与”,强调“我说”,但并不追求定论。尽管大多数的批评达不到批评家的高度,但它们能使批评处于连续的动态变化之中,有价值的批评是在“择优”中凸显的。这“优”是明确的批评指向,它是面对谁的,可以给谁带来什么样的利益,谁能获利,以何种方式获利,也就是回应了艾略特说的:“现代批评的弱点是否正是不明确批评的目的所在?它能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以及谁能得到它所带来的利益?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身或许遮蔽了它的最终目的。”如果说表达要有个人性、创造性,那么对话就要有意向性、应答性。新媒体提供了批评的技术支持,文学作品提供了对象话题,移动互联的用户便能极好地利用客观供给进行认知及分享。因此,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对话”有两大功能:开启对话主体认知的欲望;对欲望的分享与增值。
新媒体文学批评开启了对话主体认知的欲望。我们传统的文学阅读顺序是先读作品,再有选择地读批评文章,而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功能之一是事前引导,让读者有目的地认知,这是批评秩序的反向运动。不仅如此,对认知欲望的开启,也包括对创作主体的反向运动,推动或改变小说的脉络进程。也就是说,这“认知的欲望”不仅是对读者而言,也是对作者而言的。在这里,总是存在两个主体,即说话人与应答者,同时又显示他们相互之间的评价、应答和反驳:“文本的生活事件,即它的真正本质,总是在两个意识、两个主体的交界线上展开”,批评作为表述,一样存有其潜在的双声性、对话性。
就读者而言,阅读专区私人订制式的用户推荐功能、大数据的评分机制、众网友的留言评价都在开启阅读主体(对话主体)的认知欲望。有些人更是为了参与话题而阅读,“对话”成了这个时代经验和想象的共同体。迈克·费瑟斯通说,电子媒介“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和离奇幻想;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不是让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是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当代消费文化,似乎就是要扩大这样的行为被确定无疑地接受、得体地表现的语境与情境之范围。”新媒体便提供了这样的语境,豆瓣、热搜、百度等成功地以指数、图示、留言的形式给出了作品影响力及读者认知理由。
就作者而言,对话的主体认知同样是有效的。不论是痞子蔡还是安妮宝贝都曾坦言受网友影响而为,《第一次亲密接触》是直接由“plan”的发文和留言双方引出的故事;安妮宝贝也曾跟网友商量一起创作话剧剧本。腾讯文学论坛中很多帖子是求评,小说作者“求点击、求推荐、求书评”,作者发帖子请读者评价自己的作品,指正自己的不足,这虽然有为了增加点击量的目的,但也体现了新媒体批评真实直率之一面。给出评价的人针对部分文本进行评论,涉及范围广泛,甚至还包括写作指导,语句错处、情节疏漏等。评价者可以和作者有500字以内私信,也可以将评价公诸于众。例如作者豫来安就经常在《阴阳眼之阴生》的评论区中和读者进行互动,他向读者征集读者身边发生的灵异故事作为小说创作的素材;“跪求”男女老少的人名作为作品中人物的名字;读者的建议他也很认真地回复和采纳。
同时,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对话”由批评的重复而达成文本的增值。传统文学批评的大致脉络是作者——评者——读者,是垂直线;新媒体批评是多点放射状,作者、评者、读者各有交流聚合。《魔鬼夜访献芹生——戏评〈十绝战神〉》写得犀利讽刺,“这不,我刚吃了叶虎和他的几个小弟,吃得连渣都不剩。可笑叶家那些长老还在找叶虎呢,殊不知已经化作了我的源力。”“叶家那些老不死的,竟然派杀手来刺杀我。他们肯定是害怕了,怕被我吃掉,哈哈。”有人留言指出该书评有《狂人日记》的味道,评者献芹生便回应:“这篇书评的形式来自于《魔鬼夜访钱锺书》和《狂人日记》”。可见对话、批评不是点对点的,而是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的放射与反射并行。在腾讯文学批评专区中,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核心小组,书目下设“作者”、“评论”、“粉丝”等子目录,“互动中心”中众读者的评价一目了然。“月票”、“推荐票”、“粉丝榜”大数据的排名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读者。
增值即文本内涵外延的提升,批评从内涵层面导致了小说人物、情节、语言的多角度解读,从外延层面导致了小说被系统一遍遍推送。提到新媒体批评,大多数人的印象即是海量、庞杂、众说纷纭但也千人一面,但正如“量”的集聚终会实现“质”的突破一样,批评的重复可致文本的增值。“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以《择天记》为例,这本书在腾讯文学网的总点击数是30312614次,评论总数为201535条。点击“章节”可以看到只针对某一章的评论,如第七卷第一百四十一章《神隐之路》就有评论5010条;“精华”则是关于小说比较精彩、得到读者认可较多的评论,如《〈择天记〉的感情戏论》,不仅篇幅较长,评论内容也很有水平,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可;IP《择天记》从开始创作截至目前,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现在仍居于作品推荐票总排行的第六位。
再有就是以倡导自主文化为旗帜的“同人”批评,更是促成了小说文本的增值。“同人”衍生出了多种形式——原著原人物情感剖析、剧情延伸、童话演绎等,我们在此仅以“同人文”为研究对象。“同人文”的作者本就是原作的读者,原作中不符合自己观点或情绪走向的地方,读者便“同人文”里加以增删。还是上面提到的《魔鬼夜访献芹生——戏评〈十绝战神〉》,评论虚实相生,让评者直接与主人公对话,毫不留情地指出主人公的乖戾:
我噗哧一笑,一个二次元的东西,说你是主角,你还真以为自己就是这宇宙的中心了?你能影响到现实社会吗?
苏然诡异地笑了,“我若是不能影响现实社会,你又何必这么恐慌呢?”
我一怔。是啊,为什么听了他的故事,我会这么烦闷恐慌呢?
新媒体批评的媒介特质是对话各方的非可视、非连续性,以私人性的就事论事代替了公共性的言之有据,以口语化的简单明了代替了书面语的抑扬顿挫,但这批评的感性化带来的好处就是简单明了,“择优”因而凸显。正如鲁迅所言:“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如上,新媒体批评依然习得文学批评的审美原则,依然担负着对读者的认知、欣赏、思想健康建构等文化功能,就如《中国青年网络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倡议书》所写:“评论要有风格,推崇专业水准……评论要创新,谱写时代华章……评论要开放,倡导中国价值”——这才能使优秀之作在浩如烟海的网评对象中历经淘洗而留存。
如果我们不仅把批评当成批评,而是当成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或行为方式、一种生存样态,那批评的生态就会纯净许多。批评秩序本身即动态的、开放的,它的不确定性激活了它的多元魅力。腾讯文学在新媒体批评的新思维、新话题、新写法、新判断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新锐的尝试。“批评只有努力同一种创造运动的延续过程相吻合才能进行真正的建设。”但在当下,新媒体批评提供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传播技术手段变化而引起相应的批评习惯的变化,媒介惯性与既有批评理性之间的对抗需要过程,这一过程中出现矛盾是正常的,价值标准是慢慢形成的。新媒体批评在批评主体的思维、批评对象的选择、批评规则的确立、批评话语的诗性等方面如能更好发挥“择优”机制的作用,则有利于推动新媒体批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