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无问西东》的诗性追求与精神旨归

2019-11-12杨碧薇

长江文艺评论 2019年5期

◆杨碧薇

2018年1月12日,由青年导演李芳芳自编自导,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主演的电影《无问西东》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四代清华人的青春故事,细腻地呈现了他们的人生抉择。这部顶着“清华大学校庆献礼片”冠衔的影片,并未赶在清华百年校庆(2011年)时面世。从杀青(2012年12月)到上映,有长达五年多的沉寂期。与此同时,华语电影市场一直在探索、变化。这样的情况下,《无问西东》作为李芳芳的第二部电影作品,确实面临着诸多未知数。未料在严峻的挑战中,它竟成为一匹票房黑马(7.54亿)。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前提是影片的质量保证。这部电影在不少方面都可圈可点,其中,对诗性的执着探索与崇高的精神追求,更是使影片在一众国产电影中脱颖而出。

一、诗性追求:抒情基调与视觉美

《无问西东》的魅力,不止在于它用独特的叙事方式把控了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还在于它能用富有诗意的笔法去营造一个美的世界。正是这种对诗性的追求,将《无问西东》的艺术品格推向了新的高度。

《无问西东》的抒情性十分浓郁。可以说,这部影片中抒情的成分超过了大多数故事片,因此,有人将它定位为文艺片也并非没有道理。在影片中,抒情无处不在。有不少是直接话语抒情。陈鹏对王敏佳表白心迹时说:“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后来,当王敏佳去寻找陈鹏时,也有这样一段回应的独白:“上一次我以为我死了,醒来看到的人是你。这一次,死亡来临前,我一定要找到你。是你的爱托住了我,我也想照顾你。”在西南联大躲避日军空袭时,吴岭澜对沈光耀等学生说:“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在影片末尾,张果果又对四胞胎说:“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这种直抒胸臆的对话是影片的一大特色,它让我们重新领略到语言的魅力,但也被部分人诟病过于煽情,显得不真实。此外,影片中的一些情节也很抒情。如沈光耀牺牲的那一段戏,就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话语和情节都在传达影片的抒情冲动。其实《无问西东》要传之“情”正是它所秉持的理想:珍惜自我、对自己真实、无愧于青春、坚定地去践行信念等。虽然影片的抒情仍显得有些单薄、空洞、概念化,有说理的意味,容易被认为“过于煽情,通过很多手法来刻意累积、推高观众的感动情绪”;但是假若不抒情的话,这部影片的理念又很难只通过故事情节去传达。

以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小说来比较,如里尔克的《马尔特手记》、黑塞的《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人物的所思所想、内心困惑,都可以通过大段大段的文字直接陈述出来。可电影毕竟不能如此简单粗暴地借用文学的手法,在这里,电影显示出它在叙事与抒情之间的两难性。《无问西东》在抒情上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有着抒情诉求的电影面临的挑战。

“诗性”是《无问西东》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影片中,诗性的作用是发现美、呈现美,并赋予影片超越世俗的感染力。《无问西东》处处都有诗性的洋溢,在一些细节上尤见用心。影片开始时,陈鹏到医院药房找王敏佳,药房里所有的护士都戴着白口罩。不过这难不倒陈鹏,在一众的白衣天使中,他很快就认出了王敏佳。随后陈鹏发现王敏佳的印章坏了,“佳”字只剩下一个单人旁,细心的他萌生了为王敏佳刻一枚新印章的想法。在这里,王敏佳和印章(其本人的身份象征)的出场都是不完整的,这就加深了观众的印象,也带给观众一丝好奇心。再来看影片快要结束时的几个细节。王敏佳遭受迫害后,陈鹏把她送到蘑菇村,随后离去。他独自走在一条铺满金黄银杏叶的路上,还有一些树叶,正在微风中不时下落。陈鹏一边走,一边抬头看树,看落叶,他的背影在画面中越来越远,越来越小。不久后,王敏佳收到陈鹏寄来的一个盒子,打开盖子后,一层金黄的银杏叶就跳了出来;她把叶子拨开,掏出了藏在里面的雪花膏、贝壳油等护肤品。晚上,她沐洗过后,涂上护肤霜侧卧而睡。在以上片段里,镜头始终没有去捕捉陈鹏和王敏佳的面部情绪,只用银杏叶作为二者千里相思的中介物。

电影中关于王敏佳的最后一幕是她去西域大漠寻找陈鹏。这时候,镜头终于给了她的脸部一个特写。她还是包着头巾,没露出眼睛以下的部分。但是单凭一双眼睛,观众完全可以读出王敏佳在历经劫难后的坚定。她抱着一定要找到陈鹏的信心,头也不回地行走在大漠里,留下一个孤独而又坚毅的背影。与出场时戴着口罩一样,包着头巾的镜头也暗示我们,这个开放式的结尾有无数种阐释的可能;它所携带的神秘性、所包蕴的想象性,印合的正是诗性的特质。

总之,在影片中,诗性与校园、青春、真心等关键词相交叉,但又自成一格。诗性,源于抒情又归于抒情,它是《无问西东》的又一个重要维度。

二、诗意呈现:中西美学的结合

《无问西东》的诗性品质,依托于诗意得以呈现。有人认为,“《无问西东》是一部个人化风格极强的作品,在诗意影像包裹下蕴含着冷静而理性的思考”。这也就是说,影片中的诗意营造不是即兴的、随机的,而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并通过电影特有的视听语言表达出对美的认知。

(一)清华园寒冬:虚实相生的韵致美

清华园寒冬,是影片中一幅精美的清华写意图。冬日的清华园银装素裹,一身淡青色棉袍的吴岭澜出现在教学楼的走廊下。想到转系的事,他心事重重。墨绿色的走廊和两旁堆了雪的树,整个冷色调的画面,都是他清冷心情的写照。随后,吴岭澜走进校长办公室,画面色调开始变暖。梅校长坐在窗前,吴岭澜坐在他对面,阳光打在两人侧脸上。接着,镜头拉远,我们可以看到阳光洒在窗户上,窗户呈现出暖黄色,预示着人物的情绪有了变化,人物的内心困境也有了转变的契机。在这一幕中,雪景、教学楼、校长办公室内的布局都是“实”的,人物心情、光和色调的变化则是“虚”。实与虚盛放在一个空间里,相互缠绕,共同构成故事的情境。

清华园寒冬在电影中一共出现两次。第二次是1937年,在西南联大师生躲避空袭时,已是中年的吴岭澜向沈光耀等学生讲述起他年轻时的事,清华园寒冬的一幕在他的回忆里再次出现。只见身穿长棉袍的学生们站在雪地里,迎着阳光,拉一首小提琴曲。他们身后是积雪的小山坡,坡上枯枝遒劲,山前芦苇茂密。吴岭澜走出教学楼,远远地看着这群拉琴的校友。他来到一个亭子里坐下,把脸对着阳光,风吹起他的衣袂,和着远处的琴声,他独自思考人生。这时,吴岭澜的神色已在渐渐舒展,与他进校长办公室前紧锁眉头的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见他的心结在慢慢打开,一直思索的人生难题也有了眉目。在第二幕中,雪景是实,小提琴乐队是实,吴岭澜的心情是虚,琴声传达的情绪也是虚。所谓虚实相生,就是指在这一幕里,虚与实互为补充,彼此带动,构成整体的意境。同时,虚(心情)的变化反作用于实,在虚的带领下,雪景也似有了积极的希望。

冬天是一个适合沉思的季节,影片把吴岭澜的沉思安排在冬天,而不是色彩更为明快的春夏秋,更能凸显出沉思的意味。这幅清华园寒冬图,因为有主体的贯穿而更具灵韵,具有一份虚实相生的韵致美。

(二)静坐听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

静坐听雨,是影片中非常精彩的一段。这段讲述的故事是雨季到来时,西南联大的老先生在新修的棚屋里给学生上课。雨从顶篷的缝隙中漏下来,教室里只听到嗒嗒的雨声。窗外更是风雨交加,同学们根本听不清老师的话。雨势越来越大,老先生索性不上课了,他放下教鞭,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字。同学们静静坐在教室里,领悟着这份浮生难得的“闲”。坐在窗边的沈光耀推开窗,只见仍有渔翁戴着斗笠,坚守在小河边;远处,是冒着大雨跑步前行的联大学子。在瓢泼大雨中,“一二三四”的口号声整齐铿锵,渔翁也终于钓到了鱼。

这一段里,坐在教室里的先生和学生是静的,坐在河边的渔翁也是静的;大雨、雨声和跑步的学子则是动的。将动静贯穿起来的,是沈光耀的行为和内心。整个“静坐听雨”这一段,具有动静结合的意境美。在动与静的搭配中,影片真正追求的,是动中之静,即在动中,人能求得内心之静。或许也包含着静中之动,即在人生的沉寂期,也不能丧失理想与斗志。“动”,就是人的斗志和激情,是促使人燃烧、发光的那种理想荷尔蒙。“静”,就是人的信念:无论沧海桑田,人内心的信念不变、坚守不变;人,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一幕极具中国传统诗学意味。首先,面对越下越烈的雨,要想顺利地讲完一堂课已是无望,老先生的做法是暂停讲课,带领同学们静坐听雨。这本身就是一种懂得顺应逆境的智慧。静坐听雨,不仅要求心静,还要求在聆听中有智性的参与,敏锐地领悟雨声的魅力;雨愈大,心愈静,在雨声中修心,进一步打通天地人的关系,获得豁达、洒脱的心境。其次,这一幕中出现了垂钓的渔翁。整个过程中,渔翁都没有露脸,只是留下了一个背影,让人联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不过画面的背景从江雪变成了雨帘与小河。渔翁是超凡脱俗的,《无问西东》里的渔翁也有逍遥自在的一面,面对瓢泼大雨,他丝毫不慌张,不退让,似乎漫天大雨和他没什么关系。他岿然不动,屏气凝神,在这条不起眼的小河里钓到了鱼。渔翁的无欲和坚持,与奔跑在雨中的联大学子构成了对照——学子们也不惧大雨,坚持跑步。从这种对比中可看出,《无问西东》还赋予了“渔翁”这一古典诗学形象一种新的精神,那就是坚忍不拔,坚持自我。

(三)《奇异恩典》:信念与奉献的崇高美

赞美诗《奇异恩典》是《无问西东》里反复出现的配乐。如果说清华园寒冬和静坐听雨侧重于从视觉上表现诗意,那么,赞美诗则侧重于从听觉上表现诗意。当沈光耀驾驶着飞机向孤儿们空中投食时,《奇异恩典》的背景音乐响起来了。孩子们欢呼着奔跑而来,一边拾捡着落到地上的食物,一边高喊着“晃晃”(他们对飞行员的称呼)。这时,沈光耀开始在空中向孩子们表演着飞机旋转、翻越的各种花样,孩子们仰头看着天上的飞机。

《奇异恩典》的歌词完整出现,是在孩子们的合唱中:“也曾气馁,常被试炼,信心带领向前……”在歌声中,画面一一切换:孩子们坐在破旧的房子里;沈光耀走过空军训练基地;残疾传教士带领孩子们合唱;飞机飞过天空……接下来,又是一组蒙太奇的组合:飞机在崇山峻岭间飞行;孩子们坐在房顶;飞鸟飞过大树;神州大地风光无限;沈光耀再次向孩子们投食……另外,以晚霞为基调的暖色也在温暖着人心。

《奇异恩典》还出现在李想和医疗队遭遇大风雪时,这一段是通过张果果父亲的回忆来呈现的。仍然是俯拍的镜头,音乐掠过茫茫雪原,贯穿起两个时代,上一个时代的信念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延续。在影片中,《奇异恩典》每次都出现在艰难困苦时,它给予人们信心,让人们在困难时依然相信希望的力量。每当这段音乐出现,观众就被带入到一种庄严的情感中。

《奇异恩典》充分地唤起了影片的崇高美。朗加纳斯(Longinus)认为,崇高中有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在《无问西东》里,这种庄严的思想就是信念,这种强烈的情感就是奉献。

(四)西域大漠:罗曼史与陌生美

除了时间线索外,《无问西东》还有一条空间线索。如果说时间线索是肉眼可见的,那么空间线索则在不声不响间营造出陌生化的审美体验。陈鹏下车后,就扎进了茫茫的西北大漠。这时,屏幕上出现他和同事们分成两列,走在铁轨两侧的镜头。在广角镜头下,他们越走越小,只有黄沙在他们脚下不断扬起。夜间,沙漠的天空变成了玫瑰色,他们生起篝火,和衣坐在火堆旁睡觉。陈鹏背靠土塬,想念着远方的王敏佳。黎明时,一行人又开始上路,在黄沙中留下跋涉的脚印。

王敏佳寻找陈鹏时,西域大漠的场景又出现了。她抱着一定要找到他的决心,独自走过陈鹏曾走过的地方。相同的景致第二次出现,在向我们暗示:陈鹏对生活、对爱情的信念传递给了王敏佳。

西域大漠,是陈鹏的理想开始的地方,也是王敏佳爱情理想的圣地。影片赋予这片壮阔的土地一种理想色彩,也赋予它一层爱的诗意。从清华园到云南蘑菇村,再到西域大漠,兜兜转转之后,影片的爱情主题终于在西域大漠找到了归宿。关于陈鹏和王敏佳的余生,影片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结局,这段爱的罗曼史,就像广阔的西域大漠一样无边无尽。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遥远的西域是一片神秘的处女地。雄奇的沙漠景观,为影片带来了另一重陌生的审美。《无问西东》的基本主题是清华校史,围绕着这个主题,影片自然少不了表现校园空间和城市空间。但在众多的空间中,西域大漠与云南蘑菇村、高山雪原是异质性的存在。尤其是西域大漠,这个所指丰富的陌生空间,折叠了一代科学家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洋溢着爱情与追寻的蜜汁。它充满诗意,充满无限可能,它就是“远方”。

三、文化内涵:历史与当代的双重维度

《无问西东》是一部深具文化内涵的电影,这一点,使它区别于其他以追求剧情的精彩为目的的故事片。整部影片立足于中国现代史,以历史变迁为线索。所以,只有站在历史(纵向)维度上,才能对影片的文化内涵有系统的认识。

首先,影片延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无问西东》讲述的虽是百年清华校史,但其精神内涵却源远流长。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有一种入世的情怀,他们心怀忧患,在关键时刻会率先履行历史使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是沈光耀的选择,也是陈鹏的选择。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不会轻易退让,而是积极应对,在化解难题的同时也修炼自己的内心。影片中,西南联大的学子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求学,雨天有“静坐听雨”,晴天也免不了“跑警报”。即使是在防空战壕里,老师们依然泰然自若地传道授业,学生们也在认真地聆听、思考。既然苦难无可避免地来临了,那么逃避总不是办法,不如迎难而上,把苦难当成生活的礼物。在国家危亡的重要时刻,中华民族正是靠着这种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这种有担当有大义的士人情怀,才能战胜艰难困苦。

其次,影片表现了勇于开拓的精神。西南联大建校之初,条件非常艰苦,可关乎到民族未来的教育不能落下,学校依然在建设中,这就是一种集体的开拓。沈光耀挺过了飞虎队的魔鬼式训练,成为一名优秀的空军;李想写下血书,请求组织把自己调到条件最艰苦的边疆;陈鹏放弃城市里的优越生活,跑到偏远的大西北研究核武器……这些个体身上也凝聚着勇于开拓的精神。

第三,影片传递出尊重文化、处处为学生着想的教育理念。在《无问西东》里,处处可见对知识和文化的推崇、对教育的用心。吴岭澜看榜时,因自己物理又是“不列”,心情颇为沉重,这时,粘贴海报的老校工安慰学生们:“考得不好啊,别往心里去。考到这里的,以前都是第一名。这次没考好啊,下回再努力呗。”老校工尚且如此关心学生,何况老师们。当吴岭澜告诉校长他想要转系时,校长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和颜悦色地、平等地与他对话。西南联大搬到昆明后,当地建筑物料价格持续上涨,学校的建设经费出现困难。而校长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雨季快来了,若校舍仍未建好,学生们上课、生活都将极为不便。在陈鹏毕业前,学校希望他能去第九研究所,那是最光荣的工作,陈鹏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他还要照顾王敏佳。陈鹏走后,校长并没有在背后批评他,而是对其他老师说:“我希望你们对陈鹏这个学生不要有什么意见,他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也没什么不对。”以上情节,都传递着尊重知识和文化、体谅学生的教育理念。

四、精神追求:新时代的精神传承

《无问西东》的价值立场在历史维度(纵向)的文化构建中呈现,也在当下(横向)的精神空间里突围。张果果的故事,就是当代的故事;他所面对的难题,正是时下的不少年轻人遭遇的问题。站在良心、道德和利益的十字路口,到底该何去何从,张果果迷茫着,当下的人们也迷茫着。而张果果的最终选择,也是影片向我们传递的价值信息:在新时代,要继承先贤们用青春和生命保存下来的人性里最高贵的那一部分,因为它就是一个民族的精髓。

“不放弃对自己的真实”,是影片想传达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吴岭澜想转系时,校长提醒他说,每天让自己沉浸在书本里,固然有一种盲目的踏实,但是还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真实”。沈光耀曾听飞虎队军官说这个时代“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后来,他擅自驾驶飞机为孤儿投食,受到惩罚,军官责问他原因时,他也是用这句话作答的。

人,只有活在对自己的真实里,他的一生才是无愧的,有意义的。有人指出,“‘真实’是实现个体价值意义的永恒诉求,也是彰显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撑”,寻找真实,有助于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人生方位。放眼历史,寻找真实也有助于去蔽和祛魅,有助于认清发展的方向。

“爱”,也是隐含于影片中的价值诉求,是一股未被言明,却贯穿影片始终,给人以温暖的力量。爱是什么?爱就是沈光耀说的同情。他一次次冒险违抗命令,节约口粮向孤儿投食,就是出于爱。李想甘愿牺牲自己、救助他人,也是这种爱。张果果资助四胞胎,也是一种爱。陈鹏对王敏佳不离不弃也是一种爱。

出于真心的爱,会获得强有力的回应。孤儿们靠沈光耀的救助活了下来,长大后的他们,以同样的善良和宽容接纳了王敏佳。后来,王敏佳远赴西域寻找陈鹏,是因为陈鹏的爱给了她力量,也唤醒了她的爱。李想牺牲了自己,换来了张果果父母的生命;张果果为四胞胎一家雪中送炭,获得了四胞胎一家的尊重。爱并不是发出后就没有回音的,它笼罩在人类社会,生生不息。

入世情怀,在影片中表现得更明显。在战乱年代,是沈光耀式的舍己为国;在和平年代,是吴岭澜那样,做好本职工作,勤恳教书育人;是陈鹏和李想,甘愿为国家奉献青春,也是张果果的热心助人……入世情怀,其实也是一种英雄主义:战乱年代有战乱年代的英雄,和平年代有和平年代的英雄。不论哪一种英雄,都是忠于真实、心怀大爱,他们身上彰显着家国情怀和中国精神。影片告诉我们,英雄主义贯穿于百年中国的每一个时期,而这种精神的基石,是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底蕴。

作为清华校庆献礼片,《无问西东》所做的不仅仅是对清华的礼赞,它还包含着深刻的忧患意识:对当下国民性的观照,对中华文明未来发展的设想。它希望自己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为迷惘的人心提供良药,也为一代青年人乃至全社会加添士气。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催促着影片的精神探索一直往上攀,最终占据了一个制高点。站在高处的《无问西东》,正带着强大的力量切入历史和社会,发出深沉的现实主义之问,并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

注释:

[1]唐宏峰:《〈无问西东〉:常规技术下的光芒问题》,《当代电影》,2018年第3期。

[2]王晓旭:《诗意影像、精神问答与青春抚慰——评电影〈无问西东〉》,《艺术评论》,2018年第3期。

[3]田振华、张芳:《〈无问西东〉:“真实”是实现个体价值的永恒诉求》,《电影文学》,2018年第20期。