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早已到来
——共和国科幻文学七十年

2019-11-12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光刘慈欣雨果

本刊编辑部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万国宫“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的主旨演讲中再次提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9年春节档,由中国首位“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原创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不但一举填补了国产硬科幻电影的空白,更将“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输出全球。“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一文化理念凝聚了中华民族面向全人类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科学精神,也为中国科幻注入了无尽的活力。

1818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诞生,作者是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珀西·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1891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将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的科幻小说Looking Backward译成中文《回头看纪略》,由《万国公报》第35册开始连载。从此,科幻类型小说开始引进中国。西方科普型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作品《八十日环游记》《海底旅行》《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经逸孺(陈寿彭)、卢藉东、红溪、鲁迅等译者之手,陆续进入国人的视野。

1904年,荒江钓叟创作的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连载发表于《绣像小说》,标志着中国第一部原创科幻小说的诞生,1904年也由此成为了中国原创科幻小说元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科幻文学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抒发强国梦的有力工具,鲁迅、梁启超等一批学者不遗余力,呼吁“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很多作家进入到这个领域,如老舍写了著名的《猫城记》,梁启超创作了《新中国未来记》,一时掀起中国科幻文学的热潮。

1954年,郑文光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随后,迟叔昌的《割掉鼻子的大象》(1956年)、《大鲸牧场》(1963年)、郑文光的《火星建设者》(1957年)、《共产主义畅想曲》(1958年)、肖建亨的《布克的奇遇》(1963年)等科幻小说陆续问世,但这些作品都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以面向青少年与儿童的科普读物为主。

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幻文学也随即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叶永烈的《石油蛋白》《小灵通漫游未来》、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1978年,童恩正创作的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不但斩获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还在1980年被改编为电影,成为国内第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科幻文学逐渐走向成熟。2015年,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摘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第一次获得此奖。一年之后,另一位中国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得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以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等为代表的6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代表作家,以陈楸帆、郝景芳、江波、宝树、夏笳等为代表的80后为主体的“更新代”科幻作家,以阿缺、王侃瑜等为代表的90后“全新代”科幻作家,已形成梯队。

随着《三体》《北京折叠》的雨果折桂,《流浪地球》的现象级热映,“中国科幻”的关注热度一时之间仿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三日凌空”,甚至有人提出2019年为“中国科幻元年”。因此,梳理中国科幻文学已经走过的百年历史,展望中国科幻文学在新时代的开拓发展便恰逢其时。也因此,本刊第6期特别策划“未来早已到来——共和国科幻文学七十年”专题。感谢吴景祥、徐刚、姜振宇、陈若谷、杨宸几位作者陪我们一起纵横寰宇,逐梦未来。

著名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曾说:“未来早已到来,只是尚未普及。”刘慈欣则说:“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每个人都向往未来,虽然我们很难去准确地预言未来,但科幻文学能够让我们对未来做好思想准备,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科幻文学的目的也并不是预测未来,“它只是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就像一堆想象力的鹅卵石,摆在那里供人们欣赏和把玩”,而这无数个可能的未来哪一个会成为现实,也许唯有浩瀚的星空才能给予人类最终的答案……

猜你喜欢

文光刘慈欣雨果
郭文光
刘慈欣科幻片《超新星纪元》启动
雨果剃发
《球状闪电》:科幻大神刘慈欣又一力作
鬼宅
刘慈欣:《三体》之外,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
成大业者不吃全鱼
刘慈欣:中国科幻第一人
雨果的“谎言”
雨果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