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1—6期(第39卷:总第222—227期)总目录

2019-11-12

文艺理论研究 2019年6期

TSLA

Contents Vol.39

Issues 222-227 Nos.1-6,2019

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研究

中华造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管 宁(2.1)

论徐中玉文艺理论的研究风格和首创性成就 周锡山(3.1)

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 陈剑晖(4.1)

“中国美学”的现代出场及蝉蜕轨迹——一个问题史的考察 赵 强(4.10)

图像对语言的僭越与图像批评的生成——从竹林七贤故事的语图互文关系谈起 张玉勤(5.1)

晚明戏仿审美风格论 妥建清(5.11)

何为“道之文”?——古代美学核心范畴的概念性考察 顾明栋(6.13)

叙事功能与生命秩序:目连赛戏的展演形态解构 张志全(6.23)

“中国文论70年回顾反思研究”专题

徐中玉先生的“三个高台” 童庆炳(6.1)

批评与史料交融及其实践的主要途径——基于数据的考察和分析 吴秀明 史婷婷(6.3)

“古代诗歌的叙事传统研究”专题

从诗史名实说到叙事传统 董乃斌(1.82)

叙事抒情演进与五言诗体新变 李 翰(1.95)

叙事与诗史——以清初三家杜诗注为中心 杨长正(1.105)

“古典诗学研究”专题

“古典诗学研究”专题主持人语 刘小枫(1.113)

希罗多德与古希腊诗术的起源 刘小枫(1.113)

诗艺与德性——柏拉图评析古希腊诗人 林志猛(1.124)

荷尔德林和德意志的命运 娄 林(1.131)

“五四文学百年纪念”专题

“五四文学百年纪念”专题编者按 (2.13)

魂归何处——回看辛亥至五四时期的中国艺术 王一川(2.13)

评判齐白石的两条史学路径——聚焦于“人民画家”说的虚构及证伪 夏中义(2.25)

鲁迅颠覆了国民性话语么 陶东风(2.36)

“五四”时期现代文艺学学科的诞生 祁志祥(2.49)

“文艺”如何“复兴”:“诗性”文本的没落与重建 贺昌盛(2.57)

“感动”的启蒙——早期鲁迅文艺思想起源的内面构造及历史意义 罗 成(2.64)

试析五四时期现代白话文的整体构想与书写创制——以《新青年》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的三份方案为中心 邓 伟(2.78)

从精神谱系看百年中国文论话语新变的可能性——以宗白华、李长之为中心的探讨 张蕴艳(2.88)

“文学”词变:现代中国的新文学创建 徐新建(3.11)

20世纪“中国艺术精神”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发展 陶水平(3.35)

揭开“唯美”的面纱——西方唯美主义中国传播之反思 蒋承勇 马 翔(3.48)

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 王 确(3.59)

极度敏感的“人间爱”信徒——“人的文学”时期朱自清“人间感”的发现与塑型 张先飞(3.68)

晚清理论类“小说话”与中国小说批评的现代转型 温庆新(3.79)

被“征用”的主体——以“样板戏”中的反面人物钱守维为例 陈怡含(3.88)

皈依和漫游:“国家理论”视野中的夏衍——对夏衍文艺观及其电影剧作理论的一种读解 田 星(3.96)

“戏曲现代戏研究”专题

“戏曲现代戏研究”专题主持人语 朱恒夫(3.105)

戏曲现代戏编演的意义、问题与发展的路径 朱恒夫(3.105)

戏曲现代戏创作的理论误区与现实选择——兼谈张曼君“新歌舞剧”的历史定位 李 伟(3.116)

“戏曲如何表现现代生活”:对“十七年”时期相关讨论的考察 黄静枫(3.124)

“阅读理论研究”专题

“阅读理论研究”专题主持人语 (3.160)

A Close-up:On U,the Reader InOutside Kyoo Lee(3.160)

Microreading/Microwriting Marjorie Perloff(3.169)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Jean-Michel Rabaté(4.139)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专题

基特勒媒介理论视野中的文学本体问题初探 杨 光(4.23)

增强现实与空间转向——网络文学的场景书写及其审美变革 韩模永(4.33)

看的方式:历史化、技术化与中国艺术经验 刘泰然(4.39)

技术哲学视野中人与物居间关系的现代性危机诊断 张郑波(4.49)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八届青年论坛”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文 浩 樊 祥(4.58)

“物质、媒介与技术:当代文论研究的新动向”专题

宋元讲史话本的伎缘与学缘 徐大军(4.61)

近代语言革新与小说语体的变革 刘晓军(4.77)

史、杂史与小说 周瑾锋(4.88)

“身体美学研究”专题

康德美学的身体维度及其生态美学意义 程相占(5.22)

二元论的衰微与身体美学的兴起——以西方美学为例 王晓华(5.32)

赫尔德论雕塑:触觉,可触性与身体 高砚平(5.43)

“法国理论研究”专题

庸常的戏剧——鲍德里亚论沃霍尔 万书元(6.128)

巴迪欧对诗歌的“非常美”批判 汪雨申(6.142)

虚构的价值:思辨设计的美学政治与未来诗学 张 黎(6.152)

雅克·朗西埃论“文学性” 郑海婷(6.161)

法国当代小说中的巴洛克反讽——以“游戏小说”派为例 赵 佳(6.168)

现当代文论与批评

文学经典价值延伸问题研究——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为中心 刘俐俐(1.175)

谬误与生成:“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和中国新文学 韩 亮 张 博(1.190)

文学创伤理论评述——历史、现状与反思 赵雪梅(1.201)

何以流行,如何经典?——市场运作视角下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媒介价值评估功能初探 石 娟(1.212)

“自我”的悖论——论新文学“个性解放”的伦理问题 宋剑华(4.177)

“新文学”与“旧传统”——以现代小说与“章回体小说”的互动关系为线索 郭冰茹(4.186)

政治问题,还是伦理问题?——《文学革命论》发生动因的一种读解 许 徐(4.194)

论革命文学的“异端”谱系 谢慧英(4.204)

晚清白话文与五四白话文的本质区别 高 玉(5.52)

人学话语与新时期初年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 卢亚明(5.63)

中医、西医与病人——中西医论战下的疫病书写 邓小燕(5.72)

狡黠装置与现代文学之痛——柄谷行人文学论的一种视差性解读 韩尚蓉(5.83)

Film Posters as an Alterative/Alternative Archive for Chinese Film History 张英进(6.33)

论“祥林嫂之问”——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灵魂处境及相关难题 张 闳(6.46)

破解“解放天性”的迷思——对一个表演观念及外智引进工作的反思 孙惠柱(6.56)

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与百年流变 魏策策(6.66)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文章”经国与“作者”自觉——《典论·论文》原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 张 岳 林杨洋(1.138)

南朝士人群体“幼属文”现象的流行与文论中的“才主学辅”观念的确立 徐俪成(1.146)

苏轼的游寺诗及其禅悟的进阶——兼论北宋文人游寺诗创作的三种类型 李舜臣 高 畅(1.154)

论明清“闺秀诗”的分类及其文学史意义 宋清秀(1.165)

地域文学研究的关键词——以清代江南为例的讨论 罗时进(2.97)

况周颐批点陈蒙庵填词月课综论 彭玉平(2.105)

晏殊“明哲保身”辨正 邵明珍(2.117)

《国朝文汇》与20世纪初文学史观之关系 常恒畅(2.126)

王国维“境界”说的生成机制研究 耿 志 寇鹏程(2.134)

先秦文论元典之“人”义重释 李建中(3.134)

自然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 冯晓玲(3.141)

论李白对七绝联章体制的创变——以《上皇西巡南京歌》《永王东巡歌》为例 辛晓娟(3.150)

中国古典诗学中公私范畴的内涵与特征——以章学诚“言公”论为中心 颜庆余(4.97)

浅析唐赋以诗句为题的现象 唐颢宇(4.110)

从两宋之际的苏黄高下之争看诗学宗尚的多元化倾向 刘帼超(4.120)

“今之乐犹古之乐”说的接受维度探析 陈妙丹(4.130)

历代赋论中的图像意识 许 结(5.92)

南宋艾轩学派文道观及其文化意义 郑天熙(5.102)

传统文话的虚词批评与近代文章学的新诠 常方舟(5.110)

清代“唐宋诗之争”二元对立的消解及自反性特征 唐芸芸(5.121)

论同光体诗人对同光体诗歌特性的理论构建 张晓伟(5.132)

文人典范·文章矩穫·文治气象——“国朝三家”说平议 郭英德(6.75)

论初盛唐诗人对言志缘情说的传述与发展 刘青海(6.87)

“夺胎换骨”误传误解辨 张昌红(6.98)

晚明“常中出奇”的观念成因考论 陈 刚(6.108)

《儒林外史》在民国国文教科书中的选录状况及经典化过程中的趋同化研究 张红波(6.118)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Paris and the Worlding of Minor/Small Literatures:The Case of Basque Literature Frederik Verbeke(1.1)

关于西方美学的比较文献学研究 周 宪(1.15)

福柯理性批判话语的深层路径及其“后理论”引题 刘 阳(1.27)

论生态美学的三个维度——兼论加塔利的“三重生态学”思想 张惠青(1.38)

反乌托邦的诞生 赵柔柔(1.47)

影像的魅惑力:揭开巴特的“面具” 沈安妮(1.55)

文化研究的物质回归:托尼·贝内特治理性视域下的文化与社会 徐小霞(1.63)

“唱作人”作为方法——论流行音乐的原真性和作者性 曲舒文 李丹舟(1.72)

Habermas and Hermeneutics:From

Verstehen

to

Lebenswelt

Richard Wolin(2.145)

未完成的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基于知识形态的探源 易晓明(2.156)

创伤叙事的可能、建构性和功用 何卫华(2.170)

异名的无限远航:巴迪欧论佩索阿与柏拉图 王 欢 蓝 江(2.179)

让艺术为历史建基——论海德格尔艺术批评的历史维度 宋聪聪(2.189)

康德鉴赏判断之语义分析 薛霜雨(2.199)

无概念的图型化——康德论想象力与知性的协和一致 李 伟(2.209)

网络文学研究的几个学术热点 欧阳友权 贺予飞(3.174)

“出位之思”与跨媒介叙事 龙迪勇(3.184)

诗歌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与维系——海德格尔第一次荷尔德林讲课的核心问题与思路 张振华(3.197)

阿多诺审美乌托邦的记忆伦理及转化 丁文俊(3.207)

论美的经验依据 李宏祥(4.146)

从中性到他人:列维纳斯论布朗肖 王嘉军(4.155)

从“像”到拟像:德里达论书写 董树宝(4.168)

“The Dark-houred Clock”:Embodiment and Abstraction in Celan’s Poetry Dorit Lemberger(5.144)

为什么是土地测量员? 曾艳兵(5.161)

试论朗西埃的现代虚构观 曹丹红(5.170)

论“美的感官”在十八世纪英国美学中的价值与地位 李家莲 雷云峰(5.178)

作为打开欧洲“未思”的手段——朱利安中国古典美学建构之解析 韩振华(5.187)

“上帝死了,一切都不被允许”:齐泽克的赛博空间批判 戴宇辰(5.198)

“生态正义”何以可能:两种形而上学辩护 赵 卿(5.209)

论威廉·詹姆斯的审美时间哲学——从意识流的域状构成与艺术作品空间构成整体性之关系说起 刘彦顺(6.175)

艺术正义的类型与亚类型 王 云(6.183)

重寻文学的友情——论韦恩·布斯文学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范 昀(6.196)

他者心灵,政治有机体及日常语言的“戏剧化”本性——以斯坦利·卡维尔论《科利奥兰纳斯》为例 林云柯(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